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馥
(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園林學院,遼寧 沈陽 110086)
高職院校課程診斷與改進應當找準起點,從高職院校課程教學目標出發,綜合性考慮課程建設質量控制要點,運用信息化的方式加強數據信息統計,形成持續創新改進的課程改革機制,進一步在課程建設中樹立卓越思維,為促進高職院校課程的持續性創新與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1)確保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開展課程診改工作的主要任務是貫徹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包括了課程目標、專業目標與課堂教學目標,課程診改可以把三者有效串聯起來,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養評價機制,切實把成果導向理論融入高職教學改革實踐。加強課程診改有助于貫徹企業人才要求標準,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確定目具體培養目標。圍繞人才需求目標確定高院院校學生的畢業目標,運用畢業指標要點確定課程體系,以及明確學生學習標準,從而指導教師科學的選擇教學內容,促進教師進一步優化課堂教學的設計,并且對課堂教學實施的質量進行綜合評估。課程診改可以輔助課程目標的實現,確保教學活動的質量,為實施新課改提供診改依據和意見。
2)促進課堂教學優化改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多層次、系統化的,為了保證人才培養目標精準落地,應當基于課程診改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改革。目前,高職院校在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存在斷鏈的現象。高職院校的教學規劃未能充分的實施,教學規劃有時無法落地,教學目標缺乏聯通性,未能形成上下銜接、左右呼應的目標體系,課程建設不深入實施。優化課程診改機制需要修訂教學目標,實現課堂教學廣泛延伸,促進課堂教學的精準落地,為實施新課程改革提供有力幫助。
1)課程診改基本過程。高職院校課程診改普遍具有智能化、多元化和創新化的過程。目前信息技術對于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形式進行了創新,但是課程診改基本內容是較為穩固的。課程診改主要經歷了診斷、激勵、學習和改進等幾個環節。課程教學主要包括計劃、組織、實施、監測與改進等部分。新時代的高職院校課程診改需要對所有教學環節進行分析,并且具有周而復始的周期性特征,能夠不斷找出優化教學設計重點,進一步完善教學活動的改進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進步,課程診改日益具有信息化、實時化、專業化的特征,課程診改可以使用的創新形式日漸增加。
2)課程診改機制創新。以往課堂教學診改主要目標在于提出課堂教學的問題,未能促全校教師形成主動追求質量的內生動力。新時代的課程診改機制更注重優化教學評價文化,激發全體教師參與教學診改內生動力,進一步實現相關能力的全員培訓,并且采用分層次專業培訓的方法,這樣有助于更好的宣講現代教育質量理念,讓教育質量理念深入人心,從以往的實現教學規范化向教學持續改進的方式轉型。新時代課程診改不僅要調動教師能與的積極性,還要形成診改問責機制,強調固化課堂診改的參與主體,發揮學校領導、教研組、教師的共同作用,還要明確課程診改的基本內容,做到對課程內容、方式、學生需求等的全面分析,在一定周期內持續進行課堂教學的整改。為了促進課程整改的深入實施,還要建立激勵機制,依托課程診改的年終性考評,優化教學標兵評選,發揮教師職稱評審的作用,為全面貫徹績效激勵任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3)發揮信息平臺作用。高職院校課程診改運行機制具有信息化的特征,強調依托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提高課程診改工作的整體質量。首先,強化信息平臺建設,重視客觀數據收集,做到課程診改無痕化、常態化,能夠從源頭采集課程信息,為課程整改提供強有力支持。重點開發用于課程教學診改分析的平臺,依托先進的數據技術支持教學診改。其次,高職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還要支持教師備課、資源收集、教師示范、在線測評等功能,并且對師生互動、輔導答疑和作業布置數據進行全面收集。教師教學的數據、學生學習的行為、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數據信息都將自動化的進入教學質量監測控制平臺,并且基于關鍵數據信息為課堂教學實時性診改提供必要支持。為了支撐課程建設診改的順利進行,還要開發預警機制,對所有課程進行評估定級,從而為提升和改進課程質量,保證課程建設任務順利完成,提高課程建設的整體水平提供保障。
1)課堂教學診改運行機制。首先,課堂教學診改的運行是從確定教學目標開始的,制定合理的課堂教學目標是教學診改的前提和基礎。目標的達成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課堂資源配置與課程實施成效的判斷依據。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教學目標與學習目標是關鍵,重點應當分析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要求,還要對學生學習目標進行精準表述。還要在教學目標中考慮教學行為、教學條件和實施標準。其次,教學質量監測預警是調控和改進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還要綜合考慮學生學習狀態,教師的教學狀態,以及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等,并且通過教學平臺進行無痕化采集。教學質量監測預警流程需要設置反饋閾值,建立分級預警模式,開發預警流程。例如,對課程的出勤率、學生學習目標達成度等指標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例如,當學習目標達成度低于60%,還要從任課教師、教研室主任、二級院校副院長等角度進行督導,及時查找課堂教學不足的原因,從而為實施教學能力提升,確保課堂教學質量提供充分保障。第三,教學診斷還要具有實時化的特征,能夠在課堂教學時及時進行優化改進。課堂實時為診改是每堂課結束后應當做的診改,是根據教師備課、設定目標、選擇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學生行為數據等形成的課堂報告。這一報告是對學生學習行為數據與學習目標達成數據的分析,是對學生滿意度的實時診斷。期末課程診斷是一門課程結束后進行的診斷,主要依據教學平臺推送課程報告,結合期末測評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為年度考核提供考核性診斷。
2)課程建設診改運行機制。首先,課程建設目標是課程建設診改的起點,達到課程建設目標是關鍵,它要處理好課程建設目標來源、構建發展目標鏈條,重點分析專業基礎、發展定位、建設目標差異。還要對達標標準進行闡述,做到可測、可實現,明確建設目標的現狀,防止建設目標存在遙不可及的問題。其次,建立課程建設質量監測機制,做到對建設操作及時調控,圍繞課程編制標準、教材選擇、教學資源庫建設、教學方法改革設置不同等級的指標,所有數據信息主要通過無痕化采集方式進行信息采集。還要加強 師資隊伍、校內外實訓基地等建設,在專業教學中統籌實施,由課程建設負責人、專業建設負責人進行課程評估,還要對課程建設進行分組評估預警。課程建設整改還要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點,全面加強數據信息反饋,有效提高課程建設進度和質量。
課程是高職教學改革的交匯點,是學生學習技能,獲得技能的主要載體。課程診斷與改進對于保證課程質量,提高課程效能,促進學生深入學習意義重大。高院校還要完善課程的診斷與改進機制,基于科學的管理體系有效分析課程實施與課程建設中的問題,合理進行各類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實現課程的深化改革,為智能化、標準化課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