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其超
《陋室銘》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恰似毓璜頂的寫照。毓璜頂,位于煙臺芝罘區中心的一座小山,海拔72米,面積89100平方米,山不高,因供奉玉皇大帝而聲名顯赫。
毓璜頂的“毓璜”兩個字,原本是玉皇大帝的“玉皇”。究其信仰,緣于古代宗教,古時即有支配日、月、風、雨等自然變化和人間禍福的最高神:“帝”和“上帝”的說法。西周以后又稱“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時陶弘景《真靈位業圖》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的稱呼。隋唐時,“玉皇”信仰普遍盛行,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夢仙》詩中就有“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的詩句。以后歷代,延襲、彰著玉帝信仰。芝罘這座名山,亦感玄恩,敬上玉皇之號。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當地一名叫劉次垣的文人,常來此處游覽。一天同人咸集,從容地說:“異哉!玉皇頂之命名也,其毋乃褻尊嚴乎?況此山脈出塔頂,其勢蜿蜒,氣若爭赴,遙而望之,如渴驥之奔泉,至此而一束。”意思是說,這里群峰嵯峨,林巒層疊,左右群山環繞,奇景在望。用玉皇大帝的名字命名此山,既不恭,又反映不出超塵絕俗的特點。光緒年間重修玉皇廟時,為避玉皇大帝諱,將玉皇頂更名為毓璜頂。“毓”是養育的意思,“璜”是玉器,“玉皇”以“毓璜”而更之,既與原來的“玉皇”諧音,同時又道出了大自然靈秀之氣匯集于此的根由。“毓秀鐘靈地不愛寶,璜琮璞玉山自生輝”鐫刻于玉皇廟紅漆大門之上,表達了毓璜頂的過人之處:松柏掩映,殿閣儼然,其挺秀之氣在于不連崗而自高,不托勢而自遠。占地雖不過百畝,但背對南山,面向北海,宛如一塊翡翠鑲嵌在海濱城市的頸項,始終保持“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自信和活力,“四方之遷客騷人,遂無不以游斯境為幸”,老百姓燒香敬神,蜂擁而至!
毓璜頂也稱小蓬萊。從毓璜頂東門攀石階而上,首先看到的就是小蓬萊坊。碑文記載:當年,天旱無雨,百姓于頂上焚香祈雨,須臾得降。為感念玉帝福佑,遂于光緒二年六月在祈雨處建成這座木石結構的牌坊。“小蓬萊”坊,成為參拜玉皇大帝的必經之路,提升了玉皇的尊嚴。小蓬萊坊祈雨的奧妙,在石碑“喜雨歌”中有所記載。2009年毓璜頂公園開始搜集與毓璜頂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跡,在毓璜頂西廂房一側夾道的亂石堆中,發現散落的石碑,正面朝下。經過辨認石碑的拓片,碑文開頭有“喜雨歌”三字,據劉懷奎曾孫劉中正先生介紹,碑文作者為清末名士盛鐘岐,他是盛宣懷的侄子,后來任煙臺廣仁堂堂長;碑文由清末文化名人劉懷奎抄錄后,刻在碑文之上,《喜雨歌》是小蓬萊坊來歷的佐證。
小蓬萊牌坊,頂端由彩飾的斗拱托住,古色古香的坊坪設石級、石凳,周圍有石欄回護。主坊坊額刻有“小蓬萊”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為清代進士、登萊青道道臺龔易圖所書。坊柱正面刻有對聯。上聯:“天下文章莫大于是”,下聯:“一時名士皆從其游”。天下的景色沒有比這再好的了,名人雅士都爭著來這里賞玩。次坊坊額刻“觀海”“聽濤”,既寫出了此地的詩情畫意,又點出居高臨下以觀滄海的地理位置。石坊背面正中橫額是“仙山縹緲”,右是“吟風”,左是“弄月”,兩側柱上對聯是“金碧池臺云露照灼,丹青山嚴壑風月瑩”,堪稱毓秀之筆,為“神山壯色”。游客站在毓璜頂上,亭臺樓閣,襟山帶海,松濤陣陣,不絕于耳,猶如踏進了蓬萊仙境。
穿過小蓬萊坊,石徑蜿蜒而上,盡處,有一朱漆月門,月門上方,磚墻刻有“瀛樞”,從這里可以進入女墻環繞、獨成院落的玉皇廟。最早的玉皇廟只有三間廟堂,后經明清兩代的不斷擴建,最終才有了如今的規模。據明清兩朝的碑文記載,玉皇廟始建于元朝末年即1358年。相傳,元末一位全真教道長偶經此山,發現頂上洞窟射出金光,直插藍天。為探其究,遂潛入洞,見一金蟾,嘴巴張合,射出道道金光,道長大呼“真乃神奇之山也”。于是化緣集資,在山上修建三間廟堂,供奉道教中地位最高、職權最大的玉皇大帝,玉皇廟由此而始。后經明清兩代,迭次葺廓,形成四合院式廟宇建筑,規模逐漸恢宏壯觀。后數百年間,不同時代多次重修增建。其中1595年(明萬歷二十三年),官紳劉維立會攢資,在原三間廟堂的舊址上新建玉皇殿,增鐘鼓二樓、東西廂房。清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增修擴建規模較大,遂形成由戲樓、山門、鐘鼓二樓、玉皇殿、后殿、東西兩廂、后花園、呂祖廟、向若亭、石牌坊等組成玉皇廟建筑群。
院內古樹虬曲,花草繁茂。建在陡崖之上的鐘鼓二樓,飛檐斗拱,不僅氣勢雄健,結構優美,而且用“應霜”“起雨”的題字直稱晨鐘暮鼓,用“霜”字表示早晨,用“雨”前的雷鳴代表鼓聲,既言明了被敲擊的器物,又巧妙地描繪了敲擊的時間,含蓄別致,耐人尋味。山門前,兩支石柱上寫的是“尊上元穹統十方而依真宰,圣稱無極閱萬劫以覆清虛”。上聯是說,在天堂里玉皇大帝的地位最高,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他是最高的統領者。下聯把萬代、長生、至高無上等美溢都加在玉皇大帝身上也不為過,他就是主宰宇宙的萬世天神。山門內左右兩個將軍模樣的人,一個是秦瓊(山東人),一個叫尉遲敬德(山西人)。典故美妙,恕不贅述。
毓璜頂東西兩廂是清代重修的。西廂是當年道士們居住的地方,2000年底重新修建,雕塑了十二生肖像,稱為生肖殿。東廂是會客廳,過去每年正月初九必趕廟會,當時的煙臺奇山共有13個村,每逢廟會,13村的會首們正月初九聚集于此,議決地方大事,為轄區百姓謀福。
中間的廟宇是玉皇廟的正殿,俗稱靈霄寶殿,共3間,面寬10米,進深8米,硬山頂,覆蓋琉璃瓦,玉皇大帝神像端坐殿中。正殿石柱上的對聯“衛列勾陳樞奠紫垣尊帝座,清符太乙化司元橐統仙靈”。“勾陳”就是北極星,在玉帝座下,象征人間六軍將領,為天子侍衛。“樞”“紫垣”,帝座星名,都是指北斗星。“太乙”,是天帝的別名,也就是玉皇大帝。整個對聯的意思是說,玉皇大帝在許許多多的天兵天將護衛下,統領著天地萬物。玉皇大帝左右為金童玉女,外面兩位老先生,黑臉的是南極仙翁,白臉的為北極仙翁。墻上的壁畫是唐朝的天文學家袁天罡的研究成果:根據天上的星座位置,給每一個星座起了名字,這就有了傳說的二十八星宿,由大殿東墻依次排列……上面有三塊匾——東面的是至尊無上:玉皇大帝高高在上;中間是澤備覆幬:玉皇大帝將恩澤福氣覆蓋在每一個信徒身上;最西面這一塊匾的前兩個異體字是指古時候一種蟲子,如果您把它拿在手中問路,它就像指南針一樣會將頭轉向您所問的方向。三塊匾告誡世人:只要信奉玉皇大帝,那他就會暗暗指引您前進的方向,永不迷途。
玉皇廟祈福的紅布條在廟宇大樹上隨風飄揚,許愿的福牌掛滿了山墻。“向若亭”旁一棵老石榴樹,更是毓璜頂上的寶樹。俗話說夏日石榴紅似火,而這棵石榴樹開白花,結白果。西邊那棵石榴樹開的是紅花,結的是紅果。它們一老一少,成為玉皇廟內的一景,有人稱它們是“童叟奇觀”。七八月份石榴花開,紅白相間。到了十月,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笑迎游客。
玉皇廟后邊六間房是后殿,也叫候客廳,建于清朝同治五年(1866年)。門上的對聯“蓬山路在眼前地,瑞靄光涵方外人”,左右旁門上的對聯分別是“梅花香馥琴心古,瑤草春深鶴夢閑”“虛竹幽蘭生靜氣,和風暢日契天懷”……每一聯都描寫了一種清雅的環境。東門之上有一匾額“心曠神怡”,門外匾額“海天一覽”。清朝北洋大臣李鴻章視察煙威海防時,住在后殿,面海開窗,領略仙風道骨,飽覽海天一色:“闞清波于石門,現蜃樓于海嶠”,“芝罘日出”“煙臺海市”,毓璜頂兼二景而得之。
玉皇閣緊鄰玉皇廟,位于毓璜頂的制高點。整個閣樓分三層,內設圓柱式螺旋梯,底層為軒敞的環形大廳,二層三層為環繞式圓廊。盡管是現代建筑,但它與原有建筑格調一致,交相輝映。景區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新增建的“瑤池園”“太乙劍壇”“財神殿”等多處景點,風韻秀雅,更添韻味。
毓璜頂文化的光輝和信仰皈依,為這里的百姓帶來眷戀和向往。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日是玉皇大帝生日,這一天,總有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前來乞求神仙保佑,久而久之形成廟會,成為一代又一代煙臺人的年俗記憶。
正月初九,天公生。每年初八晚上,都會有市民到毓璜頂公園的玉皇殿前搶“頭香”。上香,起源于正月初九拜神祈福——“每遇災旱患,登頂祈禱,無不靈應,故雨調風順,民安物阜”。毓璜頂廟會源自道教文化,“玉皇大帝”誕辰這一天,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要隆重慶賀。廟會發展至明清時期達到鼎盛,延續至今數百年仍興盛不衰。
毓璜頂廟會(從正月初五至初十)隨著宗教傳統、民間藝術和群眾文化的發展,已由單一的趕山會向民間藝術展示演變,文化氛圍很濃。集民俗、武術、戲曲、商業等文化于一身,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社會經濟價值,沿襲百年至今不衰,是煙臺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如今,毓璜頂廟會年年舉辦,成為一大民俗盛事,幾近湮沒的抬閣、踩高蹺、蓬萊大桿號等一批富有老煙臺韻味的民間絕活得以挖掘整理;海陽大秧歌、只楚廟鼓、膠東大鼓、螳螂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發揚光大;面塑、草編、剪紙、泥塑、年畫等民間傳統工藝品和來自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都在這里,煥發青春。毓璜頂廟會傳承膠東民俗,成為弘揚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載體。
玉皇殿房角,青灰磚上刻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古代勞動人民的愿望,只有到了今天才逐步變成了現實。節日的毓璜頂,是歡樂的海洋,而在平時,它更是轄區居民健身、游樂的最佳去處!男男女女在這舞臺上,唱念做舞打,生旦凈末丑,推陳出新,不拘一格。消遙自在地大合唱,大聯歡——打太極、跳廣場舞,過著神仙般的日子。煙臺婦聯和毓璜頂管委組織的百人藝術團,以及吉星、吉祥、友誼、友愛等20多個健身團隊,整日載歌載舞,風云際會,舒心的日子扭著過,成千上萬的活菩薩成為毓璜頂上真正的神仙!登極頂,訪高閣,讀古碑,逛廟會,品讀當年膜拜玉皇大帝的虔誠,俯仰今日歌舞升平之氣概,在我為毓璜頂寫照時,深深感到:毓璜頂,仿古內斂,恪守祖傳、在新與舊交替,雅與俗共賞的滲透中,漸漸有了神的音韻,有了仙的磁場,展示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的真諦。
As the Epigraph on My Humble Room said, “Hills need not be high. Presence of gods gains them fame.” It is an exact reflection of Yuhuangding, which is a small hill at the center of Zhifu District, Yantai at an altitude of 72 meters covering an area of 89,100 square meters. Small as it is, it becomes famous for worshipping the Jade Emperor.
Yuhuang (毓璜) in the name of Yuhuangding was originally spelled as Yuhuang (玉皇), derived from Yuhuangdadi (the Jade Emperor). Its belief originated from an ancient religion that claimed the supreme god Di (,) or Shangdi(上帝)) existed to govern such natural changes as the sun, the moon, wind and rain and weal and woe for human beings in ancient times. After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t was called Huangtian (皇天) , Haotian (昊天), Tiandi (天帝)and so on.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Genealogy of Taoist Gods authored by Tao Hongjing already referred to the names of Yuhuangdaojun (玉皇道君) and Gaoshangyudi (高上玉帝). The belief in Yuhuang (玉皇) spread widel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 Dream of Immortals by Bai Juyi, a famous poet in the Tang Dynasty, mentioned,“When I met the Jade Emperor, I kowtowed to pay my deepest piety.”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