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林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3200)
新媒體是信息時代背景下基于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第五媒體的統稱,是區別于傳統四大媒體之外的新興傳播形式。基于現代通信產業的技術支持,新媒體迅速搶占傳播陣地,短時間內后來居上,分散大批傳統媒體受眾,尤其受到年輕群體歡迎。新媒體的出現不僅極大豐富了媒體傳播形式,更因顯而易見的技術優勢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深刻影響,形成前所未有的特點與規律。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對高校內的大學生進行的關于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當今時代要培育的不僅是具備科學文化素養的知識青年,更需要將其培養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益于社會發展的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仍然是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時代,新發展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艱巨現實襲擊,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相對于輔導員來說,對于學生還是比較陌生的。因此輔導員對于學生在大學時期的。影響是比較大的,言談舉止都會映射到學。生的行為上。輔導員的個人素養以及思想政治素養,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學生的思維意識和行為活動,道德素養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學生。
1)弱化輔導員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以往的教育模式,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從學生的角度看,輔導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幾乎占據學生思想教育的大部分,輔導員的主體地位極具權威性。然而,在互聯網信息化的背景下,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權威性被弱化,輔導員不再擁有權威的信息優勢。大學生在網絡獲取的信息量相當巨大,再加上學生對新媒體的熟悉了解,這些都使大學生保持了相對寬廣的知識面。這在某種程度上,新媒體網絡發揮著擔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角色。然而,在面對新媒體網絡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時,不是每個學生都有分辨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尤其在面對一-些定位不準,甚至是思想政治觀念扭曲的情況下,學生思想方面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新時代的到來,社會的不斷發展,要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輔導員,首先要具備相當扎實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要有高度的政治立場和敏感性,能夠第--時間將社會輿論話題和國家形勢政策納入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時正確地引導學生,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解決學生的思想政治觀念問題。
2)上網成癮,影響學生能力發展。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逐漸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隨著網絡的普及它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特別是“網絡”和“游戲”的結合不僅創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更是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青少年在現實社會中與人交往受到挫折時,轉向虛擬的網絡社會尋求安慰,消極地逃避現實,這對青少年的自我人格塑造是極其不利的。某大學調查表明,58%的青年學生因為花在網上時間太多而影響學習。跡象表明,青少年網絡成癮者多因迷戀網絡而無心學習,學業不佳,這已形成惡性循環。有關研究表明,過度上網可能導致青少年腦部出現變異,令大腦皮層中負責處理情緒、語言、視覺、聽覺等功能的灰質萎縮,長遠影響集中力、記憶力、決策力甚至定立目標的能力,也會削弱青少年的克制能力,容易導致不當行為。
3)學生信息“把關”能力弱化。網絡的發展給社會輿論監督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促進了社會民主化的進程。但是,網絡技術的強勢也極大地削弱了對信息的過濾和控制能力,造成諸多問題。在當代互聯網新媒體發展的時代網絡上有許多的信息,可能會蘊涵著詐騙欺詐等一些違法的信息,而當代大學生沉迷于網絡相信網友,而做出一些違法亂紀的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在一些信息和事情中不能堅定自己的選擇。而去選擇相信其他的人,學生“信息把關”的弱化。
1)開展引導與開放理念相結合的思政教育。拓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視野。開放發展理念實現了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的轉變,通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封閉性的思維,以縱觀世界的廣闊視野、與時俱進的前沿理念、戰略擇優式的思維達到海納百川式的覆蓋,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緊跟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的時代步伐,緊密聯系當前學生的新情況和新特點,把握好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方向。加強學校與學校、學校與社會、學校與企業間的交流。只有開放的視角和發展的理念并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緊跟時代的步伐,形式上更加豐富和生動,通過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養,才能使其成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時代大學生。
2)開展互動和平等相結合的思政教育。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根本宗旨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其核心是如何寬進嚴出,使學生成長并成才。在開放發展的同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模式,重視學生的教育現狀與實際個性需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課程進行改革和創新,圍繞學生開展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創新觀的教育,形成緊跟時代步伐與需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改變單一的理論傳授,注重互動參與、雙向共享、平等共進。利用網絡資源多樣性和實時性的特點,通過網絡平臺,樹立典型人物和榜樣模范,傳遞身邊積極正面的信息,使理論貼近實際、貼近學生主體,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自知與自覺,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內化于心。
3)開展以服務理念為導向的思想教育。滿足學生成才的要求,同時也應確保在校學生安全、健康地生活。因此,高校需要融教育、管理、服務于一體,通過樹立和強化現代育人理念,努力為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等提供全方位優質服務,打造優質教育產品。高校應堅持以生為本,踐行服務育人理念。以人為本就要以學生為工作主體和服務對象,充分考慮和尊重學生的個性、愛好以及各種合理需求,真正以學生成長成才為工作目標。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各級部門都應以一切為學生的成才服務”為目標,將之貫徹到與學生相關的每一項工作中去,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困難。要建立自律意識,即張弛有度,勞逸結合,作息規律,始終保持身體的積極和健康;同時也要有自強意識,即加強學習,自我充實,補齊短板,持續進步,保持精神上的積極和健康。讓學生們充分的了解服務理念,為他人服務,奉獻自我,充實自我。
綜上所述開展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索,是對學生的培養,是充滿挑戰性的,所以因此高校輔導員應提高自我能力,適應高校發展要求,積極努力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