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銀
1925年的重要歷史關頭,一部極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應時而生。這部堪稱革命時期的導向性著作的經典作品,基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的基本國情,從經濟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革命形態(tài)等方面深刻地剖析了舊中國的社會階級,闡明了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階級特征和革命屬性。批判了當時黨內存在的“以陳獨秀為代表,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忘記了農民”的右傾機會主義,以及“以張國燾為代表,只注意工人運動,同樣忘記了農民”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1〕進一步明確了革命的對象和團結的力量,解決了“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的革命性問題,開啟了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基本路數(shù)。深受學界重視。著作蘊含的深邃思想和革命戰(zhàn)略智慧是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時隔96年,從不同的維度再次研讀《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對我們深刻地分析當今社會發(fā)展的矛盾問題和更準確地把握國情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國內學界對毛澤東有關中國社會階級論述的研究主要圍繞其論述的目的、主體思想、階級劃分的標準、各階級的特點、著作文獻的版本、“題注”獻疑等進行,并分別從社會學、歷史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發(fā)展脈絡等視角深入解讀和闡釋,為我們進一步研讀提供了不同的維度和視角。
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階段—形成階段—成熟階段—發(fā)展階段”的四大環(huán)節(jié)。而毛澤東于1925年12月發(fā)表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正值毛澤東思想萌芽階段的大革命時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起后世學者的不同的反響。目前,學界主流的觀點有如下三種:一是郭潤宇等認為該文“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列主義的科學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創(chuàng)立中國革命理論,發(fā)展馬列主義的第一篇重要文章,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標志”。〔2〕二是馬忠蕾認為該文“是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分析中國社會探討革命策略的重要文獻,也是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發(fā)端之作”。〔3〕三是鄭英年認為這篇文章“對城市資產階級和鄉(xiāng)村農民所作的分析,對我們黨正確對待資產階級及鞏固工農聯(lián)盟,具有重要意義”,“它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形成,作出了貢獻”,“但沒有涉及農民如何起來對地主進行斗爭的問題”,因而它只是“毛澤東思想萌芽的胚胎”。〔4〕從文章和學界探討的觀點不難看出,學界爭議主要聚焦在該文在毛澤東思想發(fā)展中的具體地位和作用,并無跨區(qū)間性的階段性爭議。結合該文的寫作背景、寫作目的和毛澤東思想發(fā)展的脈絡來看,筆者更傾向于認同該文是毛澤東思想萌芽的胚胎的觀點。眾所周知,毛澤東思想萌芽的標志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兩篇文章,而從對農民問題的論述上和這兩篇文章撰寫的時間邏輯上看,它們有著較大的內容差異和時間差距。故而,也不難從該文中讀出毛澤東思想發(fā)展的邏輯和中國革命的實踐邏輯。
列寧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5〕毛澤東正是立足中國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從中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視域和革命的歷史走向出發(fā),深入社會各領域中進行調查,深刻了解社會各階級的經濟狀況、政治態(tài)度和革命走向。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科學地與中國社會的實際相結合,并以經濟狀況和政治態(tài)度為基本的劃分依據(jù),把中國當時的階級大致劃分為五大階級,進一步闡明了各階級的特征和革命性,以及各階級中包含的各階層。譬如,在分析中產階級時,毛澤東就一針見血地道明了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兩面性:民族資產階級一方面深受外資的打壓及軍閥的壓迫,需要革命時主張反帝反軍閥的革命運動。另一方面,“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于其欲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fā)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6〕進而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中間階級就會很快地分化成革命派和反革命派,革命派是我們需要爭取的力量,反革命派則是我們打擊的對象。對于小資產階級,包含“自耕農、手工業(yè)主、學生界、中小學教員、小員司、小事務員、小律師、小商人等”,都屬于小資產階級的范疇。但他們之間又有三個不同,第一部分是有余錢剩米和勞動力,發(fā)財觀念極重,膽子小,對革命取懷疑態(tài)度;第二部分為經濟上基本可以自足,必須增加勞動時間,方能維持生活,對革命保持了中立態(tài)度,并絕不會反對革命;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數(shù)量較多的群眾,是小資產階級的左翼。〔7〕而小資產階級的這三部分雖然平時對革命的態(tài)度各異,但待革命高漲時,他們都會參加到革命中來。
可見,毛澤東在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時,并不是從靜態(tài)的角度去分析,也不是僅僅為了寫作而分析,而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立足中國社會的實際而深入分析,并把各階級各階層在不同革命時期中的經濟地位、政治態(tài)度、革命立場動態(tài)地展現(xiàn)出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各階級的革命取向也不盡相同,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是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的兩面性決定了民族資產階級成為不了領導階級,也充當不了革命的主力軍,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革命爭取的對象。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科學分析,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運用于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問題的實踐性開創(chuàng)。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起,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長達百年之余。中國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獨立而拋頭顱灑熱血,雖歷經了幾十年的救亡圖存,但革命斗爭的成效仍是微乎其微。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雖趕跑了封建地主的皇帝,可隨之撲面而來的是軍閥割據(jù)的混戰(zhàn),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仍未改變。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沒有認清中國的社會性質和國情,沒能找準革命的真正敵人和革命的主要力量,敵友分得不清。“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8〕《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分清敵友,使革命者真正認識到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以團結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
中國革命如何才能團結到真正的朋友,攻擊真正的敵人呢?針對當時黨內存在的右傾機會主義和“左”傾機會主義認識的兩種錯誤路線,以及國民黨內右翼勢力企圖拋棄國共合作戰(zhàn)略肆意排擠共產黨員的戴季陶主義,毛澤東從中國革命發(fā)展的歷程和走向深刻地分析了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內涵和特征,闡明了各階級的革命性和政治性,分清了敵友問題,指明“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yè)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9〕徹底批判了“忘記了農民卻不知革命力量來源”的“左”傾主義和右傾主義,論述了農民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的主力軍和最忠實的同盟者的革命戰(zhàn)略性問題,并進一步明確了革命領導權和農民同盟軍之間的關系問題,是中國革命實踐逐步走向成功的綱領性著作。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fā)展和毛澤東思想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中蘊含深邃的思想智慧和革命策略,話語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典范。
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賢哲或古希臘的哲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遨游,并不斷地推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最重要的就在于先賢哲人有超乎常人的“問題意識”,能夠從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變化中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尋規(guī)律,從而把握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在各種自然問題和社會矛盾問題錯綜復雜之時,僅有“問題意識”是不夠的,人們對各種突出問題的認識和把握會難以理清,從而造成判斷上的錯誤,妨礙人類社會的進步。在大革命時期,無數(shù)革命志士和先進知識分子沖在革命的最前頭,解決革命中力量薄弱的難題,找到通往革命成功的路徑。但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和各種救國思想,無數(shù)仁人志士敗倒在了反動派面前。這不能說他們無“問題意識”,而是在眾多緊迫的矛盾問題中,他們沒能弄清“革命的首要問題”,或者說是缺乏“首要問題意識”,因而在革命中難以找到正確的途徑。
正當革命的緊要關頭,黨內仍存在右傾和“左”傾兩種錯誤傾向,沒能認清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以超乎常人的獨特視角,抓住了“分清敵友”這一革命的首要問題,寫下《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文中對各階級、無產階級的同盟軍、革命的策略的分析無不蘊含毛澤東“首要問題意識”的思想智慧。《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不僅解決了中國革命長期以來面臨的難題,其“首要問題意識”還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巨大意義。
學界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主題思想的見解有兩種:一種見解認為該文主要解決的問題是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另一種見解認為該文蘊涵著的是“革命策略”而不是“革命領導權”的問題。事實上,從文章的寫作背景和內容看,該文從對各階級的剖析中闡述了中國革命的策略問題,明確了革命的對象,分清了“敵”“我”“友”的革命性問題,找到了革命的主要力量,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中國革命的策略問題。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做了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10〕他們最為集中,經濟地位低下,深受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封建軍閥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窮得只剩下了勞動力,因而他們的革命性最強,最具有革命力。而中產階級中的左翼勢力是我們爭取的中間力量,中產階級中的右翼勢力隨著革命的發(fā)展則會走向反革命派,是我們攻擊的對象。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的朋友,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農民則是革命同盟的主力軍。“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11〕之前革命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正確的革命策略,未能分清敵友,把部分敵人當成了朋友或把部分朋友當成了敵人,搞錯了團結或打擊的對象。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闡明中國革命策略問題的同時,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問題,毛澤東在文中雖沒有明確提到領導權的字樣,但他兩次提到了無產階級是革命運動的領導力量,在強調“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時,已觸及“我們去領導革命”的問題。此時,毛澤東沒有在文中明確提出領導權的問題,而是通過對各階級的分析意蘊出來,做了巧妙的處理。這正是毛澤東革命策略的偉大和英明之所在。
馬克思主義自俄國十月革命傳入中國后,為中國的救亡圖存送來了新的革命道路。以李大釗、陳獨秀等為先驅的馬克思主義者率先扛起了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學術話語只有知識分子才能讀懂、看懂,其他階層群眾,很難真正讀懂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就很難真正地被廣大群眾所掌握。如何才能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宣傳到群眾中去,使廣大群眾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正是當時的馬克思主義者所面臨的難題。馬克思主義只有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扎根于中國的本土,轉化為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話語,才能把基本原理宣傳到群眾中去為群眾所掌握。在前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獻中,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艾思奇等先后撰寫了大量中國話語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文章,有力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而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雖不是專門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而撰寫的文章,但在對中國的革命策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巧妙地通過白話文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根植于中國文化中,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中國社會的各階級特征,成功地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革命實踐結合起來,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大眾化。《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深受廣大群眾的青睞,使廣大人民認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和走向,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話語風格上看,《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廣泛運用了去粗取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話語,文字簡練,表達通俗易懂。同時,恰當借用民間俗語,把人民群眾的心聲和訴求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譬如在論述小資產階級時巧妙地用了“趙公元帥總不讓他們發(fā)財”“瞻念前途,不寒而栗”等,形容半無產階級經濟狀況時使用民間易懂的“向親友乞哀告憐,借得幾斗幾升,敷衍三日五日”〔12〕的話語,說到了無產階級的心坎,道出了他們的愿望。話語通俗樸實,幽默風趣,恰當?shù)匕疡R克思主義抽象的原理融入具體的實踐中,使人民群眾易于接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典范。
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中國最大的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正是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和矛盾分析方法中國化的先期典范,具有重要的方法論啟示。
“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么、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13〕“區(qū)別各階級的基本標志,是它們在社會生產中所處的地位,也就是它們對生產資料的關系。”〔14〕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傳入中國后,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雖然對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理論與方法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并嘗試著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中國當時的社會階級,杰出代表人物有陳獨秀等,但他們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把握不準,不能有效地將馬克思階級劃分的性質和標準運用到中國革命的復雜環(huán)境中來,往往只能是顧此失彼,最終弄出一個支離破碎的階級分析畫卷來,分不清敵友,找不準自身的位置。
毛澤東對此緊扣中國國情,采取了化繁為簡的解決辦法,對各階級的生產關系屬性略而不論,轉而代之以內外對立和貧富對立為劃分標準,突出民族矛盾和貧富矛盾,而淡化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兩種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的差異。從經濟地位和政治形態(tài)上劃分社會階級,并明確了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及大地主階級的屬性,他們是無產階級最大的敵人,是最為反動的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是我們的朋友,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并在階級劃分的基礎上進行了階層劃分,指明資產階級為買辦階級和地主階級,小資產階級為自耕農、手工業(yè)者進而小知識階層,半無產階級為半自耕農、貧農、小手工業(yè)者、店員、小販等五個階層。更加明晰了敵和友的問題,找準了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人的位置,從而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為制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毛澤東階級分析的方法對我們今天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階層結構及社會發(fā)展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社會經濟的轉型發(fā)展,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新的變化,在城鄉(xiāng)出現(xiàn)了個體勞動者階層和私營企業(yè)主階層,農民階層也更具有現(xiàn)代性,大量農民加入了“農民工”群體,出現(xiàn)了具有高知識水平的社會階層,社會階層間的流動更加活躍。面對我國社會階層的新變化,我們應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方法的立場來分析和解決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階級,把新生的社會階層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和基礎,不斷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在社會階層分析中,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要體現(xiàn)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基礎上的社會形態(tài),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各階層利益關系,為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施,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匯才聚力。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它在抗戰(zhàn)時期毛澤東的哲學論著《矛盾論》中首次以哲學形式呈現(xiàn)在世人眼前,并以“兩分法”“兩點論”為觀察事物和解決問題的主要邏輯,恰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15〕事實上,矛盾分析方法作為共產黨人的思想利器,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首先,毛澤東開篇就點出了“革命的首要問題”是分清“敵友”,抓住這一主要矛盾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并將社會階級為兩個派別,革命派和反革命派。認為“現(xiàn)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兩大勢力作最后斗爭的局面。這兩大勢力豎起了兩面大旗”。〔16〕一面是紅色革命的大旗,另一面是白色反革命的大旗。中間階級必定會分化為革命派和反革命派,革命高潮的到來必將促使他們沒有“獨立”的余地。其次,毛澤東從重點論出發(fā),深入分析社會各階級間的關系和矛盾,指明了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代表著中國最落后的最反動的生產關系,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fā)展,是我們最大的敵人,是革命最主要的對象。同時,又將中產階級分為右翼勢力和左翼勢力,并闡明了它們各自的經濟特征和革命趨向。得出了無產階級是革命的領導力量,農民是革命的主力軍,民族資產階級左翼勢力是爭取的對象,右翼勢力是攻擊的對象的結論。最后,毛澤東在文中概括指明了“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的問題,先點主要問題,然后再分后總,道出了革命的對象和走向。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貫穿著矛盾分析法的認清形勢和解決問題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邏輯主線,對我們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認清社會發(fā)展中的主要矛盾,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抓主要矛盾和突出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17〕調查研究是毛澤東一以貫之的主張和工作作風,他在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前,就深入中國的農村、城市各階層及革命運動中開展調查研究,實地了解中國農民及其他各階級的狀況,深入分析中國的社會性質、革命性質。《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指明了以往革命斗爭失敗的基本原因,對社會各階級的把握和分析極為正確,這也是為長期以來的革命實踐所證明了的。毛澤東在文中對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的經濟狀況的分析和判斷符合當時國情和革命實際的需要。對無產階級的數(shù)量的判斷也是源于他前期所作的調查和收集,“現(xiàn)代工業(yè)無產階級約二百萬人。中國因經濟落后,故現(xiàn)代工業(yè)無產階級人數(shù)不多。二百萬左右的產業(yè)工人中,主要為鐵路、礦山、海運、紡織、造船五種產業(yè)的工人,而其中很大一個數(shù)量是在外資產業(yè)的奴役下。工業(yè)無產階級人數(shù)雖不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國最進步的階級”。〔18〕“此外,還有數(shù)量不小的游民無產者,為失了土地的農民和失了工作機會的手工業(yè)工人。他們是人類生活中最不安定者。”〔19〕他們在各地都有秘密組織。毛澤東在文中以其豐富的案例對各階級的狀況準確地分析,并以數(shù)據(jù)和事實展開論證,這些豐富的案例和數(shù)據(jù)都源于毛澤東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調查,獲取最能體現(xiàn)當時狀況的一手素材,這些正是毛澤東能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作出正確分析的依據(jù)。
毛澤東的后期著作,尤其是《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反對本本主義》更是運用了大量調查研究的方法,從而對革命的形勢能夠作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為制定正確的革命路線和黨的方針、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據(jù)。革命戰(zhàn)爭時期,調查研究方法是我們黨取敵制勝的革命法寶,是我們黨開展革命工作始終堅持的方法。新時代背景下,更需要我們發(fā)揮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深入了解實際情況,以事實為依據(jù),以依據(jù)做決策,保證每項決策和每項工作的正確性。因此,對于不注重調查研究而夸夸其談的不正之風,以及閉門造車不實地考察編寫空洞材料和文章的現(xiàn)象,我們要堅決摒棄。
總之,深入研讀和分析毛澤東關于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思想,需結合毛澤東所處時代的歷史狀況,從不同的維度和視角去研究其中的奧妙,以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毛澤東思想。《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所飽含著的哲學智慧和戰(zhàn)略視野,至今對我們研究和推動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其中所蘊涵著的思想精髓更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所運用的分析方法和調查研究法對我們開展社會工作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