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星峰
(重慶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44)
索緒爾是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人,其語言學思想決定了20世紀初以來整個世界語言學的格局和發展態勢[1]。索緒爾所處的時代,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盛行的時代,當時的語言學研究的重心是對同一語言或不同語言進行歷史性的比較分析以揭示語言內部或者不同語言間的發展規律。索緒爾本人在歷史比較語言學方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2]。但是他同時也意識到這種對語言演變過程的研究并不能揭示語言真正的本質。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一書中他用盎格魯·撒克遜語的例子說明了歷史比較法的局限:“起初:fōt是腳(單數),fōti(復數),后面fōti變成了fēti,再后來詞末的i脫落變成了fēt。從此以后fōt的復數就是fēt。[2]”索緒爾認為用在表達復數概念的時候用fēt并就比用fōti更好。至于到底是用fēt還是用fōti來表達腳的復數這只是歷史的偶然選擇,人們并不需要知道從fōti到fēt的演變過程也能理解fēt這個詞的含義。賦予fēt含義的是單數和復數之間的對立關系。正因為有了這種固定的對立關系,所以必須找一個與fōt不同的詞來表達它的復數,而這個復數的拼寫形式是偶然的。語言本來的樣子不會因為這種詞形拼寫上的偶然性變化而遭受損傷。
在這個基礎上索緒爾提出了共時語言學的概念即語言的本質是一個內部各要素間相互作用的系統,同一時期存在的語言要素足以作為研究語言的分析材料。“共時語言學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并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3]”索緒爾還用下棋來比喻語言:當我們下棋的時候,如果少了一個棋子,我們可以用其他與棋子完全不同的東西比如用一個瓶蓋兒來代替這個棋子,但是這個游戲依然可以進行。因為下棋的規則沒有因為棋子的變化而變化,語言的本質就類比于下棋的規則。“棋子的各自價值是由它們在棋盤上的位置決定的,同樣,在語言里每項要素都是由于它同其他各項要素對立才能有它的價值。[3]”強調語言系統中各要素間的對立與同一的關系是索緒爾語言思想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他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指明“語言機構整個是在同一性和差別性上面打轉的,后者只是前者的對立面。[3]”關于詞的對立性索緒爾給出了這樣的闡述“在同一語言內部,所有表達相鄰近的觀念的詞都是相互限制著的。同義詞如法語的redouter“恐懼”,craindre“畏懼”,avoir peur“害怕”,只是由于它們的對立才各有自己的價值。假如“redouter”不存在,那么它的全部內容就要轉到它的競爭者方面去。[3]”這一段話不僅僅在于強調了詞的存在依賴于和其他鄰近詞的對立也同時表明如果相鄰詞之間的對立消失它們的同一性便會浮現出來使它們最后成為同一個詞。
范疇化是人對客觀世界進行分類和概括的一個認知過程。通過范疇化人們根據所觀察到的相似性將具有區別的不同事物看做是相同的,并在此基礎之上對世界萬物進行分類。范疇化是范疇(或概念)形成的基礎。“經過范疇化運作之后建立的范疇就以某種方式存儲于人類的心智之中,它是各科知識的基礎,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歷史產物,既是以往認知結果的總結,又是認識進一步發展的起點。[4]”在人類的知識發展中,范疇化一直是哲學家和思想家熱衷討論的話題。并因此而形成了不同的范疇化理論,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有經典范疇理論,原型范疇理論以及范疇層次理論
經典范疇理論的代表人物是亞里士多德,該派理論認為范疇是由一系列具有相同特征的元素所構成的集合,由一組充分必要條件所定義的,另外范疇具有明顯的邊界,最后所有范疇成員地位相等。比如水這個范疇,從化學上定義為H2O,凡符合這個化學結構的都屬于水這個范疇,凡不滿足這個條件的都不屬于水的范疇[4]。
維特根斯坦通過對“游戲”這個范疇的研究發現,如果列出100個游戲來,我們很難找出他們之間的共同點,因而對經典范疇理論發出質疑,并認為范疇沒有明確的邊界,范疇成員的地位有中心與邊緣之分。并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家族相似說原理,即家庭成員之間的容貌特征有相似之處,子女的容貌特點有些像父親,有些像母親,有些像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所有家庭成員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相似點,但是沒有一個特征是全部家庭成員所共有的。原形范疇理論是根據家族相似說發展起來的,該理論認為一個范疇成員是通過家族相似性而聯系起來的。一個范疇內部有一個抽象的范疇原型,比如最接近“鳥”這個范疇的抽象原型的是知更鳥和麻雀,因此這兩種鳥便是該范疇的中心成員[5]。而雞,鴨,鵝和這個抽象原型相差較多,因此就是鳥這個范疇的邊緣成員。后者又可以歸屬到家禽的范疇,“鳥”和“家禽”這個范疇并沒有明顯的界限。
范疇層次理論認為人類語言中的范疇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上義層次,基本層次和下義層次。比如“家具”這個范疇屬于上義層次,桌子這個范疇屬于基本層次,而辦公桌這個范疇屬于下義層次。位于基本層次中的詞往往是和日常生活聯系最密切的詞也是在人類語言使用中使用得最頻繁的詞。兒童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最先掌握的也是基本層次的詞匯。基本層次的范疇成員在語言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它們往往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點。
1)具有較高的識別度。基本層次范疇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比如“貓”和“狗”,“花”和“葉”之間具有非常明顯的 差異。
2)使用頻率非常高,在日常的語言交流中人們使用得最多的是基本層次范疇。基本層次范疇通常對應生活中最常見的事物和場景。
3)在語言使用上具有表達上的經濟性,通常情況下我們一般會說“樹上有一只小鳥”而完全沒有必要費神去描述樹上到底是一只什么樣的小鳥,比如麻雀,杜鵑或者黃鸝等等。
4)經驗感覺上的完整性,基本層次范疇所對應的事物往往具有視覺上的完整性與清晰性。它們能夠在人們心中喚起完整的經驗 形象。
5)基本層次范疇詞往往具有較強的構詞能力:比如“樹”這個基本層次范疇詞可以參與到下義層次的范疇的構詞中如:柳樹,楊樹,柏樹,梧桐樹等等。
6)知識和思維的易展開性,我們大多數的思維和知識都是在基本層次范疇上進行組織和鋪展的[4]。
基本層次范疇的劃定反應了不同民族和群體對事物的認知結果。不同的語言中,其基本層次范疇大致相同,同時也有所差異。比如桌子,書本,食物這些基本層次范疇詞幾乎在所有語言中都存在,但是也存在詞匯不對稱的情況,比如英語中uncle是一個基本層次范疇詞它泛指叔叔,伯父,舅舅等男性親屬,而漢語中則沒有一個與之對應的詞匯。這就導致了兩種語言間的轉換會出現詞匯空缺的現象。另一方面一個范疇所處的層次并非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人們生活實踐的變化而產生層次間的遷移。比如在以前cup“杯子”屬于基本層次范疇詞,而mug(茶缸)屬于杯子的一種,它與tea cup,coffee cup同屬于下義范疇層次。以前人們的喝下午茶或者咖啡是一種日常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社交禮儀,人們有專門種類的杯子來泡茶或者泡咖啡。但是隨著人們生活實踐的變化,現在很多人為了方便在辦公室都是使用mug,既可以用來喝水,又可以用來泡茶或者泡咖啡。于是慢慢的在日常的語言表達中mug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最后也變成和cup具有同等地位的基本層次范疇詞[6]。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下義詞不一定都是下義層次范疇,mug現在依然是cup的下義詞,我們說mug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基礎層次范疇詞是因為mug已經成為最基本的日常詞匯之一,而不是說mug這個詞已經不再屬于cup的下義詞系統。基本層次范疇更強調的是在語言使用中的基本性。再舉一個例子,在幾十年前的中國農村很多地方仍然是傳統的農耕方式,耕牛是農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成員。當人們看到一頭牛時往往會直接說出這是一頭黃牛或者一頭水牛,此時黃牛,水牛和牛都屬于基本層次范疇詞。
對于陌生的事物,人們首先關注的是它與已知事物的同一性而尋求建立一種認知聯系。盡管它與我們所熟悉的所有事物有很大的差別,但是我們還是首先考慮它與我們熟悉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和同一性,即使這種同一性并不是那么明顯。認知派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認知同化理論指出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已有的認知結構為基礎,學習新知識的過程就是尋找新知識中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舊知識相同的那部分并加以聯系,通過將舊知識與新知識進行聯系來認識和學習新的知識。也就是說認知新事物的起點是這個新事物中所包含的我們已經認知到的那部分信息。范疇的邊緣成員本來可以完全形成一個新的范疇,比如“鴕鳥”作為“鳥”這個范疇的邊緣成員,它本來可以不叫做鴕鳥而叫其他任何名詞,并歸入其他范疇之中,正如同“雞”可以優先歸屬于“家禽”這個范疇。但是由于它們作為陌生的事物出現,人類的認知模式習慣于從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去認知這個新事物,因此把這種動物和我們熟知的鳥類進行刻意的聯結,以“鳥”這個認知起點去認知這個新事物。此時人們的認知焦點關注在同一性上面而不是在對立性或者差別性上面。正是因為在認知新事物中這種對同一性的特別強調而對對立性和差別性的選擇性忽略才導致那些本來與抽象范疇原型差異性較大的事物成為該范疇的邊緣成員。
范疇層次理論是一種基于實驗而得出的描述性的理論,該理論較為客觀地描述了范疇具有層次性的客觀現象。但是該理論僅僅做到了刻畫現象,而沒有能夠解釋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究其原因還在于沒有回到語言的本質上去思考語言現象。事實上范疇的確立與形成是圍繞事物間的同一性和對立性而得以展開。范疇化的本質就是將具有相似性的不同事物看做是相同的。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有的樹葉是絕對的不同,同一棵樹上的樹葉在大小和外形上也不是絕對的復制,而只是相對的相同或相似,但是我們對每片樹葉的那些不同的特點進行選擇性的忽略而只關注它們相互之間的相同點或相似點。概念的本質功能是為了方便人們對事物進行區分。很早以前并沒有心理學這樣一個學科,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屬于哲學的范疇,直到19世紀末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這是因為在19世紀以前對心理學的研究和思考都是以存粹思辨形式進行展開的,到了19世紀末心理學家開始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盡管心理學所研究的內容還和以前保持一致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改變,心理學與思辨哲學的差異開始凸顯,因此人們創造了心理學這個新的概念來對心理學和哲學進行 區分。
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人們關注的是事物間的同一性的時候,我們傾向于把這些事物歸類到同一個范疇之內,而當人們關注的是事物間的對立性的時候,人們傾向于把他們劃分為兩個不同的范疇。比如當人們關注的是貓和狗的區別性的時候,人們把它們劃分為“貓”和“狗”兩個范疇。但是當人們關注它們之間的同一性的時候,人們就把它們歸類到“動物”的范疇之下。事物間是普遍聯系同時又相區別的,也即事物間同時存在著對立與同一的辯證關系。在人類的認知活動中,當對立性凸顯的時候同一性就開始隱退,新的概念就會隨之產生用以標記這種對立性,如心理學這個概念的產生就是為了凸顯心理學和哲學之間的對立與差異。當事物間對立性變得不再那么重要同一性就開始占據上風,比如我們常說我們要保護瀕危野生動物,而不會說我們要保護華南虎,藏羚羊,朱鹮,犀牛,大象,白鰭豚,鯨魚……,因為此時我們關注的不是這些物種之間的差別性而是關注它們之間的同一性。這也是上義范疇的形成原因,所有的上義范疇都在強調其內部成員的同一性。而所有同級范疇都在強調相互之間的差異性。從下義層次范疇到基本層次范疇再到上義層次范疇,這是一個事物間對立性逐級消隱而同一性逐級顯現的過程,反之則是一個事物間對立性逐級凸顯而同一性逐級衰減的過程。另外由于認知活動是一種主觀行為,因此事物間是否構成差異性更多的是看這種差異性是否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重要影響,如果事物間的差異性對人類的實踐活動影響很小那么人們傾向于關注事物間的同一性。不同民族對事物間進行區分與界定的標準不一致導致不同語言間詞匯所表達的概念不盡相同,英語國家對親屬并不區分叔叔,伯伯,舅舅,人們關注的是這些親屬之間的同一性所以就用uncle統一指代。而華夏民族因為傳統上非常強調宗族觀念所以對男方和女方的血系區別得很清楚所以不僅有了叔叔,伯伯和舅舅之分還有堂親和表親之分。
我們常常認為索緒爾是一個語言學家,但是索緒爾更傾向于討論語言的本質而不是表面的語言現象,他對語言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種本體論的研究,以至于國內有學者提出索緒爾應該是一個語言哲學家[1]。他所提出的語言思想深刻而富有洞見。對諸多紛繁的語言現象有著強大的解釋力。當今的語言學理論在不斷向前發展,但是索緒爾的語言觀仍然沒有過時,特別是索緒爾在語言學方面的哲學思想仍然值得學界展開更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