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莉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作為蘇南地區面向全國招生的省屬高職校,我校在校貧困學生有1400余名,約占在校學生總數的13%,建檔立卡家庭學生占4.5%,外省貧困生6%。學校通過獎、勤、助、補、減、免、貸等多種幫扶方式,力爭實現精準扶貧。全年共計發放各類資助1700余萬元,貧困生受助面達到100%,沒有一個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經濟困難而輟學。
學校確立“以生為本”的三全育人資助平臺,通過修訂完善《學生資助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建設,整合資助政策新媒體宣傳,新生入學教育,獎助學金評審和發放,先進事跡評選分享、微電影展播、勵志書法作品評選、志愿者行動、誠信貸款教育、就業創業扶持等一系列舉措,實現了將資助與育人相結合,將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
為把黨和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懷落實落細,進一步關注學生學習、生活和精神方面的全面健康發展,學校提前摸底、提早安排,以貧困新生為主要幫扶對象,重點關愛外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少數民族學生、殘疾學生以及特殊困難家庭學生,12月份,在學校全面落實各項幫困資助的基礎上,本著“以真愛培育真愛”的資助服務宗旨,切實解決我校廣大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在寒冬來臨之際,號召全校開展“關注·關懷·關愛—暖冬行動”,各學院積極響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一系列豐富多樣的暖冬助學活動。
學校主動把握學生資助工作內涵要求,轉變資助工作理念,統一思想認識,把資助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精準資助和資助育人上來,創新方式和渠道開展資助育人工作,并且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學校將“美育”置于重要的地位,著力打造綜合類高職院校美育教育標桿學校,營造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式的美育浸潤式教育。
通過各種渠道,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切實抓好宣傳工作,使廣大師生員工人人皆知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個個熟悉資助程序與辦法,確保我校學生資助工作順利有序地開展。
1)啟用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在招生宣傳、政策下鄉、政策回母校等宣傳陣地發揮引領示范作用。
2)集中指導和日常宣傳相結合,對困難學生組織經常性的學習交流,在生源地貸款申辦及畢業確認等重要階段開展集中專題指導,同時利用入學通知、校園廣播、宣傳板、櫥窗以及網絡微信等方式,宣傳國家各項資助政策及學校貫徹落實各項政策具體的實施辦法。
3)在學校網站上宣傳學校各項資助政策及工作動態,并開展經常性的交流,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隨時接受師生及家長對我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監督。通過宣傳,正確引導輿論導向,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倡導師生關心弱勢群體,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樹立信心、克服困難,積極樂觀地學習和生活。
根據新形勢下精準扶貧工作的要求,結合我校學生資助工作特點,修改完善我校幫困助學體系。
1)建立健全我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制度,以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懷。在總結上一學年資助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突出各項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強制度的指導性,確保資助工作有規可依、有章可循。
2)緊緊抓住學生資助的貧困認定環節,規范認定程序,加強認定過程的規范管理,進一步細化落實經濟困難學生貧困認定辦法,規范認定程序,建立經濟困難學生檔案庫,為我校學生資助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原則,認真做好學生資助的評定工作。通過查看貧困學生家庭相關證件,調查了解學生日常表現、生活消費等方面情況的基礎上,嚴格規范程序,重點做好受助學生公示和全過程監督,通過公示,有效化解矛盾,了解學生日常生活開支情況等,實現評定工作的合理與公平;同時,要堅持對整個評定工作實行全過程監督,通過下發指導性文件,規范評定程序;通過公布公示監督電話,及時聽取師生對評定工作的意見及投訴,及時快速地對學生投訴予以協調處理;組織各班主任就評定工作進行研討,總結經驗,形成較為系統的學生資助評定規范和模式。
1)全面開展學生家庭經濟狀況摸底,精準建立貧困生檔案庫,為資助工作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做好各種獎助學金的發放工作,在精準認定的基礎上,實施精準資助。以特困生、省外貧困生、突發重大事件學生為重點及時做好學生減補工作。
3)拓展勤工儉學平臺,為貧困同學提供質量高、教育性強、專業化突出的勤工儉學崗位,可持續性的做好貧困生自助自救幫扶工作,提高勤工儉學津貼。
4)爭取社會捐助,積極爭取社會資金支持,關注、關心、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助他們解決經濟困難、緩解心理壓力、增強學習動力,順利完成學業。
5)結對幫扶,救困暖心,發揚我校師生黨員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對貧困學生實施結對幫扶,讓更多的孩子在身心上得到溫暖。
6)細致做好大學生生源地貸款服務工作,做到應助盡助。
7)及時完成義務兵學費補償及退役復學學生學費資助申報及發放工作。
8)積極動員和及時申報大學生城鎮居民醫保以及補充保險,為特殊困難學生爭取免費參保資格,為貧困學生健康保駕護航。
在資助學生過程中,力求做到經濟上資助學生,精神上培育學生,能力上鍛煉學生;以義工服務為實踐,以征文、微電影等活動為載體,通過“助學月”活動,強化情感教育,重點做好感恩勵志誠信教育工作。
1)堅持資助工作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積極向上的道德品格。
2)堅持資助工作與感恩教育相結合,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對受資助的學生進行知恩、感恩、報恩教育,使之成才后反哺社會,報效祖國。
3)堅持學生資助與教育導向相結合,通過資助政策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困難、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
今后我校將繼續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忘學生資助初心、牢記助困育人使命,認真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學生資助政策,不斷規范和完善各項資助制度,積極探索資助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確保我校學生資助工作繼續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