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嫦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第七小學,廣東 廣州 510800)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地指出:通過動手開展實踐性活動、獨立自主探索與協商溝通交流等方式來幫助學生學好數學課程,是一個重要方法,學生學習主題活動是一個生動有趣的、積極的和頗具個性化的全過程。小組合作學習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通過獨立科學研究、民主化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互相啟迪、互相促進,發揮學生潛能,提升創新能力和數學素養的過程,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評價說過:在每一個現代人的身體內心深處,認為人具有一種無法抵擋不可被撼動的基本心理素質要求,就是我們如何期待自己能夠迅速成為一個新的心理發現者,學者,探索者。在少年兒童的內心世界里,這種需求尤其明顯。從社會心理學的視角來剖析,專業知識的獲取是一種積極性和求解的索取,學習者本身不應該只是被動地接受者,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專業知識的獲取全過程中的積極參與者。因此,在新時代改革的思想引領下,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和發揮好教材的資源,創造條件地為學生提供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并時刻關注實效,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扎實基礎。下面,就如何增強小組合作的有效性,略談自己的幾點見解: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活動是課堂教學中最為重要的方式之一,要想讓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達到實施的有效率,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成立良好的學習團隊。老師在進行分組前,根據各個班集體中學生的情況進行剖析,依據”小組之間同質性、同組異質性”的評價標準,將各組中的學生按照考試成績、性別、性格特征開展學習研究,保證各組員的自主學習和工作能力、邏輯思維活躍性、語言表達能力等因素做到平衡,使小組間能產生相互合作的局勢。每一個小組挑選一名小組長,承擔好搞好學生合作的組建、后進生的學習和協助工作。此外挑選一位記錄員,記錄好每一次學習活動中每個組員的工作計劃及所獲的點評。并對組內的一些人物角色開展相對應的”專業培訓”。規定同組別的組員能分別發表看法,優生則飾演小結者的人物角色。那樣優生碰到了更高的挑戰,而別的學生也獲得充足的表達機會。有效的分組,能避免個人主義的極端。
學習活動前,老師要明確指出此次活動的內容和總體目標,達到目標的方式等。讓學生了解小組合作的規定和要求。小組長要開展有效職責分工,各組成員井然有序地進行探討、溝通交流、動手操作,防止小組合作學習片面性的發生,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針對性。例如在人教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烙餅問題”課堂教學時,(課堂規定每名學生準備好一個小圓(大鍋),9個圓形(攤煎餅))。在實際操作以前教師提出問題:假如烙3張餅,如何烙最省時呢?讓學生思考一下。然后,小組合作烙一烙,并留意下列問題:1)你準備如何烙,用了數分鐘,它是至少的時間嗎?2)思考后,先獨自一人用你手里的原材料動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一下你烙的方法。3)想一想,你怎么向同學們報告,能讓大家聽得清楚一些.
又比如在“長方形”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設計這樣幾個主要的問題進行探討:1)依據長方形的概念和定義,你就能夠清楚地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間存在著一種怎么樣的關系呢?2)依照這樣的聯系,你可否從長方形的邊、角、直線這三個方面各自梳理出長方形的特性?3)你可否總結出判斷一個四邊形是長方形的方法呢?
通過這樣明確的一個小組實際合作學習要求,小組合作學習才能井然有序地順利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就變得更加有實效。
小組合作包括了充分運用學生學習的主導作用和充分運用老師的主導地位這兩個層面。教師要深入到學生中間去,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開展監管和具體指導,一旦發覺學生產生偏移現象,應當立即勸阻,或采用別的對策將其專注力遷移到學習上來。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組員要一起預習、相互之間提出問題、科學研究并探討常見問題等,在這個全過程中,教師應做好指導工作。另外,老師根據組內組員的學習能力和基礎分派不一樣的工作。做到具體指導,精心策劃,使學生的合作學習頗具成效。如在課堂教學”長方體體積公式計算”時,讓她們合作動手搭”樂高積木”,用1立方厘米的木塊能拼成不一樣的長方形,完成后,讓學生觀查表格中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寬、高、容積數據信息之間的關聯,計算長方形的體積公式。根據合作,學生迅速完成了報表,并在觀查、思索以后獨立地推導出長方形的體積公式。這個問題一個學生雖然可以提前做好準備,但是普及不到全部的學生,只有每個學生一起協商和合作,每個人都一起動手操作,相互配合,一同示范,共享資源才可以在課堂中得到更多廣泛的知識。這類的學習任務讓每一位同學們都擔負起了責任,改變著大多數學生在團隊協作時渾渾噩噩的毛病,另外還可以使一些不自覺的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各個小組的合作和學習中。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特點和優越性,激起了學生對合作交流學習的好奇心。
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化,讓學生的發展具備有效性。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實際探究、溝通交流的時間,務求使不一樣層級的學生的思維都獲得充分發揮。學生思維只有達到一定的深入探討時,才能產生一點即通、如夢初醒的有效性。如在課堂教學”日常生活的估計”時,可設計一個這樣的方案:要學生用大概一千元,選購一些物件贈給貧困地區的小孩子,提供一些物件的價錢:電視1100元,書190元,VCD790元,10個書包360元,一百個文具袋30元,錄音機550元。提出問題:“你有什么樣的選購計劃方案?”讓每一個學生思考,約1分鐘后,再聊:“大家別忙著回應,先在小組內溝通交流一下,爭取想到更多可行的方法。”通過這樣方法,班里各小組的學生溝通交流的激情高漲,達到了很好的有效性。
《數學課程標準》一文中再次強調:”每個學生應該是課堂學習的真正主人,老師應該是我們課堂教育學習的活動策劃者、引領者和合作者。”合作學習取得的成功與否,同老師的正確引導與參與是分不開的。一方面,老師給學生的合作學習原材料既要“新、活、趣”使學生覺得奇特,又要具備研究的價值。另一方面,老師務必對各小組的合作學習開展當場的觀查和干預,為她們提供合理、具體的指導。既要重視學習結果的反饋,又要注重對合作全過程的點評。讓學生把小組探討的結果進行反饋,見解能夠是自身的,還可以是小組的,把小組探討擴展為班里的溝通交流,容許學生相互之間提出質疑,讓學生在思索討探中獲得提升。另外在組和組之間開展點評,看一看哪一個小組的活動進行得最好,哪一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和睦,特別是要多關心后進生是不是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對表現好的小組與個人給與充足的表揚和獎賞,如授予“大紅花、金蘋果、聰慧星等”。塑造學生的團隊意識。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能推動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互幫互學,互相促進。充分發揮學生動手操作,獨立探索與合作溝通交流的能力,具有很好的推廣使用價值。老師在執行小組合作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本身的主導地位,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用心去探索如何在小學生的數學課堂上實現中小組協同學習的有效性,讓我們在小學生的數學課堂真正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