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景
(宿遷市圖書館,江蘇 宿遷 223800)
2017年,宿遷市以綜合測評總分第一的優異成績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的光榮稱號。在國家測評組測評過程中,專家對遍布宿遷城區的集圖書漂流與掃碼借書于一體的城市書巢贊譽有加,認為城市書巢為城市打開一扇智慧之門,不僅對推進全民閱讀、提升市民素質起到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推動閱讀文化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創舉。
圖書漂流是一個文明城市的流動風景線。圖書漂流活動最早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歐洲,人們將自己不再閱讀的書貼上特定的標簽投放到公共場所,如公園的長凳上,無償地供人們閱讀。目前,該模式已經在浙江省溫州市、嘉興市以及我省南京市、南通市、徐州市、張家港市、江陰市等城市落地、推廣,其中南通市一次性投入10萬元圖書,用于“鳥巢書屋”圖書的初始投放和補充,各區全民閱讀促進會、閱讀辦負責后期投入和日常管理;江陰市采用線下“漂流書箱”與線上“全民閱讀、志愿風采”書籍借閱系統相結合的模式,在公共活動區域設置“漂流書箱”,書籍統一用軟件系統管理,市民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圖書封底的二維碼實現分享、傳遞;志愿者也可根據掃描者的注冊信息對圖書進行追蹤與催還,加之志愿者定期對漂流書箱進行維護,確保書籍與書箱的常態化運作。圖書漂流項目的建設不僅解決了市民即時的閱讀需求,同時也是閱讀的傳遞、文明的傳遞,體現了社會文明的進步。
從全國各地運行情況看,圖書漂流大都是一種階段性閱讀推廣活動,大都集中在每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期間,以及暑假期間,或者各地閱讀節、讀書月期間,往往活動一過,漂流圖書便不見蹤影,有的地方甚至將圖書漂流箱關門上鎖,使圖書漂流活動流于形式,集中活動期間熱熱鬧鬧,平時冷冷清清,缺乏常態化和長效性。
1)城市書巢零門檻,讓圖書漂流常態化。為破解這一瓶頸,從2017年3月起,宿遷開始漂流圖書常態化項目的調研,先后多次前往張家港等地學習圖書漂流經驗,并針對圖書漂流箱的功能、樣式提出了眾多方案,最終以書巢命名宿遷圖書漂流項目。其出處為清代時期,宿遷著名書香門第陸氏家族所建的藏書室“小書巢”。
城市書巢首批在市區部署50個點位,充分考慮人流量、周邊環境的兼容性等各個因素,共設置中型書巢20處,每處可放置200-300本圖書,分布于商業街、廣場、景區等人流密集場所;小型書巢30處,每處可放置30本圖書左右,主要分布在市區的各公園內。
2)城市書巢全天候,延伸圖書館服務手臂。城市書巢不僅零門檻,而且全天候24小時免費開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群眾關注和使用。市委市政府明確將城市書巢作為市圖書館功能的延伸和補充,由市圖書館負責維護、運行和管理。為此,市圖書館專門成立書巢運營小組,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并與數字圖書館建設相結合,對城市書巢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促進其科學、高效運行。
城市書巢從建設之初就納入全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服務體系,每一個書巢就是一個市、區圖書館流通服務點,在開展圖書漂流服務、共享閱讀的同時,書巢還承擔市、區圖書館圖書通借通還等功能,成為百姓身邊永不關門的圖書館,充分解決全民閱讀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3)城市書巢新平臺,打造共享閱讀的智慧空間。共享書巢的概念,主要源于共享單車之于資源的反復利用及對資源的有效管控:每輛自行車無需歸還到指定地點、通過二維碼即可進行借還操作、每輛車均有GPS定位裝置。這些特點使得共享單車便于獲取、易于找 回[2]。根據這些特點,圖書館專門開發了圖書共享系統,為城市書巢設計了二維碼用于門禁的開合。這樣,一方面市民可以通過二維碼掃碼進入軟件平臺,享受更多的閱讀服務;另一方面能夠有效防止讀者隨意開門導致的公共資源浪費;同時也能通過平臺對讀者借閱信息進行總結、分析,從而更合理的調整館藏結構、圖書配備結構。
系統平臺與市圖書館圖書管理系統、移動圖書館對接,市民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實現借還書功能;管理平臺采用實體平臺(書巢)和虛擬平臺(手機App)相結合的形式,實現了傳統閱讀難以比擬的閱讀分享和推廣功能:
1)信息采集
2)圖書共享。(1)共享借閱;(2)點對點借閱。
3)系統管理。(1)積分獎懲;(2)資源共享。
城市書巢界面易用、功能豐富,集成了網上辦證、圖書檢索、圖書借還、續借、微書評、圖書轉借、圖書捐贈、讀者借閱信息查詢等各種功能,受到市民的廣泛歡迎和市內外媒體的關注。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文明網、江蘇衛視及宿遷電視臺、速新聞、宿遷晚報等市內外主流媒體紛紛點贊,稱城市書巢是創新城市共享閱讀的智慧空間。雖然讀者需求得到了很大的滿足,但是基于市民文明素質高低不一,共享書巢在硬件建設、試運行階段也遇到諸多困難,主要表現在:
1)部分市民使用過程中存在不當操作問題。市民對新事物都是抱著嘗鮮的態度,大部分讀者在使用書巢的過程中能夠愛惜、保護公共財物,自覺按照設備的操作規則使用,切實保障圖書資源及硬件設備的完好。但是也存在部分市民,對于圖書資源以外的硬件設備分外感興趣。在巡查時發現,書巢使用的門禁磁鐵常常不翼而飛,書巢把手經常人為損壞,平均每周需要更換2副把手,給書巢的后期維護帶來很大的壓力。
2)市民對共享系統認可度不夠、系統使用率不高。共享系統自投入使用以來,主動注冊的讀者僅200多人,圖書借還量1000余冊,距離系統預期使用量還有很大的差距。新興閱讀模式需要多途徑、多層次的推廣,既要有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的宣傳,也要有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的推介,同時還要面向不同的群體,如學生、上班族等進行針對性宣傳。
3)數據統計功能受限,前期無法合理配備資源。圖書共享系統設計充分考慮系統潛在的數據優勢,設計了讀者信息、借還信息等數據的分析、處理功能,為后期合理、科學、因地制宜的配備圖書做好鋪墊。但由于系統使用初期,數據量不足,不具有代表性,無法分析獲得各文獻地點使用趨勢,只能配送群眾喜聞樂見的圖書,從而未能更好滿足不同層次的讀者個性化閱讀需要。
在后期的系統運營、維護過程中,圖書館還需以人民為中心,以滿足讀者需求為宗旨,進一步完善系統平臺各項功能,吸引更多的市民使用、認可共享書巢,從而營造良好的全民閱讀氛圍。
城市書巢雖然不是我市首創,但我市投入開發的圖書共享系統在界面易用程度、功能豐富度上均位于國內前列,對吸引更多市民體驗閱讀,享受公共文化服務,進而推動文化建設上臺階均有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