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綠色無污染食物備受青睞。近年來,我省廣泛推廣農業科技,綠色農業的發展前景可觀。
但總體來看,我省高效綠色農業的發展仍存在一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產量至上的種植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農業的發展。大部分農民群眾及農業企業沒有從根本上理解綠色農業概念與內涵,重當前利益,發展綠色農業沒有成為自覺行為。
二、混亂的農藥市場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農業的發展。在農藥流通環節中,80%的農資市場為了提高銷售量會向農民推薦一些不必要的農藥,甚至讓農戶免費試用,以增加后續購買量,進一步加劇了面源污染程度。
三、生產規模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農業的發展。目前,我省農業以個體戶為主,布局零散。而綠色農業的標準較高,普通農戶因難以企及而放棄發展綠色農業。
四、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綠色農業的發展。我省高校相關課程較少。學校傳統課程也以增產為目的,綠色農業相關的課程少,且與實踐相脫節。
規模化綠色農業是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省農業的未來必然發展方向。我們必須摸索出適合我省綠色農業發展的過渡模式,否則必將成為我省綠色農業發展的羈絆。為此建議:
政府積極引導農戶了解、接受綠色農業。根據農戶規模設立等級標準,減少普通農戶與綠色農業之間的差距,使傳統農業與綠色農業有一個平穩過渡。
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按照“生產有記錄、流向可追蹤、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的要求,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體系和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全面實施種植中監管、收獲后檢測,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監管能力。以超市供貨商和大型早市的供貨商作為試點,實行24 小時全天監控,噴藥量必須經過登記、監督,通過農藥的使用量來發放不同等級的證書。
按照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實驗示范區標準,在我省建立一批平原、山區、貧困縣等具有代表性、可推廣的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區,以優化空間布局、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為重點,示范推廣種養結合、林牧結合、農旅結合、綠色生產等綠色發展模式,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構建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一是實施科技創新戰略,加強各類農業示范園區、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基地的建設。通過新品種、新技術的配套組合和全程展示,引領廣大農民在生產實踐中將先進的農業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力支撐我省農業綠色發展。二是強化農業科技推廣與應用,建立健全“農技人員+示范戶/基地+農戶”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方式的新機制,以“名、特、優、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引進、示范、推廣為重點,加快成熟適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的示范、推廣和應用。三是以現有技術力量為主,構建糧油、畜禽養殖、特色經作、特色生物資源4 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服務體系,開展特色農產品增產關鍵技術、重大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防治、農業資源保護與高效利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科技聯合攻關,努力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
在高校開設綠色農業相關課程,著眼于綠色農業產業鏈,把節約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產地環境、提升生態服務功能等內容納入農業農村人才培養范疇,造就一大批綠色農業研究人才、綠色技術工人、綠色企業家等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搶占科技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