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巖
(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
馬克思恩格斯的城鄉融合理論認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城市和鄉村將逐步走向融合。“通過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1]我國建國初期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農村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提供資源,以支持工業發展,造成了農業投入長期不足,城鄉發展不協調,經濟落后的狀況。十八大以來,國家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關注加大,強調農業農村優先,鼓勵農村深入挖掘各項資源潛力,培育發展的內生動力,走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也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一系列新舉措。在此戰略背景下,北京昌平區上口村通過深度開發核桃和柿子采摘業,探索休閑觀光農業等多種新型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五色文化”尤其是深入挖掘“驢打滾發源地”這一特色,獲得了“北京最美鄉村”和“驢打滾美食村”兩張代表名片。這種成功的探索對其他具備相似條件農村的城鄉發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上口村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保護區內,距昌平城區18公里。《昌平山水記》中描述道“環山凡十口,凡口皆有垣”,這十個山口被稱為“十口”。全村共300余戶700余人,總面積14827.95畝,村內林木覆蓋率高達94.6﹪。但由于面臨著林地多,耕地少,水資源緊張的問題,雖然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但該村的農業總體發展并不占優勢,主要以種植柿子、核桃和玉米為生。同時上口村作為近郊農村,一方面缺乏發展工業的區位條件,另一方面也要做好環境治理工作,不能修建大型工廠。近幾年來,上口村以保護生態和發展民俗旅游業為核心,積極進行了村域規劃,挖掘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獲得了昌平區唯一一個2015-2016年度“北京最美鄉村”的榮譽,也成為受北京市民青睞的假期旅游的農家特色村落之一。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物質基礎。但上口村與廣大北京農村一樣,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水,且三面環山,幾乎沒有耕地面積,無法大力發展農業,也缺乏發展工業的區位條件。同時上口村也無法借鑒掛甲峪村、鄭各莊村發展建筑業的成功經驗,沒有可以吸引廠商開發房地產業的區位優勢。因此上口村揚長避短,建設以柿子、玉米、核桃為主的鄉村旅游觀光采摘園,提高產品附加值,深入挖掘農業的多功能發展可能性,充分開發鄉村特色,發展休閑農業、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等,以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民的收益,形成良性 循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環境治理方面,上口村新建一座60㎡公共廁所,村內改廁120余戶,同時清除了一些舊的擋墻、整治了部分村民房后的散水、污水等。上口村主路上合理放置垃圾桶,村民們也大多自覺維護道路清潔整齊。上口村村子道路兩側種植著木槿、月季、海棠、丁香、榆葉梅等花卉,花壇內栽種紫薇和石榴樹等景觀林,四季風景各異。上口村于2019年起大力發展河谷景觀,利用其三面環山、坡長且緩的地理特點,保存其自然景致的同時,合理規劃種植不同的作物,使其不同季節風景各不相同,吸引城市居民觀光旅游。距上口村不遠是大嶺溝獼猴桃谷,原始森林覆蓋山谷,生態環境極佳。推動生態振興,需要強化標本兼治,不斷改善環境質量,為美麗鄉村增加綠色。
鄉風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促進鄉村融合發展的難點和保障。推動文化振興,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引導村民鄉民,成風化俗,開展各項實踐活動。筆者經過對上口村的走訪調研,發現村民素質整體是偏高的,這與毗鄰北京城區,民俗和民宿旅游業較為繁榮是分不開的。上口村一方面號召全村村民繼承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鼓勵大家通過奮斗去追求幸福。上口村正在建設養老驛站,使得老有所養,也能夠減輕年輕人的壓力,留住年輕人,也為孤寡老人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保障。同時村支書帶領領導班子和全村56名黨員,身體力行地號召“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以摒除腐朽落后的“等靠要”思想,繼承和弘揚鄉村優秀文化。
上口村能獲得昌平區唯一一個2015-2016年度“北京最美鄉村榮譽”的農村,走上發展民俗旅游觀光和民宿建設的道路,與上口村黨支部堅持不懈抓黨建是分不開的。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保證。村黨支部書記和“第一書記”狠抓黨支部和村委會兩個班子,堅持以黨建促發展,凝聚黨員力量,提升整體素質,以身作則清正廉潔。村兩委班子始終堅持做好“六個一”。即一是“建成一個;班子”;二是“筑牢一個堡壘”,三是“牢記一個使命”:即把村莊建設好、發展好,讓老板姓真正過上好日子,不用出村也能養活自己;四是“維系一個紐帶”:做好鄉村文化建設,減少村民間的隔閡誤解,維系好珍貴的鄉土情結;五是“堅持一種精神”:即堅持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摒棄“等靠要”思想;六是“樹立一個形象”:即誠實守信,互相幫助,真誠熱情。
上口村正在探索創新當前的鄉村治理模式,開展一系列的表彰道德模范、評優評先活動,積極引導基層黨員干部帶頭學法、守法、用法,營造了互幫互助、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做好鄉風文明建設,為建設和諧美麗新農村邁出重要步伐。
上口村以堅持紅綠藍白黃“五色文化”為關鍵,以“美麗鄉村”為主題發展民俗旅游業:紅色指的是上口村處于平北,可開展紅色旅游教育,綠色指的是保護好高達94.6%覆蓋率的林地,建好旅游觀光采摘園,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展河谷旅游業;藍色是指藍天和富含負氧離子的空氣;白色指的是村內正在修建的養老驛站;黃色指的是上口村最知名的特色美食“驢打滾”。全村有22戶農家院在經營驢打滾宴,還創新發展出”馬武扣肉”等特色美食,已成為上口村的最知名的美食名片。
除了“驢打滾美食宴”,上口村的漢文化和明文化也極具有開發潛力,可以引入以田園、邊塞為主題的詩詞教育和拓展訓練,與國學教育相呼應,形成獨具特色的休閑文化基地。上口村也在積極發展民俗旅游業,加大對民宿建設的投入,規范化管理,統一設計風格,在保持農家園特色的同時,完善內部設施,提高舒適度,做出品牌化的上口村民宿。
農業農村的發展是推動城鄉融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2]。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新理念和新方式,通過農村農業結構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地區產業轉型,進一步激發農村地區內生發展動力[3]。一方面農村最核心的產業就是農業,但以上口村為代表的部分農村,由于受到地形、政策、水資源緊缺等影響,很難大力發展農業,構建現代農業體系。另一方面,農業與高新技術的產業融合不夠,農業的現代化和體系化較為薄弱,缺少新技術的支撐。此外,由于人才流失嚴重,農村缺乏經營新型農業的現代化人才,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性也不足。這些問題都大大制約了農業的發展。因此農村急需進行農業內部結構的優化融合,構建新型的現代化農業體系,激發農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吸引城市的資金下鄉[4]。
上口村三百余戶的居民中,有二十余戶經營農家院,且正在發展為民宿旅游。筆者在走訪了周邊的泰陵村、下口村等村落的農家院后,發現相對于上口村,周邊部分農家院的內部設施比較簡陋,且很多村落位于公路兩邊,游客沒有停車位,因此游客量也相對較低。加大對農村的教育、文化、衛生、和配套的公共服務的財政投入是迫在眉睫的。政府需發揮主導作用,加強政策引導,鼓勵城市資本下鄉,加快建設優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同步發展。要注意因地制宜規劃發展,避免資源浪費,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在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差距,為城鄉融合的發展打下良好 基礎。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新時代下的未來鄉村建設需要創新,創新則需要人才支持[5]。以上口村為代表的廣大中國農村普遍存在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盡管近一兩年間局部地區出現了人才回流狀況,但總體上不同程度長期面臨各項問題:如農村老齡化帶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緊缺、鄉村干部隊伍分布不合理、缺少農業人才,人才“回得來”卻“留不住”等問題。促進人才回流需要不斷完善人才引進與激勵機制,調動人才回歸的積極性,構建城鄉知識傳遞渠道,為農村的內生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儲備知識人才。同時政府要積極提供返鄉創業者的融資支持,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大力投入,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創業服務。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抓好農業生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城鄉融合發展的難題和關鍵就是如何徹底打破傳統的城鄉二元體制,實現資源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進一步流動,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主體是鄉村,重視農村的因地制宜發展是關鍵。在這一方面上口村一直在進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對于京郊農村乃至許多普通的中小村落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