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琳
(武進區文化館,江蘇 常州 213164)
當下,非遺文化保護和旅游業協同發展逐漸成為社會熱點話題。尤其是自黨的十八大以來, 非遺文化旅游成為旅游業的新亮點。最近幾年,國內非遺文化旅游正在飛速發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然存在非常大的問題,鑒于此,筆者總結本文。
1)對非遺文化的理解不夠,相關的宣傳工作也未做到位。在國內,非遺文化保護工作起步晚,很多人對此不是很了解。對非遺文化旅游開發而言,非遺文化宣傳工作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在很多地方,對非遺文化的核心理解不夠,在開展宣傳工作的時候,太過于形式化。例如:河南的非遺文化“少林文化”:一直以來,少林寺用在本地或是外地表演武術的形式,讓更多的人了解了少林武術文化,少林武術享譽世界,在同他國進行文化交流時,少林寺成了中國的一張名片,然而,在宣傳少林文化的時候,也存在片面性,不能僅僅是展示功夫招式,更重要的傳承少林武術的精神內涵,這是最關鍵的,同時,少林文化相關的宣傳工作較少,不利于民眾和游客深入了解少林文化。
2)非遺文化旅游相關的配套設施不完善且服務質量也很差。非遺文化旅游相關的配套設施不完善,從業人員水平不高,也是制約非遺文化保護及旅游發展的重要原因。非遺文化的文化內涵非常深刻,涉及的內容也很豐富,要求相關從業人員要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必須接受專業的培訓后方可上崗。作為文化旅游部門的管理人員,要深刻認知當地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另外,很多地區旅游基礎設施極不完善,最基本的交通、餐飲、住宿都保證不了,這肯定會嚴重影響非遺文化保護與旅游的協調發展。
3)非遺文化瀕臨滅絕,開發力度不夠。社會經濟飛速發展,文化、生態、社會等環境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讓非遺文化保護的壓力倍增。以民間戲曲為例,這一非遺文化已很難適應當下快節奏、現代化的社會環境。當今社會發展進入了網絡時代,手機、電視、網絡等媒介和傳統的非遺文化相比,可以帶給人們更新鮮、更豐富的業余生活,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嚴重不足,這就是為什么非遺文化到了后繼無人狀態的根本原因。另外,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理念都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物質利益的增加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民眾忽視傳統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1)政府應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切實增加投入力度,讓非遺文化后繼有人。保護非遺文化,是一個復雜性、系統性的大工程,足夠的財力支持,是非遺文化保護工作的經濟保障,這里所說的財力支持,需在政府的主導下,某些民間企業、社團組織的贊助。只有資金充足了,才可為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壯大非遺文化傳承隊伍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具體而言,我們可為一些非遺文化保護者和傳承人提供資金資助保護;再就是,深入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等相關活動,積極和高校開展合作,讓非遺文化傳承人站到高校的講臺上,為學生們宣講非遺文化,積極強化學生們的非遺文化保護傳承意識,為培養新的非遺文化傳承人打下基礎。另外,政府還可資助高校或民間的非遺文化項目學徒,以此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積極投身于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工作中。
2)合理轉變資源,積極健全體系,加強非遺文化旅游業的發展。把非遺文化變成旅游資源,這樣,既保護了非遺文化,讓更好地傳承了非遺文化。非遺文化旅游產業既會為當地民眾帶來一定的收益,還起到了非常好的非遺文化宣傳效果,收獲了極高的社會效益。借助非遺文化與旅游協同發展這一形式,讓非遺文化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同時,積極健全非遺文化保護體系,為更好地保護、傳承非遺文化提供了保障。
3)結合非遺文化的具體狀況進行分類指導,實現非遺文化和旅游景區聯合開發。非遺文化品類眾多,形式豐富,分布范圍非常廣。每種非遺文化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同的,所以,在保護、傳承非遺文化的時候,要分類進行,因地制宜地擬定適合非遺文化的保護、傳承方法,比如:要投入足夠的資金,重點保護和傳承瀕臨滅絕的非遺文化;難以單獨開發的非遺文化,要和當地的旅游景區相結合進行宣傳,以實現雙贏。比如說:秦皇島的《秦始皇東渡求仙傳說》,它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民間故事,此類非遺文化難以單獨開發,需要和周邊的旅游景區結合在一起,于是秦皇島市便為其“量身定做”了秦皇祈福旅游文化節,將其在海港區求仙入海景區進行宣傳,這樣一來,既保護和傳承了非遺文化,又讓當地的旅游行業得到了很好地發展,可謂是一箭雙雕。
4)充分考慮各方因素,協調各方利益,積極尋找利益結合點。非遺文化保護的主體涉及政府、傳承人、專家學者、旅游企業。他們保護非遺文化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是不一樣的,政府,要積極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結合非遺文化的實際情況,充分聽取各方意見,進而制定支持力度大且極具針對性的政策;項目傳承人,他們是發自內心地熱愛非遺項目,要是在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可以帶來一定的收益則更好;專家學者,要從客觀角度,科學分析非遺項目;旅游企業,最看重的就是非遺項目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假設旅游企業的文化素養不夠,同時專業知識不足,極有可能出現偏離非遺文化、使非遺項目失去特色的狀況,因而,要充分協調各方利益,積極找到共同的利益結合點,這樣,非遺文化保護與旅游的協同發展才能順利、高效、持續地進行下去。
5)整合非遺文化資源,積極創新,力爭打造新型業態。非遺文化資源涉及內容多、范圍廣,單打獨斗很難長期生存下去,所以,我們需要整合同類或是同領域的非遺文化資源項目,然后進行積極創新,打造非遺品牌,這樣一來,能讓非遺文化的影響力、感染力大大增加,還能讓非遺文化旅游的內涵得到豐富,再就是還能促進非遺項目之間的交流,打造新型旅游業態。
6)創建積極的社會氛圍。非遺文化是整個社會的資源,旅游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當下,非遺文化保護和旅游協同發展得到了社會的廣泛共識。要積極做好宣傳指引工作,積極良好的社會氛圍,對于非遺文化保護傳承、旅游行業健康發展都有非常積極的 作用。
綜前文所述,非遺文化保護和旅游產業協同發展,即可讓當地經濟實現更好的發展,又可讓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弘揚。因而,要大力發展非遺文化旅游,將非遺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充分挖掘出來,讓非遺文化的傳承范圍和傳承深度得到極大的擴展和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