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濤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1)研究背景。網絡經濟給批發商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批發業是連接供應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中間環節,對城市商品、流通、消費等具有重要影響。但在網絡經濟時代,批發商面臨著來自上游制造商、下游零售商、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等的挑戰,地位遭到嚴重沖擊;另一方面,網絡經濟的外部性特征又為傳統批發業帶來更大的受眾和更高的訂單效率;傳統批發業在新環境下的發展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2)研究意義。在實踐層面,農產品批發市場目前以及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是我國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的核心和樞紐。本文通過對珠三角地區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的現狀和問題進行分析,為珠三角地區如何更好地把握住電子商務的潮流、完成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依據。在理論層面,為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的研究提供增量文獻: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研究關注度指數近年來呈現上升趨勢,但在研究內容上,大多農產品批發市場研究都針對全國范圍進行討論,針對珠三角地區這一局部而重要的區域進行實例分析的文獻寥寥,因此,本研究對完善農產品批發業轉型理論體系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經營模式總體落后。經過多年來的建設和發展,許多批發市場已不再僅僅停留在提供交易場地的初級階段,開始向管理規范化、服務多功能化發展,但其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珠三角地區內的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仍面臨基礎設施簡陋的問題,缺乏各種配套設施和服務;如農產品分級、加工包裝、金融等功能都有待完善。 2)缺乏統一規劃,布局不合理。侯曉然(2005)認為農產品批發市場需要按照經濟區劃要求形成集中交易中心,市場的綜合效果和輻射作用才能顯現出來。不過,以珠三角地區內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居多的廣州、東莞、佛山來看,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往往是經工商部門或政府批準就可建市場,由于不尊重商品流通的客觀規律,導致“有場無市”的局面經常出現。3)經營主體組織化程度低,交易客體以現貨為主。我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中的交易者的主體是農村販運戶,這些販運戶處于高度分散化狀態,其販運戶的資金、信息和經營實力有限,對組織大規模農產品流通,為農產品提供穩定的銷路和合適的價格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都十分有限,不利于市場的穩定。
1)優勢 (Strengths)。珠三角地區的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具有四大優勢:(1)貨源優勢,珠三角地區幾乎涵蓋了所有農產品類型,可以保證農產品的穩定供應;(2)倉儲優勢,珠三角地區各大城市都建有大中小型倉庫和冷庫,在一些樞紐城市,如廣州、佛山還建立了轉運中心,保障了配送效率;(3)資金優勢:2019年珠三角地區GDP達8.69萬億人民幣,約占當年廣東省的80%,經濟實力雄厚;(4)技術優勢,珠三角地區具有以深圳為代表的互聯網技術創新中心,技術創新能力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2)劣勢 (Weakness)。(1)缺乏電子商務專業型人才:打造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運營模式,需要專業的電商人才對農產品進行拍攝、包裝、運輸,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此類人才緊缺;(2)傳統批發市場經營者轉型意愿不強:面對高額的成本以及技術難題,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者不愿意走與互聯網結合的升級之路。3)機會(Opportunities)。珠三角地區在網絡經濟發展較成熟的環境下發展新農產品批發模式,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機遇:(1)大眾消費觀念的轉變:移動支付的發展,為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升級轉型提供了必要條件;(2)珠三角地區的規劃:由于人口密集,珠三角地區對打造城市“菜籃子”工程格外重視;(3)深圳、廣州等地區已經出現了與互聯網融合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珠三角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整體發展提供了一定經驗。4)威脅(Threats)。農產品電商向傳統農產品批發業發起沖擊:盡管陳秀蘭等(2019)指出中國農產品流通模式仍然以批發商為主體、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但隨著電子商務日益滲透到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受到較大沖擊。隨著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80后、90后和00后成為未來農產品消費購買主力,以及農產品電商自身經營能力的不斷提升和持續創新發展,農產品電商在未來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產生沖擊不可避免。
1)合理布局,建立科學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劃和布局上,要建立一個覆蓋珠三角地區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提高農產品流通的效率和效益。發掘各類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并以周邊小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依托,形成貫通城鄉的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網絡。同時,提高批發市場準入門檻,將若干小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合并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大型專業農產品批發市場,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組織和推動專業化生產,提高交易額。2)延伸批發市場服務價值鏈和產業鏈。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價值鏈上的既得利益者,收租模式簡單有效,自我改造難度太大。但互聯網條件下農產品流通大概率向著標準化、品牌化的趨勢發展,優質農產品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依賴逐漸降低。因此,加快改造和延展商業模式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繼續生存的必然選擇。3)加快農產品市場信息建設。投入更大精力實現技術和具體業務的融合:(1)電商服務:為農批交易各方提供在線交易支付、物流線上跟蹤、臺賬在線查閱等服務;(2)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服務:運用好二維碼、區塊鏈等技術手段;(3)金融保險服務:基于農批交易,建立用戶信用體系,提供銀行金融授信、食品安全險、交易險等服務;(4)大數據服務,幫助農批市場統計基于農產品供、采、量、價等交易的大數據;五、品牌營銷服務,為農產品經營者提供創立品牌、營銷推廣、品牌保護等服務。4)因地制宜,權衡技術和模式的利弊。由于珠三角地區內不同地區發展情況仍有較大差異,在推行改革時不能一刀切。對于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融合一般可以區分為:自我搭建平臺的“重模式”和技術外包的“輕模式”。對于實力雄厚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打造獨立品牌更具品牌優勢;對于實力較差的小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過成熟的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展農產品批發電商業務,培育用戶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