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勇
摘? ?要:標準廠房基本是地方經濟開發區的標配,都勻經濟開發區發展初期通過建設標準廠房吸引企業投資生產。這種“筑巢引鳳”方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開發區實現國企市場化運作、實體化轉型的改革中,傳統的租賃廠房方式已很難盤活國有資產、推進企業長遠發展。基于此,以企業入駐標準廠房的經濟分析為切入點,對國有企業實現盈利、培育壯大工業經濟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都勻經濟開發區;標準廠房;經濟分析
中圖分類號:F12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8-0035-03
20世紀90年代初,全國各地掀起設立開發區的浪潮,都勻經濟開發區(以下簡稱“都勻經開區”)也于1992年成立(前身為都勻市經濟開發區)。在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都勻經開區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拓展城市架構、體制機制創新、產業集聚、對外開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在整個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都勻經開區工業發展更顯得舉步維艱。只有從具有收益的標準化廠房入手精打細算,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用政府無形之手加以輔助,才能在短期內保持工業的穩定發展,在長期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能。
一、發展歷程
都勻經開區是黔南地區改革開放的主平臺。區內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背靠大西南,面向珠三角,地處渝黔桂經濟帶的中間區位、南貴昆經濟區邊緣,是云貴川渝通往珠三角、長三角的黃金通道,為東西產業轉移、市場轉移的中間驛站。其中,標準化廠房建設隨著都勻經開區歷史演變主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一)規劃階段(1992—2013年)
都勻經開區前身為都勻市經濟開發區試驗區,1995年經省政府批準為第一批省級開發區,2008年升格為正縣級機構,2009年成立開發區管委會;2011年進行調位擴區,核準“四至范圍”面積12.93平方公里,規劃建設面積153平方公里;2013年增加兩個鄉鎮托管,管轄總面積512平方公里。至此,都勻經開區成為獨立于母城,擁有自身管理主體、范圍、職能的產業園區。在這一階段,都勻經開區規劃版圖上自北而南規劃了洛邦、大坪、東沖三大產業集聚區標準化廠房建設任務。
(二)建設階段(2014—2016年)
在這一時期,都勻經開區呈現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產業穩步推進的特點。一是形成“外暢內優”的交通運輸網絡,區位優勢進一步突顯。高鐵、高速穿區而過,與大亞灣、北部灣、成渝城市群形成4小時內經濟圈。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區內建起“三橫四縱”的城市路網骨架,與都勻母城形成10分鐘生活圈,城際快速道路直達周邊地區,帶動輻射半徑擴大。二是立足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調位擴區后,都勻經開區的產業基礎薄弱,主要以建材、輕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鑒于此,都勻開發區充分發揮生態、氣候、區位、文化優勢,以都勻毛尖茶為基礎,利用三線舊址,以“無中生有”打造并形成一定規模的茶文化、影視創意、足球體育等休閑旅游產業。三是因地制宜,改善生產、生活環境。都勻經開區利用依山傍水的地形,打造山體、濕地公園和商住開發,努力提升宜居、宜商生態環境。在這一階段,區內標準化廠房按照產業規劃逐步動準化廠房2.42萬平方米,在東沖產業聚集區建成黔南廣州產業園標準化廠房5.75萬平方米。
(三)成長階段(2017—2020年)
隨著城市路網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完善,都勻經開區重點推進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一是主導產業格局基本形成。通過培育扶持、東西部對口幫扶、自主招商等方式,開發區形成北部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聚區,中部文體旅、生物醫藥、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南部高新技術、現代輕工業產業集聚區,經濟實力實現量變到
質變。二是城市形象已顯現。伴隨企業入駐、區域經濟吸附能力的增強,居住需求日益增大,沿主干道兩側商品住宅和商業開發快速推進。三是區域聯動發展更緊密。2017年體制機制改革后,為增強新區與母城在城市建設的整體性、產業發展上的差異性,建立了雙方聯動機制,統籌推進“一城兩翼”協調發展,提高都勻整體產業競爭能力。
都勻經開區標準化廠房規模進一步擴大,新增投入使用標準化廠房10.5萬平方米,在建標準化廠房3.4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入駐企業15家,使用面積15.6萬平方米。都勻經開區標準化廠房原先主要由區內2家平臺公司建設運營,由于各自為政,企業招商、租金、管理等較為混亂。后經國有企業改革,全部廠房由區內產投集團統一規范運營管理,標準化廠房企業的入駐率和經營效益明顯好轉。區內標準化廠房體量已達到頂峰,管理模式基本趨于穩定。
二、標準化廠房建設的必要性
標準化廠房是指在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前提下,在產業布局區域內統一規劃,具有通用性、配套性、集約性等特點,主要采用跨度大的鋼結構或多層的磚混結構設計建設,為中小微企業集聚發展和招商引資企業提供便利生產經營場所的發展平臺,是經濟開發區的標配。標準化廠房開發和利用對當地政府和入駐企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自身內動力使然,打造產業發展平臺
先筑起“巢”才可能得引“鳳”來。都勻經開區從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城市北部調位擴區到沒有一條園區道路、一家企業的鄉鎮,要改變“一窮二白”的境地,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向外界展現開發區建設成果,要全面啟動園區道路、供排水、污水垃圾、電力、天然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提前分區域規劃啟動一批標準化廠房也是必要的。只有筑起標準化廠房這個“巢”,才有可能引來企業入駐,為未來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二)統一規劃,提高土地利用率
為了滿足不同企業對生產地面高度的三維空間要求,盡可能提高入駐率,都勻經開區在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資源的基礎上,統一規劃建設一部分跨度大的單層鋼結構廠房和一部分三層磚混結構廠房,充分利用廠房間的退讓距離,建設職工宿舍、食堂、商業等生活公共服務配套設施,明顯減少單個企業建廠房和配套設施造成的土地資源浪費,實現土地節約集約使用。
(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提高經濟收入
區管委會委托區屬國有企業建設標準化廠房,形成地方國有資產,除了企業入駐廠房繳納的租金外,以市場化方式收取一定物業、食堂等管理費用,使國有企業每年有穩定的資產性收入。另外,隨著土地價值的升值,還可以實現標準廠房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四)縮短企業建設周期,降低投入成本
入駐標準化廠房的企業基本為中小微企業,其自身經濟實力不強。企業將都勻經開區已建成的標準化廠房進行簡單裝飾并購買設備,就可“拎包入住”投入生產,直接跳過拍地、辦理基建手續、建廠等環節,極大縮短了企業建設周期。企業還可以把更多資金用于產品研發、設備更新、市場開拓、員工培訓等方面。標準化廠房的使用節約了企業的投入成本和時間成本,降低了市場、政策等不確定因素帶來的轉型和退出成本,增強了企業投產興業的靈活性。
(五)有利于產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應
規模體量的標準化廠房為都勻經開區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空間、時間、人力、融資、管理等方面有利條件。不同區域的標準化廠房按照產業發展規劃以補鏈、強鏈、延鏈精準招引企業,有力推動以標準化廠房為載體的產業集群發展。標準化廠房內的中小微企業可零距離共享水、電、路、氣、訊、人力、市場等資源,分攤公共服務費用,以數量優勢進行“抱團取暖”,形成產業規模效應。
(六)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深化區域合作
都勻經開區緊抓國家對口幫扶、西部陸海線新通道建設和西部精準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以標準化廠房建設為抓手,利用貴廣高鐵、滬昆高鐵兩大交通主動脈,充分發揮貴州省南大門區位優勢,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先后建成黔南廣州產業園、粵桂黔高鐵經濟帶合作試驗區(貴州園B區),成功引進可降解膜袋、環保材料、醫藥膠囊、植物提取、電子加工等優質企業。
三、面臨的挑戰
(一)廠房有效使用率低
都勻經開區建成的標準化廠房使用率雖然達到83.8%,但入駐企業大多數為小微企業,還有部分占有廠房實際未投產的企業,標準化廠房有效使用率僅為67%,廠房租金收益無法覆蓋廠房日常維修、管理等費用。
(二)企業質量不高
作為位于西南山地欠發達省份的省級經濟開發區,都勻經開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與周邊省份和縣(市)相比不具有比較優勢,在普遍實行標準化廠房“三免兩減半”的優惠租金條件下很難對外招引有發展前景的優質企業。另外,入駐廠房的大多數為鋼材加工、食
品生產、燈具組裝、倉儲物流等附加值低、用工少的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嚴重不足,基本在享受標準廠房優惠政策期間就會淘汰或清退,對區內經濟社會帶動性不強;或過了優惠期就轉戰其他地區,企業頻繁流動,以鉆優惠政策勉強經營生存。
(三)管理機制不完善
對于簽訂投資協議和廠房租賃的合約執行力不強,合約精神缺乏。在都勻經開區按合同規定提供水、電、氣、訊等必要生產要素的前提下,入駐企業因資金未及時到位、股東變動、產品銷售不暢等原因未能在時間節點進駐廠房,或未達到約定的投資強度、產值、稅收等約定義務的,都勻經開區都未按雙方協議強制清退企業,或要求賠償違約金,以致出現部分企業長期空占廠房、轉租廠房、拖欠水電氣費等現象,影響廠房快速周轉,錯失有意愿企業入駐機會。
(四)投資開發模式單一
都勻經開區標準化廠房投資主體為區屬國有企業,建設資金以融資貸款為主,在國家融資渠道收緊和地方債務壓力加大的雙重影響下,在建的標準化廠房已停工,損壞的廠房、綠化、道路等設施無資金進行修繕,園區整體形象受損,降低企業投資入駐標準廠房的信心和意愿。
(五)經濟效率低
都勻經開區推動國有公司實體化轉型,賦予企業更多自主經營管理權。但在內部缺乏管理人才、資金不足、廠房手續不完善、企業質量不高和流動性強等因素制約下,國有企業在短時間內很難扭轉廠房經營效率低的困局。
四、經濟分析及措施建議
(一)改變傳統管理模式,給予國有企業充分自主權
窮則思變,要在困局中尋找新機。為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實體化轉型,盤活國有資產,全面推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都勻經開區新成立4家國有集團公司,與保留的2家平臺公司形成“4+2”國有企業新格局。在裁員25%以上的基礎上將人員和國有資產按業務分別劃轉到新成立的國有企業,其中3家國有企業以工業、影視旅游、體育旅游為主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但在面臨債務壓力大、國有企業運營困難的現實下,破解保運作、保工資瓶頸的最快途徑是以標準化廠房為突破口,放權用活資源,以市場化方式提高標準化廠房企業入駐率、使用率,加快資金回籠,以補充國有企業現金流。為提高標準化廠房產出效益,實現國有企業改革實體化轉型的初衷,都勻經開區要改變以往區管委會與企業簽訂投資協議的大包大攬傳統模式,以市場主體對應市場主體的方式,將企業入駐廠房的優惠政策分配權充分授予國有企業,按照“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原則,由國有企業與入駐企業在租用廠房面積、租金、年限、產值、稅收、代辦服務、物業等方面平等協商,草擬合同內容,報區管委會備案審核同意后,國有企業與入駐企業正式簽訂合同,并在法律框架下履行雙方合同條款,避免政府與企業產業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二)推進市場化運作,全面提高經濟效益
建設、經營、管理標準化廠房是需要財力、人力、物力投入的,因此不能盲目追求入駐企業數量、廠房使用率而不考慮投入與產出比。否則,標準化廠房不但不能起到孵化器、發展地方經濟的作用,反而將成為國有企業的經濟負擔,損害投資企業利益。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必須按照市場化規律運營資產,對標準化廠房做好全面經濟分析,把握關鍵節點,在洽談時做到心中底數清。這就需要對入駐標準化廠房的企業進行全面經濟分析,即做好收支平衡賬、盈利賬、獎勵兌現賬。一是算好收支平衡賬。以廣州產業園標準化廠房為例,全部廠房建成、運營管理成本要有對應的入駐企業數量、租金標準、稅收、年限,從而實現廣州產業園總成本與總收益的收支平衡。同樣,個別企業入駐單棟廠房也要單獨核算收入與支出,達到局部的收支平衡。二是算好盈利賬。在整體收支或局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通過租金調整等方式實現單位廠房面積的邊際收益減去邊際成本得到邊際利潤正的增長,即達到一定利潤,當邊際利潤為零時,標準化廠房利潤能夠實現最大化。三是算好獎勵兌現賬。在招商引資艱難的大環境中,一定的稅收、租金減免等獎勵是必要的。但需要按照收支平衡臨界點,明確企業入駐年限、產值、稅收等前置條件,控制邊際利潤為負在一定范圍內。可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讓利于企業,但前提是不能突破整體或局部收支平衡底線,不然標準廠房運營難以維持長久。
(三)平等的參與市場競爭,提高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雖利用身份優勢“壟斷”標準廠房優質資源,但國有企業也存在一些自身不足。一方面,管理、人力、物力、財力等綜合能力與民營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作為政府運營標準廠房的代理人,不是以標準廠房來侵占入駐企業經營利潤,而是以標準廠房作為過渡平臺,讓有需求的中小微企業培育壯大。國有企業應秉持“少合作、少出資、少占股”的原則,在能力允許的條件下與發展前景較好的企業開展有限合作,并從制度層面規范國企與民企合作行為,避免國有資產流失和擠占民營經濟市場;甚至可以出售方式把標準廠房買給成長性好的企業,自己慢慢退出標準廠房市場。
(四)留足產業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后勁
企業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中,標準化廠房起到孵化器作用,不僅可提高區域內土地集約節約利用率,避免企業圈地等尋租行為,降低清退企業成本,節約企業生產建設成本,更是地方選商、育商的大熔爐。選商到育商這個階段是企業成長的重要階段,需要根據標準廠房規模預留部分工業用地,為從標準廠房走出來的企業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都勻經濟開區抓住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機遇,用好用足金融及產業扶持政策,推動銀企合作,為入駐企業搭建融資平臺,做好企業培育的各項服務工作。
都勻經開區當初無條件地請各種企業入駐標準化廠房生產經營,但在“三免兩減半”優惠期,入駐企業如過往游客般無法落地生根,致使廠房經營管理混亂、廠房破舊不堪。要吸取經驗教訓,要從請商轉到選商,全面清退無用企業,保持寧缺毋濫的定力,設門檻、設條件地選擇優質企業進駐廠房。對于在市場競爭中保留下來的企業,要進一步鼓勵、支持和引導其在區內拍地投資建廠,推動都勻經開區產業經濟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