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容
(揭西縣金和鎮金光小學,廣東 揭陽 522000)
在小學的作文教學實踐中常見到有的學生討厭作文,怕作文,一聽到寫作文就愁眉苦臉,拿起筆來勉強拼湊出一篇文章,也都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話;有的干脆生搬硬套《作文選》中的文章,結構老套,模式單一;有的語言干巴,病句繁多,究其原因都是平時疏于積累,等到寫作時自然無物可寫,絞盡腦汁也是枉然。葉圣陶先生說:“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平時勤于積累,才是打開寫作的源泉,豐富寫作的庫存,提高寫作能力的根本措施。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言語交際就是人們運用語言(口頭的、書面的)交流思想的實踐活動,要提高表達的能力必須掌握好語言。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學會讀書的方法,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還要通過讀和背規范書面語言文字。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其中又有數量眾多的經典段落。其詞句優美,生動形象,邏輯性強,是學生學習規范的語言的典范。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多引導學生朗讀、背誦、摘抄、仿寫。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經典片段讀得多了,學生不規范的語言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修正,語言積累得多了,自然能提高寫作的能力。如李漢榮先生的《山中訪友》這篇散文,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滿意心童趣。在敘述方式上獨具匠心,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文筆生動活潑。透過語言文字我們就能感受到作者描繪的如詩如畫的美好境界。“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多美的文字啊!我們可以在引導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進行模仿性練筆。在優美語言的感染下,學生的筆下也出現了一個個優美的句子,一段段生動的文字。“你好,高大的玉蘭樹,你撐開一把大傘,是要為我遮擋風雨嗎?你好,呱呱的青蛙,你唱出一首首小曲,是要邀我合唱嗎?你好,快樂的小鳥!你張開翅膀,是要我跟你一起飛翔嗎?”“你好,美麗的牽牛花!你吹起一串小喇叭,是要我跟你一起出發嗎?你好,馨香的花朵!你散發出清香,是讓我來玩耍嗎?你好,飛舞的蝴蝶!你撲騰著翅膀,是要我和你共舞嗎?”……
大自然是人們獲得聰明才智的源泉,它能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增強人們的想象力,激發人們的創造性。曾看過這樣一句話:“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中行走一天”。大自然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琴三年,雖技藝不錯,但情感不足,成連把他帶到東海陶冶性情,置身于大自然中,浩瀚的大海、澎湃的濤聲、深遠莫測的山林、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激起了伯牙的創作靈感,創作出了流傳千古的名曲《高山流水》。可見,在大自然中能學到許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激發出創作的靈感。農村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大自然,只要我們善于引導學生調動周身感知器宮,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鼻子去聞,用心靈去感受,就能發現大自然中更多的美。春天到了,鮮花開了,小草長出來了,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好一幅美麗的春光圖。這時,帶孩子們到大自然中找春天,聽著小鳥的歡叫,聞著花兒的清香,感受著陽光的溫暖、春雨的纏綿……孩子們也找到了寫作的靈感。于是《春娃娃》、《春天的腳步》、《春天到了》、《春雨》等一篇篇優秀的習作寫出來了,孩子們的作文中長出了嫩嫩的小草,開出了五彩繽紛的花兒,春娃娃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希望……有個孩子還和櫻花樹來了一場浪漫的約會,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美景。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流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生活是萬花筒,有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鮮活素材。學生胸中的生活“積蓄”越多,寫起文章來就會越得心應手,寫的文章內容就會越豐富。要寫好作文必須有豐富的生活做基礎。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心”,學生能將習作的眼光投向自己的生活,有了寫作的內容,自然就不用挖空心思去編造故事了,在作文的過程中就能做到隨心所欲,暢所欲言,流露出真性情,表達出真思想。
家是孩子們生活的地方,是孩子們說話最多,最自由的地方。家里有孩子們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但也因為太熟悉了,所以也是學生忽略觀察的地方。如寫《我的媽媽》這篇文章,不是“媽媽為我送雨傘”,就是“媽媽照顧生病的我”等老套的話題。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從小事入手,抓住細節,孩子們就會發現,除了這些事例外,媽媽的一句嘮叨、媽媽給我倒的一杯水、媽媽輕輕為我蓋上被子……這一件件平常小事中都包含著媽媽的愛。“媽媽喜歡跑步”、“媽媽愛練瑜伽”、“媽媽喜歡唱歌”……也能從另外的角度體現媽媽的性格特點。家庭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太多了,都是我們寫作的素材。
小學生每天呆在學校的時間很長,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生活。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玩耍……每天都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發生,酸甜苦辣、多姿多彩。精彩的文藝表演、激烈的拔河比賽、激情澎湃的朗誦、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小組同學共同制作詩集時的快樂、考試不理想時的難過、做錯事時的愧疚……這一個個生活的小鏡頭、這點點滴滴的生活體驗都是寫作的素材。
社會是個大課堂,當我們把視角投入社會,就會發現更多的寫作素材。我們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或事。如當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活動正在深入開展,廣大師生、家長、市民講文明、樹新風,積極參加創文活動。我們可引導學生觀察創文給家鄉帶來的喜人變化,自己參加創文的經歷、感受,在創文活動中有哪些讓你感動的人或事。如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醫生給病人治病,交警叔叔維持交通秩序,清潔工人不辭辛勞清潔環境……我們也可有意識地組織活動,使學生積累更多典型的寫作素材。如組織學生整治學校周邊環境,使學生懂得保護環境;組織學生參觀家鄉的傳統建筑,感受我們勞動人民的智慧……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積累是非常重要的,積累是成功的基石。只有重視積累,才能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