梁艷青 關世龍 吳化林 李思含
(沈陽化工大學,遼寧 沈陽 110142)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弄清楚的首要問題。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輔導員身處學生一線,擔負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以及服務育人的基礎性工作,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與學生最親近的人。如何全面、準確把握輔導員角色定位,科學掌握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對于引領新時代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成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新時代的號角已經吹響,高校輔導員必須充分認識到新時代賦予的任務,更新觀念,重新定位,不斷學習新理念,涵養專業素養,增強工作本領。《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指出:“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1]。”對于學生來說,輔導員是亦師亦友的成長伙伴,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良好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發揮朋輩教育的優勢,在思想上給學生引領,在學習上給學生指導,在心理成長上給予關懷關愛,在人生發展上給學生建議,為學生成長提供各種支持,保駕護航。對于學校來說,輔導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中堅力量,輔導員的工作既要服務于國家建設發展大局和學校發展大局,引領大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青春力量,同時還要完成學生管理等事務性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深刻理解輔導員工作性質,準確把握新時期輔導員角色定位,緊跟時代,更新觀念,不斷學習新理念,提升專業素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要提升工作質量,達到良好的學生工作效果,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掌握學生成才成長規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對象是青年學生,年紀普遍在20歲左右,這個階段的青年正處于成長發育關鍵階段,生理上接近成熟,但還處于未真正成熟的過渡階段,缺乏社會經驗,辨別是非能力普遍欠缺,思想易受網絡等外界文化價值影響,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以及成長的普遍規律性,對于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獨生子女的家庭成長環境,也造就了大學生比較自我、缺乏理性,集體意識薄弱等性格特點。相較于早期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獨立意識強,規矩意識差,有了自己做決定的主觀愿望,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有濃厚的維權意識。網絡上甚至有這樣的經典總結,“95后:只要領導讓我不爽,我就辭職”;“00后:只要領導不聽話,我就辭職”。再比如2021年1月,大連社區防疫志愿者怒懟不配合防疫登記的公職人員的那句震撼回答“我管她誰呢,憑什么她不寫”。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代大學生的特點。
“舟循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掌握了規律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對于每一項工作,我們不能浮于表面,要深入研究其規律性,活學活用,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恩格斯指出“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的隱蔽著的規律支配的,而問題只是在于發現這些規律”[3]。大學生教育管理,由于工作對象的特殊性,更是如此。輔導員工作九大職責為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的內容提出了具體要求,要緊緊圍繞九大職責涵養專業精神、培育專業思維、掌握專業方法。比如開展學風建設,我們就要研究不同階段、不同群體學生對學風建設的需求,研究學風建設何時開展、采取什么樣的形式、活動載體如何搭建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等。
新時代,新的經濟業態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形勢更加嚴峻、載體更加豐富,網絡思政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互聯網也早已經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主戰場”。當代大學生關注什么、喜歡什么,學生關注點在什么地方,我們的思政工作就要深入到什么地方。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學會利用新媒體新技術,了解和深入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的優勢和特點,因事因時因勢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提高辨別能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堅定文化自信。
堅守“立德樹人”的工作初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將理論與實踐教育深層次融入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等實際問題中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輔導員要做學生的精神榜樣,堅守師德師風底線,保持平凡而高尚的心靈,要做到以身作則、表里如一。用自己高尚的師德行為引得學生的尊重與遵從,吸引大學生主動去學習、模仿和踐行;用言行一致的行動潛移默化教育學生,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榜樣示范,使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以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目的,使之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做“行動的巨人”,要在“行”上見成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做落實上的“行動派”,在行動中落實擔當。要真真正正的走到學生中去,掌握當代學生思想成長特點,及時幫助學生處理好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以及需面對的問題,為其成長出謀劃策。時時刻刻保持教師的初心和使命,不斷創新教育手段,積極引導學生不斷提高理論和實踐結合能力,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方位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健康全面成才。
堅持以生為本,堅決圍繞學生健康成才。每個學生都是鮮活的個體,“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要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就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因材施教,給予每名學生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對其實行差異化指導。同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尊重每一名學生的成長訴求和差異,給予他們足夠的重視和信任,剛柔并濟,提供更多成長的空間和平臺,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更多選擇。
新時代造就新夢想,新時代的學生工作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步伐,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永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堅定信念,勇擔時代賦予的使命,以對黨、對國家、對中國特色教育事業、對學生健康成長高度負責的精神,不斷學習理論知識,提升和完善業務技能,篤力前行,踏實工作,為黨的教育事業、為立德樹人奉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