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加超 于 淼 張向東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企業財務會計》作為會計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不僅要求學生對課本中所提到的概念、理論、數據處理方法有一定的掌握,還需要對相關的法律法規有一定的理解,同時還需要從業人員具備基本的道德素養。會計人員的道德素養,相對而言比一般行業的要求更為嚴格,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保證在會計業務的處理中,做到真實、專業、可信,才能夠真正地做到依法辦事。而職業道德素養的建立是長時間培養過程中形成,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課程思政的思想滲透進去,這樣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不同的教育階段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紛紛將“課程思政”提到教學中,通過對教學過程改革,使得專業課能夠將“課程思政”融入進去,達到豐富學科內容的目的。尤其對于高職院校而言,針對每節課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深度挖掘,精準把握課程的專業性以及與專業相關的道德建設,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推動課程改革的發展,為社會輸送一批批高素質、高技能的社會人才。
以《企業財務會計》為例,從整體的課程框架而言,含有大量與道德相關的知識,比如:職業自豪感、職業道德感、會計誠信、職業擔當、價值觀、人生觀、愛國意識等等,這些思政元素在課本上沒有直接給出,需要教師或是學生挖掘出來。下面通過舉例對教材中所涉及思政元素進行說明:當教學內容為投資性房產時,涉及的知識點包括投資房地產的概念、屬性、確定范圍,如何進行投資性房產的各個階段的計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涉及的思政元素較多,比如國家關注的炒房問題、房價控制行為、投機行為、年輕人的消費觀念等等;當教學內容為存貨時,深度挖掘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可以涉及大國制造、愛國觀念、中國夢、國家自信等[1]。
《企業財務會計》課程是一門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尤其對于會計行業而言,價值觀尤為重要。現階段社會上存在各種思想的沖撞,如何在眾多選擇中,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對于未來整個行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不僅為了培養具有專業能力的會計從業者,還需要幫助會計專業的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正確的人身觀、價值觀等。專業能力的培養需要達到今后社會企業用人單位的需求,良好職業素養不僅需要具備正確的政治思想基礎,還應該具有良好的道德觀。通過對社會企業的調查,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集中體現在過硬的專業能力,比如企業會計核算、納稅申報、成本核算、年報審計等日常經濟業務處理等等,另外對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個人品行、工作態度等也不斷重視。還有一部分企業更加注重團隊合作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由此可見,專業技能已經不再是企業用人的唯一標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他們的職業素養。所以,在會計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充分發揮課程思政的融合作用,在《企業財務會計》中融入思政元素,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專業人才。
《企業財務會計》與“課程思政”的結合,相應的教學也要進行一定的改革。從教師角度而言,“課程思政”傳統意義上是思想政治教師的教學任務,但是在課程思政與財務會計融合后,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單單是思想政治教師的任務,而是所有教師的集體任務。教師要將職業道德素養、正確的理想信念作為基本學科素養貫穿在教學中,形成常態化,保證學生成為一名“理論知識高、實踐能力強、綜合素養好”的優秀人才。
考慮到傳統教學中,思政課程是獨立于專業課存在的,且從重要性而言,思政課僅僅是一門非專業課程,并沒有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思政課的基礎教育薄弱。企業財務教師在思政方面相當于一位新任教師,必然會導致思政教育在銜接方面存在問題。所以作為企業財務教師,必須更新傳統教育觀念,專業課不僅僅是知識,還有知識背后蘊藏的課程思政元素,這些元素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深度挖掘,拓寬思路,從宏觀角度把握整堂課的教學。幫助學生從思政的角度出發,學習企業財務會計。
《企業財務會計》課程的教學以幫助學生開展經濟活動中的會計工作為目標,能夠具備能力處理企業的財務業務,包括核算、監督等等。在傳統教學目標的設定中,應該具有德育目標。從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分析,課程將德育目標設計為“誠信為本、操守為重,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敬崗愛業、工匠精神”。從課程的教學成果出發,以專業培養目標及核心能力為依據,設置本課程學習成果及德育目標[2]。企業財務會計與課程思政的完美融合,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貫穿于企業財務會計的工作中,培養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品行與職業道德、專業技術能力強的人才。
課程思政隨著財務會計的學習內容變化,對于不同的專業知識,涵蓋的不同,如何恰當地進行融入,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思考,反思在教學中融合的是否恰當,以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在專業課程的教育中,想要強調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可以引入我國教育家的典故或言論。在學習專業課的基礎上,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背景,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建構“德道”思想體系: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見解,體現的道德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在當今時代還具有現實意義[3]。作為新一代的接班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是我們的責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形態。
《企業財務會計》中如何進行與“課程思政”的結合,通常在教學設計中,可以按照如下操作進行:把握總論章節的內容,了解課程內容主要的教學方向。那么以教學課程設計為例,進行具體說明。整個教學設計采用引導式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
整堂課的設計分為課前案例導入、課中小組討論、課后反思三大環節。
課前導入進行案例導入,選擇案例教學的方法,即在眾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中,選擇與本次所學知識相關的內容,可以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接下來進行課中小組討論,在進行對案例分析的時候,教師先進行提問,教師所選擇的問題,需要進行精心設計,可以從案例所涵蓋的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出發。將學生進行小組分組,針對各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小組討論的過程是學生真實的觀點與情感的表達,具有代表性。每個小組選擇代表進行發言,改變了傳統教育中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環境,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尤其對于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助于增強自我學習的意識。學生們為了在討論課上可以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就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思考以及傾聽。教師在每個小組發言之后,需要進行點評,并對重點問題以及所蘊含的深刻思想進行總結。
課后總結評價與反思[4],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結束后,需要進行課后反思。教師應該從在教學中,是否做到了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的融合,比如,學生在對案例分析后,能否考慮到職業道德方面的相關內容。教師在進行課程引導中,是否站在宏觀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教師課堂教學設計,教學需合理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恰當嵌入思政元素,設計思政教學案例,與學生形成共鳴。課程思政與教學內容的結合是基礎,但是在進行思政元素結合的同時,還要考慮到思政元素對于學生而言,能否理解。由于受到學生年齡、性格、知識等方面的限制,在某些內容理解上可能存在難度。通過學生動態的學習反饋,對所學的內容進行評價,進而根據反饋信息,動態性地調整教學方法與內容。
另外,需要將學生的考核進行重新考核。傳統教育中注重對學生專業知識的考察,對學生品德建設的考核相對較少。課程思政的滲透,決定了今后對學生的考察不僅僅局限于專業知識,學生所體現出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應該適度的作為考核的因素。對照教學目標,構建了一套過程與總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考核評價方案。
思想政治建設可以作為一門單獨學科,可見政治教育的涵蓋范圍十分廣泛。那么將課程思政融入日常專業課程設計中,對專業課教師的要求會有所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要有一定的政治高度和融入力度,這一系列要求都離不開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所以需要加強教師的培養力度,比如專業教學的講座,增加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探討,加強教師的培訓考核等等。
“課程思政”與《企業財務會計》相融合,是未來會計教育改革發展的主要方向。傳統教育中的單一專業知識已經不適應市場的需要,目前綜合性人才,職業道德等成為企業用人的考核因素。所以,只有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確定正確的教育改革方向。課程思政的滲透讓學生在課堂學到的知識和職業道德真正實現知行合一,這是課程思政的最終目標,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