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委員 劉寶岐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進“京津研發、河北轉化”,對建設創新型河北,加快推進我省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一、明確轉化的重點。一是強化規劃引領。各市縣要樹立“一盤棋”思想,緊緊圍繞全省確定的12大主導產業,聚焦18 個重點產業鏈,以園區為重點,結合自身特點明確轉化方向和領域,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引領,推進“多規合一”,為打造產業集群留足發展空間。二是抓好精準對接。依托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設面向技術供需雙方、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示、交易、轉化和產業化平臺。要從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層面與京津建立對接合作機制,在供給側、需求側雙向發力,用足用好科研成果項目庫,建立企業技術需求臺賬,開展聯合攻關,打通河北轉化“最后一公里”。三是完善創新機制。各市縣選擇條件優越的重點園區、重點行業與京津合作,探索人才——成果——資本——市場“四位一體”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構建“科研分包”“整體托管”“飛地管理”等共建共享模式,推動京津科研機構和企業集中落地、“抱團”發展。
二、提升平臺承載能力。一是增強聚集效應。各地要重新審視比較優勢,以領軍企業為引領,不斷進行強鏈、補鏈、延鏈,加快上下游產業配套,靠聚集效應提升轉化成效。二是強化供地保障。出臺工業用地收儲標準,實施提前收儲,增加“熟地”儲備,實現“拿地即開工”;落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達效”供地動態監管機制,淘汰低效甚至是僵尸項目,提高“騰籠換鳥”效率,消除工業用地“碎片化”;鼓勵推行“先租后讓”“標準地+承諾制”等模式,減輕科技型企業前期投資負擔。三是提高配套水平。提升供水、供電、供暖、供氣、道路、通信、環衛等基礎設施配套能力,加快標準廠房、研發實驗室、公寓住房及生活服務設施建設;建設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中試熟化基地,爭取大數據產業能耗指標單列,突破發展瓶頸。
三、提升金融支持能力。一是實施上市培育計劃。各地選擇創新力強、信譽好、潛力大的企業,專班推進,精準幫扶,為進入科創板、“新三板”直接融資和股權交易提供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評估體系,加快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二是強化政府扶持力度。做大省級和市級科技創業投資和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池,用足用活政策,撬動社會資本投入;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減免政策直達惠企。三是建立科技金融融合機制。推進科技風險投資、貸款風險補償資金、貸款貼息等科技金融產品創新,拓寬投貸聯動、融資租賃渠道,全方位破解“融資瓶頸”。
四、提升政務服務能力。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針對“一網通辦”“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不落地、服務企業不落實等突出問題,細化、實化制度規定,優化法治環境,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用鐵的紀律解決“中梗阻”“彈簧門”“吃拿卡要”等頑疾,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二是強化環境建設。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研究出臺包括知識產權交易、合作收益分配、財政獎勵、股權激勵和“星期天工程師”等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激發京津科研成果到河北轉化的內生活力;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體制改革,松綁科技研發資金管理使用,大力營造濃厚創新轉化氛圍;建設品質化城市,優化京津人才配偶就業及子女教育、醫療等政策,解決“后顧之憂”。三是打造誠信政府。簽訂的合法協議一定要執行,承諾的辦理事項一定要兌現,協調解決的問題一定要結果。各級干部要敢于和企業家交朋友,善于為企業發展解決難題,在全社會營造重商、親商、尊商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