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維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北京 100029)
對于處在信息化時代的企業而言,其迎來了進行市場預測及快速響應的良好時機,并促使供應鏈與合作伙伴之間的聯系加深,以此使得當下客戶的期望得到最大滿足。因此,為了能夠在當下時代提升我國農業發展效率,推進我國農業轉型進程,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能夠緊抓時機,對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進行合理改進。
最初,“小生產、小流通”這種傳統模式在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關鍵地位,而且很多地區的生鮮農產品物流模式都比較老舊,將現貨交易、集貿市場交易作為重要渠道之一,進而導致生鮮農產品的品質受到一定不良影響。同時,在此模式下,生鮮農產品的成交價格主要受供求情況影響,也就導致整體風險成本提高。
隨著信息時代的降臨,連鎖超市、電子商務等具有現代化的流通方式逐漸出現,但是整體覆蓋面并不廣泛,很多生鮮農產品在此模式下要經過多級批發才能夠送至消費者手中,導致物流成本增加。
同時,隨著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目前的生鮮農產品流通格局也發生了一定改變,批發市場和集貿市場成為關鍵載體,有多元化的市場主體參與其中,并且流通客體主要以原產品和初加工產品為主,加之多樣化的物流模式,使得生鮮農產品的流通格局更加完善。通過對目前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現存模式主要有傳統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以及現代化的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兩種。
一是生鮮農產品的物流成本偏高。在生鮮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需要經歷包裝、加工、儲存、裝運等環節,而這些環節必然需要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支持,也就導致物流成本相對偏高。
二是生鮮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偏多。其實,很多地區的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安全保障機制都不是很健全,這也就導致生鮮農產品在安全方面時常出現問題,嚴重影響了產品的銷售效益。
三是獨立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不夠完善。有一部分生鮮農產品需要冷鏈配送,但是這種獨立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目前還不夠完善,還沒有形成規范的市場規模,在物流方面并不占優勢,導致很多企業不愿意投入、完善。
四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較弱。生鮮農產品連鎖經營模式雖然發展比較迅速,但是流通主體的組織化程度并不高,嚴重缺乏組織化管理,甚至很多地區的交易模式還比較落后,也就難以推動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的改進進程。
五是物流客體商品化、標準化程度不足。通過對我國現有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進行分析發現,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問題以外,物流客體商品化以及標準化程度也存有不足,難以滿足現代消費者的 需求。
針對上述對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現狀,以及供應鏈環節存在問題的研究可知,要想在信息化時代下推動我國農產品產業更好發展,就需要依據時代特征,從創新和優化兩方面著手對物流供應鏈模式進行改進。具體如下: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技術應時而生,也就需要在對生鮮農產品運作模式進行創新時,能夠對這些技術進行充分利用,通過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搭建信息共享平臺,以此實現對商品從生產到銷售全過程的快速組成。
在此背景下,不管是生鮮農產品的采購、銷售還是管理、物流,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解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的問題,在降低整體成本的同時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另外,在信息化背景下,企業在生鮮農產品運行中應該占據重要地位,要能夠以供應鏈平臺為基礎,與零售商和供給商這一集合體進行有效對接,要對客戶的需求進行充分挖掘,最終通過平臺協同物流運作,實現對生鮮農產品需求客戶的定制化服務。
對于上述所提及的生鮮農產品運作模式,其創新點主要體現在整個供應鏈呈現出網狀形態,而這一形態的出現能夠有效解決速度、服務質量,以及成本效益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而且也能夠使得供應鏈運作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并且不忽視客戶的多元化需求。簡而言之,信息化時代下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的創新應體現在三方面:一是要創建供應鏈云平臺,要能夠實現與多種商業模式的對接,比如資源整合、產品銷售、物流追溯及品質管控等多方面的對接。二是要對“新零售+供應鏈”進行全面融合,要創建“線上平臺+線下店面”雙重模式,以此實現線下線上的雙向引流目標,使得生鮮農產品的整體物流模式得到優化。三是要打造出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金融圈,主要是將核心企業合作機制作為前提,從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的資金流通著手,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創建資金流全封閉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以此確保各環節利益共享目標得以實現。
在信息化時代下的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平臺構建,主要從生產到流通加工等基礎環節著手,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簡而言之,也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海量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并依據有效信息幫助決策者對資源配置進行合理化調整,以此實現降低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以及提升物流效率的目的。對于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的優化措施,具體如下。
一是末端需求。通過對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進行研究分析可以發現,很多企業之間都沒有戰略性合作及信息共享的意識,而這種問題的出現也就導致在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環節的需求預測變得十分不穩定。因此,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各類信息技術盛行的今天,要想實現對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的有效優化,就需要相關人員能夠通過分析業務數據提升業務洞察能力,在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中分析出最有效數據,進而協同線上線下,對用戶需求進行深入挖掘,了解和掌握用戶的喜好、需求意愿等,為后續精準營銷提供有力 保障。
二是生產供應。在信息時代背景下,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各類現代信息技術能夠作為新資源要素被納入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系統中,尤其是大數據技術。首先,供應鏈平臺通過對大數據信息進行處理和挖掘,不但能夠協助生產者制定更科學、合理的生產計劃,同時也能夠指導農戶“以銷定產”。其次,在現代信息技術協助下,能夠結合不同市場需求挑選最適合生鮮農產品銷售的時間和區域,進而實現對農產品生產精細化運作的有效指導,完成與客戶需求的準確對接。最后,現代化信息技術也能夠為實現精準生產而進行勞動、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使得投入產出得到優化,有效完成供需之間的匹配目標。同時,在生鮮農產品的品質監控方面,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對氣象、病蟲害及土壤的檢測目標,進而有效規避各類風險的出現,使得生鮮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得到保障。
三是物流協同。相關人員在對全國各地生鮮農產品物流情況進行統計時發現,在物流中的損耗超出10%,而一些山區較多地方的物流損耗率更是屢創新高,最高可達60%。因此,也就需要相關人員能夠對現代信息化技術進行有效利用,實現對生鮮農產品的有效監測和信息反饋,進而使得物流中的風險得到嚴格管控。例如,在運輸過程中,對車載設備、汽車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充分利用,實現與交通系統的對接,確保能夠隨時監測到生鮮農產品在物流運輸中的情況,進而實現從運輸計劃到送至客戶手中整個流程的智能管控目標。又如,在生鮮農產品儲存方面,也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實現智能倉儲,主要是依據銷售計劃、生產計劃及采購計劃等相關信息進行智能化庫存控制。
同時,相關人員還可以利用自動分揀系統以及智能化信息技術,實現對出入庫生鮮農產品物流信息的自動化采集及傳輸;在進行入庫操作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還可以通過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大數據算法技巧,對上架商品的銷售情況,以及其物理屬性進行準確把控,進而做好最佳存儲貨位安排工作。另外,在生鮮農產品包裝方面也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包裝目標。比如,可以創建與射頻識別、近場通信等相關傳感器的動態交互,依據數據分析結果提高包裝效率和效能;同時,還可以在產品包裝上鑲嵌傳感器,以此實現對物流供應鏈環節的實時跟蹤,進而完成智能分揀與配貨等操作。
四是數據處理。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的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優化,最常用到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就是大數據技術,其應用作用不僅體現在龐大數據信息的收集,還體現在數據處理方面,使得所收集的數據“增值”。具體如下:其一,在進行大數據收集時,不管是需求端的數據還是物流端、金融結算端的數據,在供應鏈平臺上都可進行簡單查詢和處理。其二,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龐大數據信息的清洗、審核、篩選及排序等處理,以此使得眾多有效數據的價值得到充分利用。其三,大數據技術能夠實現對數據關聯性的全面挖掘。其四,大數據技術在數據共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夠確保數據的可視化,并且能夠幫助用戶挖掘眾多數據中隱藏的規律性信息等。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要想更好地推動我國生鮮農產品市場發展,就需要相關研究人員能夠對目前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并找出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環節存在的諸多問題,將其作為依據進行有效優化和創新,以此實現對生鮮農產品物流供應鏈模式的改進,打造出一個順應時代變化的完善產業體系,為推進我國生鮮農產品經濟貿易穩定發展打下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