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敏華
我們為什么要把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及以后斗爭中展示出的革命精神,稱為要永遠弘揚光大的“紅船精神”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1921 年8 月初的一天,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小船上完成了最后議程,以毛澤東、李達、董必武為代表的13 名參會黨員,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選舉產生了黨中央的領導機構——中央局,中國共產黨正式宣告誕生。“紅船”因此而得名。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紅船精神”在共產黨建立之初就已經存在。首次用理論形態對這一理念加以概括,是在2005 年。那一年的6 月21 日,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光明日報》發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一文,正式提出并系統論述了“紅船精神”的科學概念——“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顯然,“紅船精神”首先是指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前后,以李大釗、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以及由黨領導的廣大群眾開展一系列早期活動而形成的革命精神與理念,也就是從中共“一大”的“上海—南湖會議”體現出的中國共產黨的建黨精神。
共產黨人領導的中國革命,正是從這艘“紅船”起航。她既不同于以往歷史上出現的無數次農民起義,也有別于鴉片戰爭后在中國發生的一場場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活動,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并成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組成部分的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因此,從實質上看,不斷發展光大的“紅船精神”,更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波瀾壯闊斗爭中所保持和發揚的寶貴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
鴉片戰爭之后80 年的歷史進程,中國社會始終都存在著為解決“中國向何處去”而展開的理論探求和道路選擇。歷史表明,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推行有限改良的資產階級維新、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努力,這些不同道路的嘗試,在近代中國都沒有走通。
布爾什維克黨人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把目光投向了俄國,他們找到馬克思主義喚醒了中國民眾——“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認識到,無產階級只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政黨,才能產生自覺的階級行動,才能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李大釗提出,只有使“知識階級與勞工階級打成一片”,讓“勞工階級、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才能“反抗富權階級、資本階級”,最終實現改造中國社會的目的。陳獨秀也認為,為了求得解放,工人必須加強團結,組織工會、建立共產黨,認為“除了中國勞動者聯合起來組織革命團體,改變生產制度,是無法挽救的”。毛澤東指出,要實現改造中國的目的,就要“確立一個改造的基礎,如蔡和森所主張的共產黨”。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實踐中,從創辦《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各種進步社團的出現,到“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再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綱領”,以及建黨初期共產黨領導的新式農民運動、青年運動與婦女運動,無不彰顯了首創精神。
醞釀建黨的過程,不斷遭到反動派的干擾和破壞。中共“一大”在白色恐怖中的上海召開,后又及時轉至嘉興,最終在南湖紅船上完成了黨的創建。黨在成立時僅有50 多位黨員,正是因為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才敢于同強大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各種反動勢力堅持斗爭,并不斷發展壯大。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就立即在全國各地開展工農運動,推動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掀起大革命高潮,并積極參加北伐戰爭,在“二七慘案”“五卅慘案”“馬日事變”“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所表現出了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面對反動派的屠殺(僅1927 年3 月到1928 年上半年就有2.6 萬名共產黨員被殺害),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被征服,更沒有退縮、沒有屈服,而是在絕境中奮起,在南昌城頭打響了武裝反抗的第一槍,進而在堅持井岡山的浴血奮戰中,艱難探索出中國革命的新道路。這些都體現了在南湖起航的紅船所體現的“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紅船”誕生之時起,明確地把“為人民服務”的核心價值觀作為黨的最根本標志,并在長期斗爭中逐漸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中共一大綱領還明確提出了把工人農民組織起來、發動起來,用革命真理帶領工農大眾為自己翻身解放而斗爭的思想;黨在這一時期還提出了要搞“民主聯合戰線”以戰勝強大敵人的統一戰線思想。即便在共產黨自身處境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她都始終毫不猶豫地站在廣大民眾的一邊。他們為了爭取人民解放和人民利益,而拋頭顱、灑熱血,無私奉獻,英勇斗爭,從而“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最終在天安門廣場升起了新中國莊嚴的五星紅旗。這些偉大的歷史功績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決非為了少數人的私利,而是代表了廣大工農大眾的利益,彰顯了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總之,近現代中國“紅船”在艱難遠航中體現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從橫向上相輔相成,三者有機統一于共產黨人改造中國、發展中國的實踐,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長期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始終昂首挺立時代前端的首創史、奮斗史、奉獻史。“紅船精神”在黨的各個歷史時期的不斷傳承和發展,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成果。這些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的精神成果,從縱向上又獨具各自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一脈相承、不斷光大的本質特點。
“紅船精神”在形成時,作為黨的精神財富更多體現在理念層面,歷經“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艱難熔煉和實踐檢驗,其滲透的“首創、奮斗、奉獻”的核心內涵,已在斗爭實踐中內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自覺行為,形成了中國革命精神的定型化、完整化、成熟化的瑰麗結晶。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紅船精神”將永遠彪炳史冊。
當前,我們正處于偉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新時代的偉大實踐,必定呼喚新的偉大時代精神;新時代的偉大精神,又必將引領新的偉大實踐不斷走向勝利。弘揚新的時代精神,需要我們永遠堅持“紅船精神”的理論內核。因為“紅船精神”始終是共產黨人凝心聚力的民族之魂、興國之魂、勝利之魂。
“紅船精神”的當代價值和現實意義,只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踐中去發現。無論毛澤東時代形成的大慶大寨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還是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形成的改革開放精神、抗洪抗震的救災精神、反腐倡廉精神以及當前正在接受嚴峻考驗的舉國抗疫精神,都集中體現了“紅船精神”的當代價值內核——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
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在新的實踐中大力弘揚、永續傳承和不斷發展黨在新時期的“紅船精神”。在“紅船精神”的激勵鼓舞下,我們既要始終踏實苦干,又要處處敢為人先。只有走在時代前列,才能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不斷推向前進,讓“紅船精神”永葆青春、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