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白龍煜
(西安市文物交流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4)
我國從歷史上經歷多個朝代,在文化底蘊孕育上有著多樣性和豐富性,促使我國文物積累上儲量巨大,在文化保護上特殊性。但從博物館角度看,館內蘊藏的文物不僅僅只有一種類型,而是多樣化,起航發揮最重要的職能是保護和修復,也承擔者文化傳承的使命和責任。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博物館在職能發揮和保護方法上也與時俱進,不論在建設技術還是管理模式水平都不斷提升,對文化傳播的方法也是各種各樣,為文化交流提供了豐富的基礎資料。
從現行博物館工作內容分析是多樣的,主要工作是文化保護和修復。但是,從當前社會現狀發展模式看,要加強保護和修復工作,更好提升博物館職能發揮,要充分提高人工、科學和物理安防的措施。只有三者在運用中不斷融合,才能讓現有文物保護更好,修復更安全。但是,在現實中博物館并沒有將三者進行有效銜接,主要在安防中依托物理和科學安防管理,忽視人工安防的重要性[1]。盡管在博物館安防體系中加強使用先進設備和科學方式進行安防建設,但是缺乏人工輔助的安防構建是不能全面保護文化的。從安防體系構建中物理和科學的方式都側重于大方面,主要是重視防火、防水、防盜等,對于其中一些微小的方面沒有進行嚴密防控。這就造成博物館進行大額支出無法全面落實安防保護,不能有效確保文物安全。對于這一問題,博物館管理層已經有一定認識,在日常工作開始加強安保宣傳力度,提升工作人員的安防意識,也通過宣傳讓更多參觀的群眾加入到保護文物的工作中,以此才能讓文化保護和館內職能發揮最大化作用[2]。
博物館的現實作用承擔著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和其他單位和企業是不一樣的,從工作時間跨度是長遠的。博物館在保存中的文物基本都以實物為主,人類可以通過這些文物的時代特征來了解當時的歷史環境和人文,所以文物保護和宣傳是現有博物館基礎的職能。作為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應該意識到專業技能的提升對保護文物的意義是重大的,要通過一系列的培訓課程和專家講座來提升現有人員的專業水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到來,讓更多科學技術應用于各行各業中,也給博物館專業人員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要求必須要隨著時代而增強自身專業水平,要運用好互聯網學習的機會,從而彌補缺陷,更好保護館內文物,也便于發揮好館內職能。管理者要重視專業人員的招聘和培養,要從已有人員中通過培養選拔一批,在外部引進一批,二者相互結合,以此提升專業水準,保障文物安全。
文化保護和館內職能的發揮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的,保護文化的職能不僅僅是博物館才能行使的,應該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和使命。管理者要依托這一點,發揮社會各界力量與館內專業人士相互結合,以此來充實文化保護職能發揮的全面性。要讓更多人參與,只能依托現有信息化平臺和文化傳播手段,采用多種模式宣傳相互組合,讓更多群眾了解文物保護的意義。認識到如何參與保護文物,要凸顯出文物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要忽視文物的物質價格,將文物文化傳承作用發揮到極致。館內人員可以組織相關講座,深入社區和學校為當地群眾講解文物和普及文物保護的現實價值,以此激發更多群眾對文化保護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也在隨著時代與時俱進,博物館要明白更好的保護是要依托社會發展不斷健全相關體制和法制。要依靠法制作用來約束社會群眾的行為,要想更多人了解文物保護法律,要結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不斷完善現有法律。要在宣傳中灌輸文物保護的法制意識,以此增強人類的法制化進程,為文物保護起到輔助作用。在館內職能發揮和保護制度中,要結合新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要不斷從現有文物保護制度中剔除不適合的,要結合文物保護加入新內涵,要不斷從日常文物保護和職能發揮中的問題中,分析原因來不斷針對性制定和完善館內管理制度。也要強化對館內人員的制度培訓,要讓更多館內人員參與制度建設和創新管理中,以此來健全內部管理機制。要讓社會參與館內制度創新,提出更多建設性意見,以此增強管理機制的實用性。
博物館職能和保護文物的發揮需要社會多方參與,因文化傳承的本質內涵是面向全人類的,在保護文物和職能健全中也要依托社會各界,要不斷從時代和社會發展中吸取更多有利于保護文化的建議,不斷完善館內職能發揮和文化保護方法的機制。管理者要重視文物保護宣傳,要利用宣傳的方式增強社會人士保護文物的信心,要提升群眾參與性,以此增強文物保護的全面性。在保護中要微觀和宏觀方式相結合,更能全面發揮博物館的現有職能。要結合科學技術發展,不斷增強現有館內人員保護文物的專業性,要發揮專家作用和專業人士職能,從而便于更好發揮文物保護的職能,以此促進文物文化傳承的現實價值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