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小億
濟南,因水而生,因泉而名。打開濟南市地圖,北部蜿蜒的黃河,中部古老而又現代的小清河,老城星羅棋布般的泉水,南部大大小小的水庫……豐富的水資源寫就了這座秀美之城的生態畫卷。濟南人親水,所以,在他們心里還裝著一個夢想,就是想把這座水做的古城打造成一座“濕地之城”。
什么是濕地?
“濕地”顧名思義是“潮濕的土地”。目前,對于濕地的定義國際公認的是《濕地公約》中的表述,即: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還包括與濕地毗鄰的河岸和海岸地區,以不位于濕地內的島嶼或低潮時水深超過6米的海洋水體。
其實,對于濕地的定義,最早可追溯至1954年,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在美國實地調查中用的定義:濕地是指被淺水和有時為暫時性或間隙性積水覆蓋的低地。1979年,該協會又進一步提出濕地的概念與定義,認為“濕地是處于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轉換區,通常其地下水位達到或接近地表,或者處于淺水掩蓋狀態”。這是狹義上的概念。
按照廣義定義,濕地覆蓋地球表面僅有6%,卻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態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腎”的美譽。可見濕地于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濟南有濕地嗎?”“濟南好像只有一個濟西濕地吧?”“黃河邊上有很多濕地,那里有許多鳥。”采訪中,許多濟南市民對于濕地多是一知半解。
實際上,濟南不僅有濕地,而且面積還相當可觀。以“國土三調”數據為基礎,濟南現有濕地資源3.01萬公頃,占濟南市國土面積的2.94%。截至目前,濟南市已建成濕地公園23處。其中國家級濕地公園5處。由此來看,濟南打造“濕地之城”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足夠的底氣支撐。
“濕城濟南”的努力
“濕地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不是建好就完事,后期管理、養護也至關重要,濕地保護任重而道遠。”中國濕地保護協會常務副會長馬廣仁表示。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濕地保護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內容。濕地系統是地球生態系統的珍貴自然資源,同森林、海洋共同構成了三大生態系統,有著不可替代的系統功能。所以,它才會被形象地稱為“地球的腎臟”。
這些年,在濕地保護和修復中,濟南一直在朝著“濕地之城”的方向前進。
2020年,濟南市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以自然恢復為主,輔以科學合理的人工措施,開展受損自然濕地生態系統修復,連通生態廊道,促進動植物重要棲息地修復,不斷推進濟南沿黃濕地公園建設。尤其在濟西濕地、白云湖濕地、鋼城大汶河濕地、雪野湖濕地、玫瑰湖濕地五大國家級濕地公園的保護與修復上,濟南市下大力氣,不斷開展水生態治理,推進生物多樣性發展,加大濕地植被恢復力度,改善濕地公園整體水資源生態環境。
其實,早在2016年,濟南市就正式頒布了《濟南市濕地保護條例》,這也是山東省首個濕地保護法規。2017年,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布《濟南市重點保護濕地名錄》(第一批),將濟西濕地、平陰玫瑰湖濕地、章丘白云湖濕地等三處國家濕地公園納入首批市級重點保護濕地。同時,濟南市不斷完善濕地保護體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以濕地公園、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多用途區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2019年,由于濟南市行政區劃調整,濟南市又重新調整科學編制濕地保護規劃,目前規劃正在編制中。
讓生態濟南成為常態
濕地最大的問題就是保護,而這項任務卻是任重道遠。作為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由于資金投入不足,宣傳教育相對滯后,濕地保護工作也面臨著一些關鍵問題。
近年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使得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略顯尷尬,比如在污水治理、濕地監測、人員培訓、執法手段與隊伍建設等方面由于缺乏專項資金支持,保護工作便呈現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
“濕地保護管理是一項新興事業,目前全社會還普遍缺乏濕地保護意識,對濕地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下一步,我們將充分利用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傳播媒體,加大濕地宣傳引導力度,不斷增強公眾保護濕地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及時總結推廣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先進經驗,努力形成全社會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濟南市園林和林業綠化局相關人士介紹。
“接下來,我們將不斷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機制,逐步建立健全濕地資源監測體系,加大濕地公園的資金投入力度,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部門資金支持,另一方面拓寬濕地公園建設的融資渠道,廣泛吸納企業、團體或群眾等社會資金參與濕地公園生態建設;同時,不斷加強濕地公園管理,對破壞濕地資源的違法行為,嚴肅查處,并根據相關要求,加強與‘國土三調、國土空間規劃等動態銜接,確定濕地保護面積,分解濕地管控指標,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生態狀況不斷改善。”
多措并舉下的濕地,如今漸漸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隨著旅游越來越生活化,濕地也逐漸揭開神秘面紗,以濕地公園的“身份”,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相對于單純的濕地而言,濕地公園強調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生態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和展示。所以,近年來,家門口的濕地公園也越來越受大家推崇。筆者在走訪玫瑰湖濕地公園的時候,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孩童在父母的陪伴下暢游嬉笑,蘆葦叢中的蘆葦隨風搖曳,為冬日的濟南增添了幾分生機。
Jinan has 30,100 hectares of wetland areas, accounting for 2.94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the city. Up to now, 23 wetland parks of different levels have been built, consisting of 5 national wetland park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Jinan ha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for building a “city of wetlands”.
As early as 2016, Jinan promulgated the “Regu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Wetlands of Jinan”, the first regulation focused on wetland conserv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2017, Jin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issued the List of Key Protected Wetlands in Jinan (the first batch), which included three national wetland parks - Jixi Wetland, Pingyin Rose Lake Wetland, and Baiyun Lake Wetland in the first batch of key wetlands under the citys protection. At the same time, Jinan has constantly improved the wetland protection system, which is centered around wetland parks and drinking water protection areas, and supplemented with wetland mixed-use area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 2019, Jinan started to redesign the wetland protection plan through a scientific approach. The plan is currently being compi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