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佩佩 宗 垚
(1.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0021;2.河北省教育廳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河北 石家莊 050021)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有傲立于世的璀璨文化,有數千年積淀起來的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然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受到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沖擊。我們要弘揚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和人生智慧來武裝現在的大學生,讓經典浸潤其人生。
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社科[2014]3號的通知指出,大學階段,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幼專生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群體,幼專的語文課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我們要利用課堂、活動實踐、語文教學資源對未來的幼兒教師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在教學中主要進行了如下嘗試與實踐,一是親近經典,二是習俗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仍然沿襲中學語文教育的模式,以文學欣賞和文學寫作為主,僅僅是難度和深度上略有增加,具體篇目不同而已,思想性內容較少且基本都屬于泛泛而談,教學效果不明顯,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大學語文是通過對具有情感性和文化性的文學經典和文化經典的學習來育人的課程。充分利用教材“情感性”和“文化性”的“正能量”對學生進行熏陶教育是大學語文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教學中將社會關注度極高的《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聲臨其境》、《經典詠流傳》、《百家講壇》、《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節目引入課堂,不僅增添課堂教學生動性、趣味性,更增強大學語文課堂的思想厚重與文化底蘊。如在《論語》專題學習時,1.概述《論語》是全人類的經典2.孔子的相貌3.孔子的個性氣質4.孔子的精神風貌,5.向郯子學習歷史文化6.求教于老子 提升明顯 7.與師襄切磋琴藝等,從而全面了解孔子的真面目、身世之謎、求學經歷,再對《論語》文本進行解讀,加深理解孔子的思想內涵和教育思想。最后組織學生觀看《國家寶藏》第四季中講孔子及《三圣像》這一集,通過主持人激情澎湃的解說和特約嘉賓詩意地解讀,使學生頭腦中孔子的形象更加清晰、更加高大,孔子精神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學生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腳步,它給了我們一個生命的根,使我們的文化有了強大的生命力。學生會內化為心,外化為行,品味經典和立德樹人緊密結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大學語文教學任重而道遠。情感性、思想性、文化性相融合是我們大學語文課堂追求的目標,我們一直在摸索、前行。
講故園情深單元時,通過分析意象“月”——品味詩詞——故鄉內涵——家國情懷這樣的思路貫穿教學,加深理解與感悟“故園情深”主題,為單元活動“故鄉行 故土情”展示做一個好的鋪墊與指導。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學生利用“五一”假期,拍攝反映家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風土人情、地域特色的照片,經過取舍,要求以宿舍為單位制作“故鄉行 故土情”課件,并配上背景音樂、介紹家鄉的文字。一個宿舍的同學一起上臺解說、朗誦、展示,綜合體現學生的文字功底、語言表達、表現力、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制作課件的能力。實現了課程之間相交叉,落實了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文化基礎扎實,綜合素質全面”的目標。大學語文課堂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以活動促教學,讓課堂動起來,以提高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立德樹人潤物細無聲。
課后再組織學生觀看完整的《朗讀者》故鄉詩篇,加深理解故鄉內涵;組織學生觀看《中國詩詞大會》邊塞詩篇,豐富學生家國情懷。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堂,得益于課外,課堂內外連成片。史書萬卷,字里行間都是“家國”二字。說不完道不盡的,正是這家國情懷。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把中華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正是這家國情懷。
文化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重要的是通過習俗來傳承的,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很多,如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清明節是紀念先祖、先賢、先烈,是中國人對待自己先輩的致敬禮。敬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祖先,不僅僅是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只要對這個民族、國家做出貢獻的,都會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這就是中國文化核心的價值理念。習俗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過程,就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當每一個傳統節日我們都去認真對待的時候,就是我們對中華經典文化里面的價值理念、人生智慧的一種傳承。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優勢,從中國的節日、西方的節日、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的戲曲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漢字文化、民族樂器、各地建筑風格、各民族概況等,任選一專題,小組合作完成,并加以解說展示,形式多樣。同時幼專的學生能歌善舞、多才多藝,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長,用多樣的形式進行展示。在整理的過程中,傳統節日中涵含的文化內涵、價值理念、人生智慧都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并加強了同學間的團結、協作的能力,展示過程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在教學實踐中采取專題化教學模式,讓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在專題教學中,利用視頻、圖片、音樂、動畫等信息化網絡資源,創設情境,力求體現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豐富性和趣味性,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先后講過李白專題、杜甫專題、陶淵明專題、蘇軾專題等,以話題作文的形式布置課后作業,在話題內容上突出“課程思政”特點,可以較為有效地考察所有學生的思想認同狀態和理解程度。如談談《我心中的杜甫》、《我心中的李白》、《我心中的田園》等,并把課前五分鐘演講與課后作業相結合。在學生演講時,發現空話套話較少,真情實感度較高,基本未出現網絡抄襲。在課堂點評過程中著重對思想認識深刻的學生和有實踐行為的學生進行了表揚和鼓勵,對存在思想偏差和認識不足的學生進一步進行了引導。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又對學生的思想認識進行了引導。
總之,大學語文課堂以專題性學習為主,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手段,以兩課堂雙陣地、四環節多舉措并舉,傳承傳統文化,經典浸潤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