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月麗
(河南省公路工程局集團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0)
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是瀝青路面常見的一種基層形式,此類基層以級配碎石為骨料,采用一定數量膠凝材料和充足的灰漿體積進行骨料空隙填充。基于嵌擠原理,完成攤鋪、碾壓一系列施工。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初期具有較高強度,隨著齡期的增長,基層強度也迅速增加,并形成一個板體,其具有強度高、抗滲及抗凍能力良好等特點。當遇到降雨天氣,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仍具有良好的施工效果,表面堅實,是一種良好的路面基層材料。但是長期使用過程中,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不可避免將會產生干縮、溫縮裂縫,甚至向面層反射,形成反射裂縫,從而對路面行車舒適性和安全造成不利影響。為保證采取的裂縫防治措施科學、有效,必須裂縫形成原因有所了解,具體如下:
1)干縮裂縫形成原因。(1)毛細管張力作用。在和外界環境接觸的空隙處最易發生水穩碎石基層材料干縮現象,伴隨水分蒸發量的不斷增加,半剛性基層材料毛細管水面逐步降低,致使毛細管張力增加,進而出現半剛性材料初期體積收縮問題。伴隨失水速率的進一步加快,毛細管孔徑越來越小,張力逐步增大,則材料干燥收縮率將隨之增大,引發裂縫。(2)吸附水及層間水作用。在水分持續降低的情況下,水穩碎石基層材料吸附的水分也將逐步減小,在顆粒表面包裹著的水膜越來越薄,顆粒間距日漸減小,基層材料總體積也隨之降低。基于吸附作用影響,體積收縮并不顯著,究其根本在于顆粒之間存在分子斥力現象。隨著吸附水和分子間斥力作用的降低,層間水將發揮重要作用。一般來講,在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當中,集料含泥量內黏土含量的多少,將會嚴重影響層間水的作用。(3)水泥水化作用。水泥的凝結作用是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強度的主要來源,水化程度對基層強度起決定作用。一般來講,水泥可分為初凝、終凝兩種形式,水化作用加快,在水化作用下,水化產物逐步形成、生長,微結構持續發展,終凝時期結構密實度慢慢滿足要求。硬化過程時間相對較長,無論是在水化過程中,還是在硬化環節,均離不開自由水的作用。因此,水泥摻量的多少將會對失水率造成一定影響,這也是產生干縮的主要原因。
2)溫縮裂縫形成原因。由于溫度變化而產生的收縮裂縫,一般引發原因可分為2種,即晝夜溫差、季節性溫差。于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而言,干縮系數會對基層造成很大影響,同時,溫度變化也會產生裂縫。(1)晝夜溫差作用。一般多在高溫季節鋪設基層材料,日照強度大,氣溫高,但夜間溫度相對偏低,晝夜溫差作用下,將會導致基層溫縮應力增大,并持續積累,這種情況下,基層開裂概率大大增加。若在基層上面覆蓋一定厚度基層面層,在溫度梯度效應下,按照“由上至下”的溫度遞減變化規律,基層底面受溫縮作用將大幅下降,因此,鋪設一定厚度瀝青面層,將會降低溫縮應力的影響作用,減少基層開裂機會。(2)季節溫差作用。于水泥穩定碎石基層而言,季節溫度變化對其影響很大,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北方地區。冬季嚴寒、氣溫零度以下,基層極易出現凍害情況,進而加重基層收縮現象。基于面層與底基層的上下約束,基層在面臨氣溫變化時,往往會出現拉應力大幅增長的問題,從而出現基層裂縫。
某公路工程全長13.4km,原路面結構為4cm瀝青罩面+8cm瀝青混凝土+15cm二灰碎石+15cm石灰土,由于行車荷載和自然因素的長期作用,路面已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病害,比如網裂、龜裂、路面變形、坑槽等,經現場勘查可知,路面基層強度不足,為了保證施工質量,對本路段進行18cm冷再生基層調拱,并補強水泥穩定級配碎石(18cm)和瀝青混凝土(9cm)。按照室內試驗研究結果,在養生2d進行水泥穩定碎石微裂施工,通過抗壓回彈模量下降百分率控制現場試驗微裂程度。按照所得結果可知,抗壓回彈模量下降百分率為抗壓強度的1.4~1.6倍,為此,可在30%、40%、50%控制抗壓回彈模量下降百分率。為了保證施工質量,需采取具有代表性的路段作為試驗段,共400m,分為4段,每段均為100m,其中A、B、C段分別為微裂程度30%、40%、50%,參照路段設為D段,不做微裂施工處治。
1)水泥穩定碎石基層微裂技術施工過程。微裂施工中,采取XG6224m-1型振動壓路機進行壓實,9.5m為路寬,3.185m為壓路機寬度,按照既定碾壓施工方案,由左至右壓路機分3次完成碾壓,碾壓速度需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保證緩慢、勻速前行,一般為3~5km/h,保證碾壓無死角,可達到壓實度要求。
2)基于落球式彎沉儀的微裂技術過程控制。基層攤鋪碾壓施工之后,即可進入灑水養生階段。在養護2d之后,便可按照施工方案進行微裂施工。在整個施工過程中,要實時通過落球式彎沉儀測定其模量。首先要將各個試驗路段微裂前的基層模量測定出來,并將其作為基準模量。微裂過程中,振動壓路機每振動碾壓1遍,便可進行一次回彈模量測定,當模量降低至要求微裂程度之后,便可停止碾壓施工,并對微裂情況進行詳細觀測。4個試驗段微裂前模量均為845MPa,碾壓遍數和模量測定結果如下:(1)1號段,碾壓遍數為4遍,微裂后模量為580MPa,微裂程度為32%;(2)2號段,碾壓遍數為5遍,微裂后模量為470MPa,微裂程度為44%;(3)3號段,碾壓遍數為6遍,微裂后模量為375MPa,微裂程度為56%;(4)4號段,無碾壓,微裂前后模量一致,均為845MPa。
3)微裂施工結果及分析。通過微裂施工之后,可以得出如下結果。(1)1號段,微裂程度為32%時,微裂縫肉眼基本不可見;(2)2號段,微裂程度為44%時,微裂縫大部分肉眼不可見,少數可見;(3)3號段,微裂程度為56%時,微裂縫大部分肉眼可見,呈細而分散的微裂縫網絡。
按照微裂技術作用機理規定,當基層微裂處理之后,最佳狀態為微裂縫網絡呈現大部分肉眼不可見或少數可見,這種情況下,將有效釋放材料早期收縮應力,且養生后期大部分裂縫均可自動愈合,對路面結構整體承載力不會造成任何影響。基于此,可認為當微裂程度為40%左右時,裂縫大部分肉眼不可見,少數可見,為最佳狀態。
微裂技術主要用于提升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材料抗裂能力,同時,還可改善及抑制瀝青路面反射裂縫。因此,為了全面了解路面抗裂效果,在試驗段通車運營1年之后,對路面反射裂縫進行調查分析,經勘查可知,1、2號段均出現了1條非貫穿裂縫,未見貫通裂縫;但是3、4號段則均出現了1條非貫穿裂縫和1條貫穿裂縫。由此可見,相比微裂程度50%和未做微裂處理路段,微裂程度30%、40%路段裂縫數量較少,與此同時,考慮到在對材料后期強度恢復不影響的情況下,微裂程度越大,材料釋放收縮應力的效果越佳,最終確定微裂技術可采取養生2d后,40%微裂程度為最佳選擇。
綜上所述,隨著通車運營時間的增長,公路使用過程中,極易發生裂縫、水穩定性不足等情況,尤其是水泥穩定碎石基層開裂病害最為常見。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提高水泥穩定碎石基層施工質量,必須找出病害原因,采取科學、有效地防治措施,從而促進我國公路建設水平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