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的人民郵政紀念郵票是晉察冀邊區臨時郵政機構發行的“抗戰軍人紀念郵票”,1938 年9 月發行。晉察冀邊區位于同蒲路以東,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太)、德石路以北,承德、張家口以南地區,1938 年1 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我國第一座地下水庫是河北省南宮市的“南宮地下水庫”,面積206 平方公里,總蓄水量4.8 億立方米。
我國第一臺制音電子揚琴產于秦皇島。秦皇島市玻璃廠青年工人彭作林與市無線電儀器廠助理工程師合作,對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揚琴進行技術革新,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制音電子揚琴,廣受稱譽。
(摘自《可愛的河北》)
在我國創演的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共產黨人戰斗、工作故事的現代京劇經典劇目中,充分地展現了共產黨人鮮明的黨性原則、堅定的革命立場和殷殷的為民情懷,僅從唱腔中即可見一斑,聽之令人感動且經久難忘。現僅舉幾例。
反映1927 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農民進行武裝斗爭的《杜鵑山》,當演到革命受到挫折時,黨代表柯湘唱:“亂云飛,松濤吼,群山奔涌。槍聲急,軍情緊,肩頭壓力重千斤,……心沉重,望長空;望長空,想五井。似看到,萬山叢中戰旗紅,毛委員指航程,光輝照耀天地明,天地明!”反映抗戰期間冀中軍民一齊抗擊日寇的《平原作戰》,八路軍某部排長趙勇剛唱:“望西北延安城光芒萬丈,毛主席矚望著抗日戰場。看得見戰火紛飛青紗帳,惦記著紅旗不倒小村莊。……炸軍火絕不動搖揮兵前往,人民戰爭威力壯,迎來一個新中國——燦爛輝煌!”觀眾更為熟知的反映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東北深山剿匪的《智取威虎山》,劇中某部偵察排長楊子榮接受黨交給的打入匪窟的任務后,其唱段更是感人肺腑:“共產黨員時刻聽從黨召喚,專揀重擔挑在肩。一心要砸碎千年鐵鎖鏈,為人民開出(那)萬代幸福泉。明知征途有艱險,越是艱險越向前。任憑風云多變幻,革命的智慧能勝天。……”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于右任(1879-1964),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家,陜西三原人。他的舅家在甘肅靜寧。1940 年,于右任去看望舅家人時,途經平涼,被平涼商會會長挽留下來給人寫字。一個擺瓜子攤的小販也去求字,于右任一連送他3幅。小販給于右任買了一份泡饃送了過去。于右任說“飯已吃過,再吃也是一種浪費”,叫他提回去給家里人吃。言畢,又為他寫了一幅,并對他說:“以后困難了,如果能用它換幾個飯錢,算是我對您的回謝。”
人們都說于右任的書法好,從這件事看,其人品甚至比書法還要好。
(摘自《今晚報》康健/文)
鉛筆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文具。很多人學寫字都是從使用鉛筆開始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鉛筆的“鉛”字,與鉛沒有任何關系。
1564 年,英國一個牧羊人偶然間發現了黑色的礦物質——石墨,也就是鉛筆芯的主要原材料。這種神奇的物質顯色度高,可以用來在羊身上做記號。不久后,商人發現商機,將石墨切割成條銷售,便于人們在貨籃和貨箱上做標記。但石墨易碎、臟手的特性也令人苦惱。1761 年,德國化學家法伯爾在石墨中添加了硫磺、銻和樹脂等材料,加熱后壓制成條狀物,不易折斷且硬度合適。1812年,美國人做出大小適合鉛筆芯的木條,與筆芯粘合,制成了第一代鉛筆。
鉛筆的名字里有一個“鉛”字,可是它的筆芯卻并不含鉛。鉛筆芯是用黏土和石墨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石墨的商業名詞是“筆鉛”,但實際上它并不是鉛,而是礦物質,主要成分是碳,還可以用來制造坩堝、電極、潤滑劑、顏料等。石墨和鉛有一個共同點,都能在紙上畫出黑色的痕跡。因此,人們又稱石墨為“黑鉛”,鉛筆也由此得名。
(摘自《燕趙老年報》鄭玉婷/文)
讀報刊,常見將“碾軋”寫作“碾壓”的情況。近讀某報,即有“麥子收割完,拉到場上曬干,干透了就用石磙子來回碾壓”之語。這里的“碾壓”應該是“碾軋”。
“軋”是個多音字,有多個義項。作動詞時指碾,滾壓,上例中正是這個含義,所以應是“碾軋”;也當排擠講,如“傾軋”。而“壓”作動詞時,只是對物體施壓力(多指從上向下),如“壓碎”,無滾動的含義。“軋”還是姓氏。讀zhá 時,用作動詞,如“軋鋼”。
(史 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