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亮
(秦皇島市土地開發整理服務中心,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生態建設與土地整治都是當前建設和諧新農村的重要措施。為此,土地整治的經濟效益是根本,而生態效益是土地整治的堅實后盾。生態建設與土地整治工作是相互相承、密不可分的兩項工程。
首先,生態文明是土地整治的主要目標。人類的生存既需要物質文化產品,也需要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源、舒適的環境、宜人的氣候等生態產品。而土地整治是人類對這兩類必需品的科學兼顧,因為土地整治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提高土地承載能力,為生態建設提供更多空間、實現資源與人類的永續發展,所以無論是生態環境的保育或重建,還是生態建設,土地整治都是重要抓手。
其次,生態建設離不開土地整治。一是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和溢出效應,客觀要求對土地利用進行系統、科學地規劃和綜合整治,才能形成較為完善的生態保護體系、實現生態平衡;二是對于追求發展造成的生態破壞的建設用地,需要通過土地整治騰籠換鳥,置換出生態建設空間;三是土地是財富之母,通過土地整治新增的土地,可以彌補生態建設的資金缺口。
再次,土地整治是推進生態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通過系統分析和診斷區域土地利用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成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可以直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土地生態整治技術體系建設嚴重滯后于實踐應用,至今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科學的土地生態整治理論方法與技術體系,土地生態整治和景觀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尚處于跟蹤模仿階段,土地生態整治實踐在探索中前進。對土地生態整治在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方面的不完善導致土地整治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種種不協調的現象,諸如農村居民點廢棄、鄉土景觀風貌受損、生態功能退化、環境污染等。這與生態文明發展的要求差距較大,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方面的研究是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的基礎,是保障土地生態整治實現的重要條件。
隨著土地整治的持續深入推進,土地整治也由單一技術向多目標綜合技術發展,由項目工程向系統協同發展。目前,土地整治從單純的補充耕地數量為主發展到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改善生態和改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的新階段,對生態化新材料和新工藝的需求日益迫切。環境友好型田間沙石路面添加劑、軟體護坡材料、重金屬鈍化劑、保水保肥劑等新興環保型材料的應用和生態設計,對減少田間地面切割、路面硬化、實現減量化混凝土、修復污染土壤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型環保材料的應用在保障耕地數量、質量的同時也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等多目標的實現。土地整治新工藝的研發與應用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影響土地整治工程質量的限制因素,克服區域環境因素對工程質量的影響,也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實現節能減排,降低成本,節約資源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土地整治的生態化新材料、新工藝在國內依然欠缺,難以滿足土地生態整治發展的需要。
在土地整治工作開展中,要真正提升生態建設水平,當地民眾群體的深度參與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但是就目前實際工作開展而言,政府層面主要是依托相關的管理機構和企業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而民眾群體則缺乏生態建設的意識,無法從自身做起,更好地融入土地整治工作中來。在日常生產生活開展中,也不免出現破壞生態環境建設的行為,由此造成土地整治與生態建設之間的工作相互脫節,無法滿足新時代背景下生態建設開展的基本要求。
土地整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科學謀劃、統籌協調、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布局。但是,當前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主要表現為規劃普遍滯后,已經做了規劃的地方,也僅是單項或者專業規劃,規劃之間缺乏銜接,沒有形成統一體系,操作性不強,前瞻性不高。要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必須確保土地整治的有效實施,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無論是土地的管理者、使用者還是開發者,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指導,從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全局出發,時刻牢記自身責任,明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嚴格遵循生態文明的科學發展理念。要全面落實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必須考慮本地實際發展情況與地區特點出發,堅持規劃先行,綜合考慮田、水、路、林、村優化布局和現代農業建設,統籌土地利用、村莊建設、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環境、社會事業等,注重保持農村風貌和當地特色,保留傳統的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積極元素,建設與城鎮同樣便利而風貌有別的現代農村。
如今,土地整治更注重理論與技術相結合,把景觀生態學、恢復生態學等注重生態建設的學科應用到土地整治規劃中。結合工作實踐,將生態建設融入土地整治中。例如,在生態整治規劃設計前,對整個項目地區的景觀生態進行充分的實地調查,分析整理后,推出實施可行的生態化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方案。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基本原則,進行生態化土地整治。與此同時,隨著生態型新型材料及技術發展應用需求的不斷增強,加強我國自主化的核心技術研究成果也成為當務之急,對此,全面培育高水平生態技術研發人員和工程技術人才,以此提升我國生態型新興材料和新工藝自主創新能力的問題也應被提上日程。
土地整治是改善農村和農民生活條件、增強農民生活保障、促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是惠及億萬農民、一舉多得的大好事。在推進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保護生態的理念。不僅要尊重民意,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還要堅持以維護農民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1)加強民眾對土地整治的認識。通過公共媒介、政府、社區宣傳欄、實地調查和公眾投票等方法,使公眾意識到土地整治工作實施的效益,通過政府網站等網絡平臺,加強社會公眾的參與、交流,提升公眾對土地整治的認識,使全社會意識到土地整治實施的重要性,推動社會各界的力量都積極參加到土地整治的工作中來。
2)推進實行政府信息公開。健全的信息公示制度,將土地整治整改、土地整治年度計劃與竣工項目評價等相關信息向有關部門和社會民眾公開;健全政府公告制度,強化政府信息公開,加強政府信息透明度,保證民眾的知情權,將政府事務有關信息定期向社會公開發布,接受社會群眾的監督。
3)切實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開展土地整治工作過程中,應通過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展,激活農村經濟,保證農民居住和生活水平不降低、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