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東
(新蔡縣博物館,河南 駐馬店 463500)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歷經83個王朝,幾千年的文化沉淀,在地下埋藏了數不清的珍貴文物??脊虐l掘被考古界戲稱為“挖土”,是一項一直與土打交道的科學研究工作,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文物的重要手段。在考古發掘現場,由于溫度、濕度等條件的突然變化,往往會對出土文化造成嚴重的破壞,甚至是不可扭轉的損害。比如木質文物或者各種材質的織物受到光輻射,特別是紫外線輻射后,極易引起發掘現場文物氧化劑光化反應,瞬間便可讓文物表面光澤消退、顏色改變,甚至會導致纖維分子斷裂,無法維持文物的原有韌性和強度,很難確保保存的完整性和完好性,這對文物保護工作將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必須采取相應措施積極應對考古發掘現場環境突變問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這對我們了解歷史、掌握歷史意義重大。
1)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是提取文物蘊涵信息的重要方式。文物蘊藏著一個年代、一個地區的人文風貌,本身帶有十分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將會對評價文物歷史、藝術價值產生直接影響,一旦由于發掘現場環境突變而影響文物的原始面貌,必定會導致信息的不完整,甚至給出錯誤的信息,從而影響歷史的真實性。
2)考古發掘現場文物保護是避免文物破壞的重要措施。文物一般隨著歷史的車輪被掩埋在地下,在一個長期無光、缺氧、密閉性良好的空間里,文物的狀態與出土后的環境大不相同。出土后,文物瞬時間將接觸到一個含氧量大、溫濕度變化大的環境。特別是光照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紫外線照射。此外,相比地下密閉空間,出土后還可能面臨著空氣中漂浮的大量微生物孢子,昆蟲蟲卵等?;诃h境的突然變化,會嚴重影響文物的保存環境,甚至產生毀滅性的破壞。為了避免由于發掘現場環境突變所造成的危害,必須及時制定現場應急穩定性處理,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盡可能保證能夠全面、安全、完整地保存好文物。
除了人為原因之外,對考古發掘現場文物造成破壞的主要原因在于環境突變,環境突變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3方面,即含氧量激增、濕度變化和光輻射。為了更好地了解環境突變的影響因素情況及其對文物的破壞程度,必須進行詳細的分析。
文物主要是古時候的人類生活生產用品,比如鐵器、銅器、絲制及木質用品等等。一般來講,含氧量的多少主要對有機質文物和無機質類文物影響很大。第一,有機質文物的影響。在地下或墓穴內,幾乎處于無氧狀態,一旦地下有機質文物出土后,將會完全暴露在一個富氧的環境下,這種情況下將嚴重破壞有機質文物。比如纖維類文物成分當中的植物纖維在氧的作用下,將會產生光敏氧化、光催氧化等等一系列反應,進而導致文物被老化,甚至纖維斷裂等等。對于動物纖維絲毛組分蛋白質,則會出現氧化降解、腐爛、粉化等等。第二,無機質類文物的影響。含氧量激增對于鐵器、銅器等無機質類文物的影響也很大,比如會加劇器具的腐蝕等等。
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將經歷反復的濕度變化,特別是剛出土時,在短時間內文物將發生巨大變化,甚至會產生毀滅性破壞。比如,漆木竹器類文物,在地下高濕度環境下出土后,濕度變化迅速,器物失水迅速,極易發生變形、開裂、翹起等現象。甚至一些紡織品文物出土后一觸即碎,灰飛煙滅。
對于剛出土的纖維類文物,光輻射會產生光敏氧化等一系列氧化反應,進而出現纖維斷裂現象。例如,紙質文物,會出現失水、發黃變脆等情況。彩繪壁畫上的顏料也會變淡、變暗,導致褪色,甚至完全消失。
考古發掘現場若濕度過小,可在文物外側包裹或覆蓋濕布、濕麻袋,或在濕度適宜的容器內存放,保證文物出土時能夠具備一定含水率?;蛘邔⑦m量含殺菌防霉的水溶劑噴灑到文物上,這樣不僅能夠起到濕潤的效果,還能達到防霉作用。
若濕度太大,原因在于降雨,可采取搭建保護大棚進行防雨?;蚴悄乖徇z址深度過大受地下水位影響,應在墓室邊緣挖設排水溝坑,及時排除多余水分。
光輻射主要是指紫外線輻射,針對這一問題,可在考古發掘現場搭設保護大棚,并將紫外線吸收劑均勻涂抹到棚布之上。若未搭建保護棚,可通過防紫外線的遮陽傘進行處置,從而降低紫外線對出土文物的影響。
針對保護大棚,應嚴防空氣污染,確保其密閉性。比如,加設有害氣體吸收過濾網等,可將空氣當中存在的有害氣體、懸浮顆粒等等進行隔離、凈化。
出土文物不外乎漆木竹器、紡織品、紙質、皮革、彩繪陶器、金銀銅鐵等方面,不同類型的文物,則其穩定性處理方法也存在很大區別,因此,應根據文物的特性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有效保護文物。第一,飽水漆木竹器保濕防霉腐穩定性處理。為避免由于濕度變化而影響飽水漆木竹器,可提前包裹上噴灑過殺菌防霉水溶劑的麻袋,若出土文物較小,則可通過相應的容器進行存放。針對木質文物,出土后很可能出現變色現象,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提前通過去離子水等浸泡、清洗一系列方法,將木質文物當中的鐵離子清除。第二,紡織品文物穩定性處理。針對此類問題,可根據出土文物的完好情況及地下環境進行穩定性處理。例如,干燥環境當中的完好紡織品文物,需放置在無光、防蟲、干燥的密閉容器內。而相反,潮濕環境中出土的糟朽文物,需第一時間進行整體避光,并提取、轉移。第三,紙質文物的穩定性處理?,F場保濕是發掘現場出土紙質文物穩定性處理的重中之重。為避免產生失水褶皺、斷裂、粉化等情況,需做好保濕工作。第四,皮革類文物的穩定性處理。一旦出土,皮革類文物極易硬化開裂,若處于潮濕環境下還會迅速霉變。因此,可將0.03%的“霉敵”水溶液噴灑到此類文物上,做好封存、避光處理。第五,彩繪陶器文物穩定性處理。針對彩陶類文物,需采用黑色塑料布連同在文物上粘粘的泥土一起包裹提取,確保其完整性和濕度。隨后通過相應溶液及工具進行加固處理,確保彩繪層顏料不變色、不褪色。第六,金銀銅鐵器類文物穩定性處理。針對此類文物,需盡快提取并離開潮濕的富氧環境,避免腐蝕。
綜上所述,在考古發掘現場,文物埋藏于地下的時間短則上百年,多則上千年,長期存在于一個極為穩定的地下平衡體系當中,一旦現世,從地下轉移到地面整個存儲環境將會發生巨大變化,環境突變必定會給文物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因此,在考古發掘現場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如何科學、有效地控制好發掘現場的環境,最大限度降低環境突變帶來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