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玉 趙 醒 鐘 玲 劉國鑫 杜佳璇
(攀枝花學院外國語學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攀枝花位于四川的西南地區,氣候獨特,屬南亞熱帶亞濕潤氣候,所處的河谷地區比較溫暖,年平均氣溫在19度至21度之間,全年無冬,最冷月的平均氣溫也在10度以上。2010年攀枝花城市森林覆蓋率、綠地率、城市綠化覆蓋率這3項指標已達到并超過了國家森林城市評定標準[1],城市郊區森林覆蓋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接近國家標準,而當前森林覆蓋率接近百分之六十,攀枝花是個天然氧氣制造中心,空氣中有被稱作長壽素的“負氧離子”,非常適合老人來此過冬養老。此外,在政府重視與不斷地治理下攀枝花近年來空氣質量逐漸轉好,長期位于四川省空氣質量良好的城市前列,空氣質量的優良率在近五年連續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在2016年達到百分之百。憑借這一優勢可以在未來五年大力發展康養。
1)目前康養業發展狀況。2018年10月,四川金杯半山集團在攀枝花市米易縣建設的米易東方太陽谷國際大康養旅游度假區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以康養為中心聯動農業、旅游業共同發展,同時輻射全國致力打造一個“太陽谷”;2019年7月,紅格國際運動康養·溫泉度假區項目開工儀式在鹽邊縣紅格鎮舉行,計劃以“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為發展戰略,憑借攀枝花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條件打造國際化溫泉度假中心。此外,還有阿署達花舞人間、金沙畫廊度假區,魚米陽光康養基地等,但這些已有的、剛剛發展的康養業還很零散,沒有實現全面聯動性發展。這是劣勢也是優勢,一方面它們為進一步打造國際康養旅游勝地積累了經驗和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它們也為實現打造聯動性,全域性的康養勝地留足了提升的余地。
2)攀過冬人數。歷年都有老人前來攀枝花過冬,2017年來攀的“候鳥老人”已達15萬人。近年來,來攀過冬的各個年齡階段的人群數目也在不斷增加,甚至有國外游客前來度假和康養。康養業正在朝全齡化、全域化發展。從目前的發展來看,說明進一步打造國際康養勝地有很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攀枝花目前醫療設施情況。攀枝花就醫療資源而言,全市共有6家三甲醫療機構(分別是中心醫院、攀鋼醫院、五醫院、三醫院、婦幼保健院、疾控中心),醫療設施欠缺,與日益發展起來的康養業不對等,但隨著 “5115”工程的推進,“康養+醫療”的發展,攀枝花醫療水平和設施這一塊短板會逐漸得到補足,為打造康養勝地提供了物質基礎保障。
4)地形地勢、交通的局限與解決。攀枝花地勢復雜,起伏較大,交通不便等劣勢對發展康養業造成局限。2019年,康養業作為政府目標被提上日程,在 “一核一帶三谷”指導下 ,康養旅游功能配套會逐漸完善,例如:完善賓館酒店、景區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開通重點旅游景區(度假區)、特色旅游小鎮的旅游專線等,在政府鼓勵下,康養業發展的面臨的瓶頸局,尤其是交通線路、停車場設施等問題將被較好地解決。
攀枝花一直以來憑借鐵礦、煤礦等著名,對外的名片是工業城市,而如今在產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這座工業城市也應該憑借獨特的氣候面向全國打造屬于自己對外的新名片。康養業是攀枝花選擇發展的一個好的、有前途的方向,發展康養不僅利用了冬日充足的陽光,溫暖的氣候,豐富的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而且對產業轉型升級,環境保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帶動周邊區、縣、村發展,創造新的產業價值,就業崗位,拉動經濟增長,增加國民收入,改善民生。
“文化是旅游最富魅力的賣點”,實現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深化和拓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作用,是提高一個地方旅游客源市場占有率的有效途徑 。但是隨著我國旅游市場的激烈競爭,攀枝花如何發揮文化旅游的優勢,提升特色文化競爭力是攀枝花需要關注的。
攀枝花市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地區,共有43個民族 ,其中漢族人口占86.7%,42個少數民族中人口13.93萬人。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婚禮,苗族的舞蹈及其豐富的民間傳說,習俗,特色美食等,為開展民族風情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當地彝語意為“美麗”的阿署達村,歷史上南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的莊上村共同被列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近些年來,攀枝花市政府加強了對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將當地的民族建筑風格同地域民族風情化,兼顧資源利用,把生產、旅游與產業相結合,將民族風情文化欣賞、生態農業觀光、山野健身、農耕生活體驗進行有機統一,使生產、生活、科研、休閑融為一體,使游客親近自然,盡享生態環境之美,增添了該區域的吸引力和親和力。
攀枝花市是建立在特色歷史條件下的資源型新興移民城市,是國家三線建設的必然產物 。由于歷史性的發展,三線建設文化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中,將這種文化植入于旅游發展中,也正是攀枝花市發展旅游業的優勢。
花城新區的三線建設博物館收集了江澤民,彭德懷,錢敏等同志三線建設時期文物,吸引了當地人口和外來人口的游覽參觀。在很多旅游景點中,也已然銷售了附有三線建設優質文化的旅游產品,展示宣傳攀枝花優質三線文化的產品形象。
攀枝花特色旅游盡管發展速度較快,但是整體特色旅游產業鏈比較短,特色旅游文化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攀枝花需要就特色文化產業結構進行優化,積極推進加工業與旅游產品的融合,提升文化效益與旅游產品附加值。旅游產品附加值低會極大的浪費加工業資源,不利于將產品資源的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
攀枝花當下的特色旅游業面臨著宣傳不到位,某些少數民族旅游村址交通不便利,與當地居民旅游需求的矛盾長期存在。必須要提高宣傳力度、深入展開文化同旅游業的課題研究、以示范處理對提高當地居民和外來旅客人數的研究;重點開展少數民族文化,三線建設文化同當地自然風景結合,之后以此為基礎,持續延伸到其它特色文化當中。
綜上所述,當下攀枝花少數民族文化,三線建設文化發展初具規模,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產品品牌,也將當地旅游業有效的拓展。盡管發展速度較快,但是仍然面臨著特色旅游文化宣傳不到位,交通不便利等問題,需要攀枝花市積極的解決相關問題,為特色旅游文化發展保駕護航。
從道路條件來看,攀枝花市車行道寬度基本上以7,12米寬的道路為主,約占攀枝花市區道路總長的52.7%。一些主要的干道目前寬度在15米左右,至于寬度在20米以上的道路目前基本沒有。
道路通行條件比較差。在各大區域內部,受地形條件的限制,「攀枝花市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占全市面積的88.38%。市域最高海拔4195.5米(鹽邊縣柏林山穿洞子),最低海拔937米(仁和區平地鎮師莊)。」
多數道路寬度較窄,坡度大,轉彎半徑小,對于機動車通行極為不利,機動車流被壓縮到有限的幾條通行條件較好的道路上,使得道路流量高,甚至出現擁堵的情況下找不到分流的道路。
攀枝花市的越江道路交通分布不均勻,南北越江交通的需求日益增大,由于缺乏道路系統,尤其是連接橋梁的道路,各座橋梁之間的間隔距離相對較遠,導致其交通分布不平衡。
攀枝花市交通方式單一,目前交通工具較少,還不能滿足廣大地區游客想來攀旅游的需求,對于偏遠或者交通不便的地區的游客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要解決攀枝花市的交通問題,首先要加強航空保障能力建設。新增航線航班,旅客達到30萬人次以上。實施保安營機場喻家坪滑坡地質災害治理。完成新機場選址咨詢和氣象觀測等工作,力爭機場遷建納入中國民航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期調整。完成通用機場選址咨詢報告。
其次,加快建設高鐵和區域高速路網。加快成昆鐵路擴能改造。全力爭取攀大(即大理)鐵路按照不低于250公里/小時的客運專線規劃設計、攀昭(昭通)鐵路按高鐵標準納入“十三五”規劃。編制完成攀鹽(涼山鹽源)高速公路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實質開工建設宜(宜賓)攀高速公路寧南至攀枝花段主體工程。鐵路和高速公路完成年度投資26億元。
最后,加快完善市域交通體系。加快炳三區至報社隧道工程等市域交通項目建設進度,完成投資7億元。啟動城市立體交通系統規劃建設,解決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停車亂問題。提升國省干線路網和縣域交通水平,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解決邊遠鄉鎮通行難問題。
3.2.1 近年來環境空氣污染現狀
攀枝花市的環境質量監測從1971年開始,攀枝花市各類污染物對環境空氣造成的污染,其首要污染物近幾年來均為總懸浮顆粒物(TSP)或可吸人顆粒物(PM10),工業排放的廢氣是全市空氣的主要污染源,集中在弄弄坪與河門口兩個片區,其排放總量超過全市總量的90%。人為源的貢獻主要來源于煤的燃燒和機動車排放的尾氣,僅占10%左右。攀枝花市每年的超標率較高,即環境空氣質量的達標天數較低。
3.2.2 造成空氣污染因素分析
攀枝花市環境空氣污染除了污染物排放總量大以外,還與攀枝花市特殊的氣候、氣象因素和地形有關,是諸多因數共同影響的結果,且環境污染的程度主要與排放源源強、地形條件和氣象因素等密切相關。針對攀枝花市而言,排放源主要是攀鋼幾大廠礦、幾大能源和建材等的工程實施對環境污染的貢獻最大。攀枝花市氣候獨特,屬南亞熱帶亞濕潤氣候。具有夏季長、溫度日變化大,四季不分明,降雨少而集中,日照多,太陽輻射強,氣候垂直差異顯著等特征。所以在冬季的時候,污染相對較重,而在夏季的時候,由于雨水的沖刷和風向等原因,使得污染比冬季輕。
攀枝花市污染物排放的地理區域分布,與工業的分布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一些片區是鋼鐵釩鈦冶煉、加工的主要區域,同時伴隨著還有焦化、提釩、耐火材料的生產;其他部分地區也或多或少有著類似的工廠過程,濃煙(灰,黃,白)大量飄積在空氣上方。攀枝花釩鈦高新區原本冒著小股白煙或青煙的煙囪,排放量驟然增加,濃濃的白煙、淡黃的煙、淡黑的煙,一股股從煙囪里噴射而出,置身于釩鈦高新區,原本抬頭看到的是藍天白云,不一會兒就被排放的煙霧遮擋,空氣里散發著濃濃的刺鼻氣味。
3.2.3 解決空氣污染的相關措施
由于以前攀枝花市的發展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那新世紀我們就應該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則意味著環境污染發生后再進行治理,從經濟上來說是最不合算的,它要耗費巨額資金,而且往往難以消除和恢復,甚至具有不可逆轉性。因此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這種情況,政府應該對小型的、破舊的、相關指標不合格的工廠進行廢棄處理,而且為了實施可持續發展,應當盡量多使用清潔能源來減少空氣污染,而對于工業污水、廢水排放的處理應該在檢驗指標合格后才允以實施。
攀枝花市現有的工業企業排放的大氣空氣污染物和顆粒灰塵,是造成城市環境空氣污染嚴重的根本原因。若能大量削減企業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是改善攀枝花市環境空氣質量最簡單、最直接、最快速的辦法。但其實施起來,需要政府部門作出相應的文件說明和支持,比如以下幾點:1)環保主管部門應教育和敦促各企業主改變營運理念,增強環境意識,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從保護攀枝花的生態環境和人民的居住環境出發。2)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管理,強化污染治理,力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對有污染廢氣排放卻沒有環保設施的企業,針用法律和經濟手段相結合的辦法,促使企業加快污染治理的速度與力度。3)進一步加強各企業除塵設施的監管和鼓勵使用清潔能源。一般企業都安裝有除塵設施,但是一部分企業的除塵設施是用來應付檢查的,很少用到實際上。對把治理設施作為應付環保檢查的企業,環境監察部門應重點突擊檢查,每抓住一次就重罰。對于使用清潔能源,應當盡可能進行推廣,提高人民環保意識。
環境優美之地,才盡顯旅游價值。大自然是美麗的源泉,是美麗的代表,不論是山水的自然美景,還是人文景觀、文化內涵,都是美好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美的環境,可以使人們流連忘返,也可使人們心情舒暢;優美的環境,也是多少文人墨客才藝的思想源泉。人們通過欣賞大自然的魅力,游覽名勝古跡,享受大自然原汁原味的美景,從而獲得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滿足。綠色是生命的顏色,綠色天然的環境最能激發出讓人們愉悅的狀態,綠色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接近自然,領略自然的機會。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依靠環境的保護力度。為了讓更多的人們領略到大自然的魅力,欣賞這錦繡山河,就必須要在從事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做到開發保護兩不誤,注重環境的保護和管理。一個能吸引眾多游客的旅游勝地,必然是風光秀麗,綠色自然,不曾或者極少受到過破壞和污染,能滿足旅游者精神和心理的。
加快攀枝花市旅游業發展,是攀枝花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強城市凝聚力和城市長遠發展的需要,是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路的結晶。攀枝花如何發展旅游業,則需要政府、社會、企業以及所有員工之合力,在長期運營中取得社會的認同。只有這樣,才能打造出一個真正的攀枝花品牌,從而實現攀枝花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目前攀枝花市的旅游開發還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同時這也是攀枝花地區的康養旅游、文化旅游發展的機遇,應最大限度突破交通等因素對攀枝花旅游發展的局限,把當地特有的民族視覺因素融入到旅游商品設計中,注重自然環境與文化資源的保護與結合,搞好旅游生產力布局,科學地劃分旅游功能區,促進攀枝花市區域內旅游業整體推進,全面發展,從而探索出一條利于攀枝花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同時應加強與社會各體系之間的聯合運營,通過多種合作途徑,擴大消費群體,提高攀枝花旅游的知名度。比如與周邊各旅行社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提高攀枝花市的社會知名度或與攀枝花各大高校合作,建立大中專學生消費群體。
最后,應該與有實力的企業合作,開發交叉性旅游項目,并讓旅游市場和文化市場結合,吸引社會關注度。通過開發交叉性旅游項目,吸引全國甚至國內外的游客到攀枝花來享受自然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