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茜
(麻城市圖書館,湖北 黃岡 438300)
1)社會教育的特征。一直以來,社會教育都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補充部分,但隨著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終身教育意識的增強、建設學習型社會概念的深入,社會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紐帶,對人的身心發展起到深層次、多方位的影響。社會教育發生在公共生活領域,在公共設施場所進行,如美術館、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等公共場所[1],使得其具有社會性、開放性、歷史性、公平性、終身性等特征。
2)社會教育是圖書館的本質屬性,圖書館是全民閱讀的主陣地。2018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第二條中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第三條“公共圖書館作為社會主義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將推動、引導、服務全民閱讀作為重要任務。”強調了新時代公共圖書館的社會教育職能,倡導全民閱讀是圖書館應盡的責任。圖書館以其專業性、權威性、獨有的豐富館藏資源,在倡導全民閱讀活動中應發揮主導作用,成為全民閱讀的主陣地。
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十條提到國家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基層圖書館大多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和其對公共圖書館社會教育服務的需求,依照不同層次開展差異化閱讀推廣、講座、培訓、展覽等活動,推動全民閱讀。
1)與學校合作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學生群體是圖書館進行社會教育的重點對象,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課外閱讀成了學校的教育內容之一,學校和圖書館合作是社會教育實踐有效形式,是推動全民閱讀有效方式。
基層圖書館針對幼兒園及小學低年級小朋友的特點開展家長與孩子共讀活動,引導幼兒及小學生閱讀彩色連環畫、有聲讀物等系列中華經典故事;針對青少年群體,采取與當地初高中學校合作的方式開展系列活動,引導學校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評選“閱讀之星、最美書香班級、十大校園讀書人物”,并鼓勵其參與圖書館組織的相關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針對老年人群體開展“夕陽讀書會”、“重陽節讀書日”“經典誦讀”等閱讀推廣活動,帶動更多人加入閱讀隊伍,培養閱讀的社會風尚,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2)與其他單位聯合開展系列活動。基層圖書館經常與當地文化館、博物館、公園以及書畫協會合作開展繪畫、攝影、書法作品展;與當地著名旅游景點合作,挖掘地域特征和色彩,建設景點書吧、休閑閱覽室,將閱讀與山水景觀相融合,以書卷氣提升旅游品位,推動閱讀的影響力;與婦聯聯合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家風家教家訓教育,組織親子閱讀、文化講座、書法指導等活動,讓書香滋養心靈,充分發揮育人功能,推動全民閱讀蔚然成風。
3)拓展分館及流通點的服務。在開展陣地教育與服務的同時,基層圖書館還積極拓展服務渠道,根據服務人群和地域特點,積極開辦分館及流通點,突破地區空間限制,將豐富的文化資源送入各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學校、社區等各場所,通過“共建學習型社區”“家庭讀書會”讓優秀文化傳播、輻射到更廣泛的地方,使更多基層和群眾受益,使公共文化服務更均等更公平,圖書館發揮社會教育職能更加凸顯。
1)存在問題。一是人才不足。開展社會教育服務,推動全民閱讀需要復合型人才,系列講座的策劃實施、特色品牌的打造、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等,都需要具備圖書館學、教育學、心理學和藝術設計學等學科方面的知識,復合型的人才是公共圖書館實現社會教育職能的重要保障,而基層圖書館因平臺小,人才培養機制不夠健全,培養復合型人才外部條件不夠。二是創新性不強。因資源、人員、資金多方面的因素,基層圖書館的創新性普遍不強,特色項目開發盲目跟風,容易形成千篇一律的形式,不利于全面地、可持續性地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的職能。三是持續性不強。基層圖書館因宣傳力量不夠、圖書更新率不高、閱讀活動缺乏常態化等導致參與閱讀的群體固有化,開展的閱讀活動雖起到一定輻射效應,但市民閱讀主動性、深度閱讀習慣還沒有養成,往往“曇花一現”,不能長久地發揮社會教育職能。
2)建議。一是完善自身服務,為讀者提供優質閱讀條件。(1)強化服務意識。圖書館要本著“一切為了讀者”的理念在環境布置、規章制定、管理方式、服務模式等方面以讀者作為出發點,創造便利的條件,打造舒適優美的閱讀環境,營造濃郁和諧的文化氛圍。(2)引導數字化閱讀。數字化閱讀已成為第二大閱讀方式,快節奏、高信息量的時代,人們大多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參與即時性、快速閱讀,圖書館可以通過數字平臺建立館藏導航、網站導航、資源目錄,為讀者推薦熱點網站、權威數據庫,引導讀者參與閱讀。(3)加強導讀工作。針對不同的對象、不同的行業領域,編制不同的導讀書目、推薦優秀系列圖書;邀請文學、歷史、科技方面的教授、學者開展名著及圖書鑒賞及導讀,指導大眾閱讀;開設讀者網絡平臺,通過經典圖書、熱點圖書欄目交流閱讀感悟。
二是擴大社會參與力量,搭建參與平臺推動全民閱讀。公共圖書館在社會教育實踐過程中,未能搭建起一個完整的社會整體參與平臺,沒有充分吸引和引導營利性質的社會機構積極參與、配合和支持整體社會教育工作的推進和開展,阻礙了以公共圖書館為主要載體的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6]。圖書館聯合各種社會力量,匯聚資源,交流合作,形成社會力量參與的常態機制,帶動廣大的群眾參與全民 閱讀。
三是以傳統地方特色打造基層圖書館特色品牌。圖書館只有形成特色品牌,通過自己某種獨特性,或一定的信息產品,某一特色服務,才能更好地吸引讀者。各地圖書館是當地群眾接受社會教育的主要場所,應當根據本館性質、任務、讀者對象、本地文獻資源分布狀況等實際情況,結合本地地方特色開發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內容,反映本地域人物和本地事物、歷史事件,創出品牌——建立有本館特色文獻信息收藏體系,開展高質量、個性化、開放式的特色服務,塑造圖書館的新形象,吸引更多群眾走進圖書館,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
四是各級各類圖書館形成聯動,發揮整體作用打造持續閱讀風尚。基層圖書館大多存在購書經費緊張,資源貧乏的問題,在某種程度制約了閱讀活動的開展,而高校圖書館或地區、省級圖書館資源豐富、資金充足、現代化程度高,基層圖書館可以聯合上級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利用人才、資金、技術等有利優勢集體聯動,擴大宣傳廣度,發揮整體效應。一方面以讀書主題為核心在一方土壤深深扎根,另一方面開拓社會教育的新領域,全面持續性地發揮圖書館社會教育的作用,促進全民閱讀打造持續閱讀風尚。
社會教育是圖書館的重要職能,倡導全民閱讀是圖書館應盡的責任。全民閱讀工作是一項需要持之以恒的長期工作,基層圖書館需要聯合各方面的力量,開拓創新、協調推進,激發全社會的閱讀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