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翠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教育系,四川 遂寧 629000)
良種是作物高產的基礎,選用良種是作物高產栽培中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現在通過國、省審定的品種很多,每一個品種都有適合自身氣候生態環境和栽培特點,只有外因適合該品種才能增產,反之就減產。同樣的氣候生態環境和栽培條件,品種選擇好每畝可增產5%-10%以上,農民每畝可增收40-80元。因此,因地制宜選用最適的良種,搞好品種布局是農民增收有效措施之一。
新的栽培技術與傳統的技術相比有提高糧食單產和節約生產成本兩大優勢。目前,有關作物有以下創新栽培技術。
此項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培育小苗、稀植、施用有機肥,培育小苗可以減小移栽造成的根傷,縮短秧苗在大田中的返青時間,減少種子用量;稀植可以植株個體充分發育,促進早生快發,達到增收的目的;施用有機肥,減少或者不使用化學肥料,一方面可以持續穩定地供應水稻生長發育所需養分,減輕因使用化學肥料給環境所產生的壓力,一方面也可以減輕化學肥料給產品造成的污染,是一項水稻無公害栽培技術措施。經過近幾年的試驗、示范每畝可增產15%以上,,增產效果十分明顯。
1)水稻旱育秧技術:旱育秧技術具有早發、高產、節本、高效的效果,近幾年在全省推廣很快,在水稻增產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旱育秧技術比傳統的兩段育秧技術和濕潤撒播技術,據調查每畝比傳統育苗技術可節約秧田2/3,可節約1個工,畝可增產30-50kg。
2)水稻拋秧移栽技術:水源保證的前提下采用拋秧技術可以減少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據調查每畝比傳統移栽可節約2個工,畝可增產30-50kg。
1)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指大田玉米播幅帶的土表,覆蓋一層聚乙烯薄膜的一項栽培技術,該技術可以抗逆減災,地膜玉米可以提前播種,減少套作地其它作物的共生期,提高自身產量也提高了套作作物的產量。地膜玉米技術還可以抗旱,特別是春夏旱少雨時期,對減輕旱災影響,奪取玉米穩產高產有著重要作用。
2)棉花地膜覆蓋優質高產規范技術:棉花采用地膜覆蓋可以提前播提前移栽生殖生長高峰期提前,有效花鈴期延長,成鈴比較集中,伏前桃較多可以提前收花。特別是在春夏旱少雨時期,地膜覆蓋可以增強抗旱性,在秋雨提前,秋雨綿綿、低溫多雨、寡照、高溫不利氣候時,地膜覆蓋又以把期提前,減少災旱造成的損失。具體調查,地膜覆蓋技術除去成本,畝可增50-80元。
3)花生覆膜栽培技術:地膜覆蓋花生有增濕、保溫作用,有干旱能保濕,雨多能防漬,使份保持相對穩定,能促進早生快發、改善經濟性狀,地膜覆蓋可使生育期提前7-9天,可以使產提前上市,增加經濟效益。據統計,地膜覆蓋花生可以生畝增50-80kg栽培能更好地發揮花生的高產潛力,是爭創花生上千斤高產的重要措施.該項技術除去成本后,畝可增效益80-100元。
所謂生物樣用內種不同類作物或同一類作物的不同品種,利物間且有性是指病基因來抵抗病害或蟲害,增加糧食產量,并減少了用藥成本
1)水稻雜糯間栽:所謂雜糯間栽,就是改變一塊田只栽一個水稻品種的法,在田里劃出寬窄行,寬行栽雜交水稻,窄行間栽糯稻。大面積推廣雜糯間后,稻瘟病的防治可以不用或少用農藥。這既減少了對環境的破壞,又降低了農民的種田成本。雜糯間栽還能使水稻抗倒伏率提高到90%以上。使用該技術不僅不影響雜交稻產量,每畝還可多收50-80公斤糯稻。稻瘟病是危害我省水稻生產的主要病害,具調查,利用該技術每畝可增收100元。
2)種植制度中的部分套作、間作、混作也是利用生物多樣來減少作物病害和蟲害的發生。在間、套作時,一種作物可能成為另一種作物病、蟲害繁殖傳播的屏障或其病、蟲害天敵的繁殖場所,或者因改善田間小氣候而減輕作物的病、蟲害。如高矮稈作物相間種植,高稈作物的寬行距加大,通風透光好,玉米可減輕葉斑病、紋枯病,小麥可減輕白粉病和銹病。小麥與棉花套作,棉蚜的大量天敵瓢蟲在小麥上繁殖,可減輕棉蚜的危害;農作物與蒜、蔥、韭菜等間作,農作物的一些病蟲害減輕;馬鈴薯與菜豆、小麥與碗豆在一些種植可互相刺激生長;玉米間作花生,可大大減少玉米螟危害。
旱地新三熟模式為一項集抗旱減災,用養地結合,保護耕作,輕型栽培于一體的旱地新型種植模式。優勢有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每畝可增收113.9元;而且省工節本,“麥/玉/豆”種植模式技術簡單實用,農民易于接受,且符合我市氣候生態特點,便物推廣應用;三是生態效益好,小麥、玉米、紅苕均是耗地作物,連年復種致使土址貧惰、退化,紅苕載幅起壟會造成大量水土流失,“麥玉豆”模式采用免耕,秸桿覆蓋栽培,有效減少水土流失,秸桿還田,增加了土壤有機質,改善了土壤肥力,大豆是養地作物,一畝又可以固定純氮2kg左右,畝可減少氮肥(尿素)施用量4-6kg。
干旱是遂寧市丘陵水稻生產中最為普遍發生的自然災害,水稻覆膜節水抗旱栽培技術具有節水、節肥、省種、高產穩產等顯著效果。
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的不同空間(包括時間),優化配置的不同作物,組成立體農業模式,進行無廢物生產,充分利用光能、物質循環轉化和系統的整體功能,以達到經濟高效益。良好的生態循環,使土塊生產力持續可發展下去。目前適合本市高效立體農業生產技術有:
該類模式以春玉米為立體作物,冬春秋季間套黑麥草(飼草)、蔬菜、雜糧(如碗豆、葫豆)等經濟作物,既可保持較高的糧飼產出,又可獲得很高的經濟效益,并可改善土壤肥力。一般種植模式有“葫豆(碗豆)春玉米/馬鈴薯”、“蔬菜/春玉米/蔬菜”。
該類模式以水稻為主體作物,冬春季種植種類經濟作物或在水稻田中養殖各種水產品,既可保持水稻較高的產量,又可比稻麥兩熟制大幅度提高經濟效益。如蔬菜—單季稻、單季稻——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