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懌 陳兆剛
(菏澤職業學院,山東 菏澤 274000)
德育教育是高等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18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必須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做好學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不止體現在課堂的講授上,對于學生平常德育水平的考核也是至關重要的。
借鑒高職院校其他專業課程的考核標準,以定量的方式,將高職院校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以量化的形式,形成有具體分數值得德育學分。這種德育考核標準稱為德育量化考核。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全方面的教育。這就不僅要求學生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素養,也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水平。在學生的評獎評優過程當中,是以學生的綜合成績為考量的。綜合成績包括學生的專業課程成績和德育成績。專業課程成績具有其客觀性,但是學生的德育成績如果不加以量化考核,往往過于主觀。為了體現德育成績的公平公正,需要引入量化考核的制度,將學生的德育成績更加公開透明。
筆者面向本市的兩所高職院校的學生發放《大學生德育現狀調查》問卷,截止到截稿日,共回收有效問卷461份。在“你認為學校德育對你有多大的影響?”一題中,43.17%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學校德育對其具有很大的影響,47.51%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學校德育對其有一些影響,5.64%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學校德育對于他們基本沒有影響。由此可見超過九成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學校的德育教育和德育管理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對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在“你所在的學校目前德育管理模式是怎么樣的”一題中,87.85%的高職院校學生選擇了“根據個人表現量化考核”,只有12.15%的高職院校學生選擇了“沒有進行量化考核”,說明如今高職院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普遍采取了量化考核的模式。在“你在學校期間,有沒有目睹過不文明現象”一題中,14.1%的高職院校學生選擇了經常看到不文明現象,48.59%的高職院校學生選擇偶爾會目睹不文明現象。說明高職院校當中仍然會出現有不文明現象,這是高職院校在進行德育教育當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在“你認為目前的德育量化制度是否給你帶來壓力”一題中,6.94%的高職院校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德育量化制度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48.46%的高職院校的學生認為目前的德育量化管理制度給他們帶來了一點壓力,44.9%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目前的德育量化制度沒有給他們帶來壓力。由此可見,超過半數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目前的德育量化管理制度還是對于他們目前的狀態產生了壓力。在“你參加各種德育活動的原因”一題中,有24.51%的高職院校的學生認為參加各種德育活動的原因是為了增加德育學分、爭取評獎評優,16.27%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參加各種德育活動的原因是幫助他們發展業余愛好,21.26%的高職院校的認為參加各種德育活動的原因是為了認識朋友、拓寬朋友圈,34.71%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參加各種德育活動是為了提高綜合素質。
由此可見,德育量化考核制度是以德育學分作為一種量化和激勵的手段,去鼓勵高職院校的學生去更多地參加各種各樣的德育活動。其中,德育學分起到了一種正向的激勵作用,,可以讓高職學校學生在參加各種德育活動的同時去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但是,德育學分的高低,也會給部分高職院校的學生帶來部分的壓力。在調研過程中,有學生坦言,由于德育成績是學生綜合成績的一部分,所以德育學分的多少也將直接影響到本學年評獎評優的結果。在這個時候,去參加各種德育活動就不再是因為愛好或者興趣,而是變成了一種任務,成為衡量學生德育水平的硬性指標。
高職院校目前普遍采用的德育量化管理制度可以以德育學分的方式去呈現學生的德育成績,是一種比較科學且合理的考核制度。但是根據目前的調查與研究,高職院校的德育量化考核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既是民心工程也是事關國家的戰略工程[2]。作為高職院校來說,做好學生的德育工作更是尤為重要的。但是德育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且德育教育的成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顯示出來的。所以說,用學生參與各種德育活動的多少只是以量的標準去衡量,并不能直接反映出學生德育水平的高低。一個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水平,體現在他參加完各種德育課程和各種德育活動之后,自身的思想是否得到提高,這是以質的標準去衡量。但是由于這個過程一般來說是比較漫長的,所以高職院校無法去當下判斷出來學生參加德育課程和德育活動和效果是如何的。所以,高職院校的德育考核制度應該具有長期性的規劃,不局限于當下,而是放眼將來。
在新媒體時代下,各種社交軟件層出不窮,在網絡上會有各種優秀的思想相互碰撞,也會出現各種不良的思潮,比如目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盛行。近年來,不斷出現高校學生在網絡媒體上發表不良言論的新聞,其中不乏有研究生、博士這類的高學歷人才。網絡并不是法外之地,學生在網絡世界發表的言論同樣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思想道德素養。
高職院校的學生是一類比較特殊的群體,相對于本科生來說,更需要學校重視他們的思想道德教育。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年紀比較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尚未成熟,在網絡世界當中無法去完全甄別哪些言論是正確的,哪些言論是錯誤的,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蝕。作為學校一方,應該利用好網絡這一新興手段,充分發揮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自媒體平臺,將德育教育在無形當中傳遞到每一個學生身邊,而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在任務驅動的模式下,高職院校的學生會更多地去參與德育課程和德育活動,但是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不取決于參加活動的多少,而是取決于其本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在調研過程中,高職院校校園當中仍會出現有吸煙、喝酒等不文明現象的存在。這就說明高職院校學生所學習和接收到的德育知識并沒有內化于心、外化于形。一個人的素養往往體現在舉手投足之間,因此,培養高職院校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是非常重要的。高職院校應當采取柔性的德育管理制度,而不是用硬性的手段去驅使學生參加各種德育活動和德育課程,注重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的體驗感和參與各種德育活動之后的效果,培養他們學會自責和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