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 山
朝鮮的國防工業始建于60 年代中期,由于自身的封閉和嚴格的保密,外人無法知道這個國家國防工業的構成與規模,至于軍工廠數量、地區分布、生產品種、發展狀況等更是一無所知,在情報報道上一直是個空白。本文是根據最近國外有關朝鮮國防工業建設與發展方面的一些材料和專題報告,綜合寫成的。
朝鮮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不論國防工業還是民用工業,均由政務院的有關部、委管理,產品計劃、資金調撥、物資供應、生產銷售等均實行嚴格的中央集中管理。
1966 年10 月,朝鮮勞動黨召開第二次代表會議,當時的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金日成在會上提出,朝鮮需要發展國防工業,而且國防工業與國民經濟要同步發展。根據金日成的建議和指示,政務院很快組建了第二機械工業部,并任命一名黨中央書記兼任部長。從此,國防工業就成為朝鮮的“第二經濟”,而且是構成朝鮮經濟的關鍵部分。
1971 年,為了加快國防工業的發展步伐,政務院改組第二機械工業部,成立第二經濟委員會,擴大權限,并作為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的預算單列單位,全面負責軍工生產以及與軍工生產有關的計劃、資金、生產、銷售等,并在原材料和外匯使用上擁有優先權。到80 年代初期,第二經濟委員會就已成為朝鮮軍工生產和軍品對外銷售的唯一授權單位。1993 年修改憲法后,單獨成立原隸屬于中央人民委員會的國防委員會,其地位與中央人民委員會相同。第二經濟委員會也由政務院劃歸國防委員會領導。
據報道,第二經濟委員會現已列入朝鮮人民武裝力量部和朝鮮人民軍的建制序列。名義上由國防委員會領導,實際上由朝鮮勞動黨中央國防工業政策與監督部全面管理。第二經濟委員會的體制與機構:第二經濟委員會設于首都平壤,下設1個總管理局、8個機械工業局、1個國防科學院、1個對外經濟事務局。另有資料報道,第二經濟委員會還成立了材料公司,專門負責采購事宜。
各個機械工業局均設置業務上與人民武裝力量部和國防科學院相對應的機構,以便在業務上進行協調。每個局還在全國有關地區設立分局,并通過分局對歸屬于它的工廠和基地進行管理。據報道,第二經濟委員會目前擁有134~141 個軍工廠、59 個維修廠和零部件廠、34 個其它工廠。同時,有21個隸屬于政務院輕工業部和機械工業部的工廠,負責為第二經濟委員會所屬軍工廠進行配套生產。據稱,這些工廠擁有先進的設備,可在戰時轉產軍品。此外,第二經濟委員會還管理建在民用企業中生產軍品的生產線。
1.總管理局:該局負責第二經濟委員會及其所屬機構的計劃制訂、預算匯總、各類材料的采購與分配。
2.第一機械工業局:該局負責口徑82 毫米以下輕型武器、彈藥和通用軍事裝備的研制與生產。該局所屬工廠大多數分布在平壤、清津、江界和新義州等工業城市內。但有些廠則位于鎮川道和慈江道。在咸興、咸鏡南道、德川、平安南道有4個設備制造廠。
3.第二機械工業局:該局負責坦克和裝甲車輛的研制與生產,主要仿制T-62 型坦克以及BMP-1 型步兵戰車;同時負責62 式輕型坦克、63 式兩棲輕型坦克和PT-85 型裝甲車的研制。
4.第三機械工業局:該局負責口徑82 毫米以上的高炮、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炮的研制與生產。在過去20 年中,該局集中生產了自行火炮和多管火箭炮,包括M-1992 式23 毫米自行高炮、M-1992式37毫米自行高炮、M-1992 式120 毫米加榴炮、M-1981 式122 毫米自行加農炮、M-1977 式122毫米自行加榴炮、M-1991 式122 毫米自行榴彈炮、M-1975 式130 毫米自行加農炮、M-1992 式130 毫米自行加農炮、M-1974 式152 毫米自行加榴炮、M-1985 式152 自行加榴炮、M-1978 式170 毫米自行加農炮、M-1989 式170 毫米自行加農炮、M-1985 式122 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M-1991 式240 毫米多管自行火箭炮。上述武器除滿足本國裝備外,還向伊朗、敘利亞等中東國家出口。
5.第四機械工業局:該局承擔所有導彈的研制與生產。生產的導彈有A T-1、AT-2、AT-4、AT-5型等反坦克導彈和“冥河”艦艦導彈。
最近已購得法國“飛魚”導彈樣品,正準備進行仿制。研制了SA-2B型、SA-3型、SA-5型、SA-7B型、SA-14 型、SA-16 型等防空導彈,同時承擔了“飛毛腿”地地導彈的研制。該局管理12 個導彈生產廠和試驗基地。如“1月28日”機械廠、“1月25 日”機械廠、江界第26 總廠、藥田機械廠、海軍導彈廠、咸鏡北道導彈試驗場等。據報道,位于慈江道的江界第26總廠擁有最大的地下試驗設施,雇員多達2萬人,可生產地地導彈、地空導彈和空地導彈以及各種火箭。
6.第五機械工業局:該局負責三防方面的研究發展工作。但該局業務和原子能工業部以及朝鮮科學院等單位有密切聯系,因而在業務上與上述單位構成合作與協調的關系。
7.第六機械工業局:該局負責艦船、潛艇和海軍裝備的研制發展工作。70 年代初開始生產小型炮艇,裝備本國海軍,之后生產護衛艦。1987 年開始生產高速登陸艇,90 年代后生產前蘇聯的R級潛艇,以后就生產性能更為先進的其它潛艇,1997 年5月已開始建造1000 噸級的偵察潛艇。
外電報道,研發核潛艇、高超音速滑翔導彈……朝鮮未來重點武器受關注。
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勞動黨八大的報中提及的過去5 年朝鮮在武器裝備領域取得的成果,以及下一步將研發核潛艇、高超音速滑翔導彈,發射軍事衛星等未來發展規劃格外引起外界關注。金正恩在八大報告中指出,面對美國的敵對和施壓,朝鮮馬不停蹄地強力推進早已開啟的核力量建設。朝鮮核技術得到進一步高度提升,實現核武器小型輕量化、規格化、戰術武器化發展,成功研制超大型氫彈,并于2014 年11月成功試射“火星-15”洲際火箭。在朝鮮慶祝建黨75 周年閱兵式上亮相的大型導彈充分顯示“朝鮮核武力所達到的最高性能和打擊能力”,朝鮮研制的多彈頭制導技術也已進入收尾階段。報告還提到,朝鮮正在改造并研制大型常規潛艇,新的核潛艇設計項目已完畢且進入最終審查階段,同時完成各種電子武器、無人機攻擊武器、偵察探測器、軍事偵察衛星的設計。
金正恩在八大報告中還談及朝鮮今后快速發展國防工業的核心構思和重大戰略任務。“下一步要高度重視核技術,同時進一步推動核武器小型輕量化、戰術武器化,研制適合現代戰爭的各種戰術核武器,并持續推進超大型核彈頭生產。朝鮮將進一步提升可消滅1.5 萬公里射程以內任何戰略對象的導彈命中率,實現先發制人核攻擊及報復打擊能力”。報告提出,在不久后的將來應用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導彈彈頭的任務、按計劃推進潛射及陸基固體燃料發動機洲際導彈研發工作以及研發核潛艇和潛射核戰略武器的任務。報告還表示,朝鮮將在最短時間內發射軍用偵察衛星,確保偵察情報搜集能力,加快研制偵察半徑覆蓋500 公里的無人偵察機等重大軍事科研項目工作。
8.第七機械工業局:該局負責飛機和通信設備的研制與生產。但飛機工業目前還僅限于一些基礎性方面的發展工作。軍隊裝備的大部分飛機和直升機基本上是從東歐、俄羅斯、中國進口的。1986 年才開始飛機維修和零部件的組裝與生產,生產過“米格-15”、“米格-17”戰斗機的零部件,以后開始生產“雅克-18”以及“安-2”運輸機。據稱,1993 年后開始“米格-21”和“米格-29”的生產,并對“伊爾-28”、和“安-24”等飛機進行過改進。
據報道,第二經濟委員會在平時除全面管理朝鮮國防工業之外,在戰時還全面負責轉產軍品工廠的管理,把這些生產軍品的民用廠納入第二經濟委員會的編制序列。但由于朝鮮自身的封閉和嚴格的保密措施,在國際社會眼中,其國防工業的構成與規模、軍工廠的數量與地區分布等一直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由于朝鮮長期處于南北武裝對峙的嚴峻局面,朝鮮勞動黨和朝鮮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國民進行國防教育。他們在長期實施不斷完善國防教育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點。首先,強調抓好學校國防教育。朝鮮勞動黨和朝鮮人民政府認為,學校是開展國防教育的良好場所,世界觀逐漸成熟的學生時期,是接受國防教育的最佳時期。在朝鮮,孩子一入幼兒園,老師阿姨就給他們講戰斗故事,傳英雄事跡,擺美國侵略罪行。到了中、小學校,政府設有專門的國防教育課程,講解朝鮮反抗外來侵略的光榮歷史,講解金日成領導人民抗擊日、美斗爭的史實,講述美國扶植南朝鮮政權對北方構成的軍事威脅等等,以此強化青少年學生的國防意識。
去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視察朝鮮國防綜合大學,闡明朝鮮要持續進行核開發的意志。金正恩在視察時指出:“國防綜合大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學術型和實踐型人才,進一步鞏固朝鮮作為東方核大國、先軍朝鮮軍事強國的地位。”金正恩表示:“國防綜合大學解決了開發尖端武器裝備的技術性問題,實現了人民軍隊武裝裝備的現代化,在開拓新的國防科技領域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金正恩還強調:“我們要努力把國防綜合大學變成我們國家最有實力的大學、世界一流的大學,成為推動國防科學向前發展的核心骨干。
朝鮮的在校學生,從高中起就定期接受軍事知識的教育,參加軍事訓練。大學生在校期間還要到人民軍部隊過一段時間的軍事生活,他們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的國防觀念和組織紀律性。其次,倡導多渠道、全方位、全民抓國防的思想。在朝鮮,除了黨和政府重視國防教育外,其他各行各業,如廣播、電影、電視、出版等新聞輿論機構也積極配合。影視界每年拍一定數量的軍事題材影片,對人民進行形象化國防教育;新聞出版界則不斷推出有關著名英雄、著名戰役的典范作品;宣傳教育部門則經常在全國各地舉辦形勢講座、報告會和圖片展覽,介紹軍事分界線狀況,揭露美國和南朝鮮軍隊的挑釁活動,提醒人民居安思危,防止和平麻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