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帆
2020年5月28日結束的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
民法典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長期實踐形成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的民法典。民法典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和“保障民事權利的宣言書”,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祖國的未來屬于下一代。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未成年人的保護,關系到他們的健康成長,更關系到祖國的未來,因此民法典也給予了充分的關切。
1.完善了離婚時對未成年子女撫養的規定。不滿2周歲子女原則上由母親撫養;已滿8周歲子女的撫養,應尊重其真實意思。此外,民法典還規定了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有探望權,以維護未成年子女的身心健康。
2.強化了對未成年人監護的規定。明確了監護制度是以家庭監護為主體、社會監護為補充、國家監護兜底。有效防止了監護缺位的問題,從而避免出現留守兒童無人照管的現象。對于發生突發事件等緊急情況,監護人暫時無法履行監護職責,被監護人的生活處于無人照料狀態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應當為被監護人安排必要的臨時生活照料措施。
3.修改了對未成年人收養的規定。擴大被收養人的范圍,將被收養人的范圍放寬到14至18周歲。嚴格收養人的條件,將沒有違法犯罪記錄、民政部門評估作為收養人的條件。
4.細化了對受性侵未成年人救濟的規定。民法典對于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規定了特殊的訴訟時效起算點,即自受害人年滿18周歲之日起計算。
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為國之本”,婚姻家庭不僅關乎每個個體,也關乎整個國家和中華民族,千千萬萬個家庭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民法典明確規定“婚姻家庭受國家保護”,在婚姻家庭基本原則基礎上,強調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
1.強調了對未成年人、老年人、婦女和殘疾人在婚姻家庭中合法權益的保護,充分發揮家庭的弱者保護功能。如在離婚制度中規定,如果一方生活困難,有負擔能力的另一方應當給予適當幫助。
2.界定了親屬、近親屬、家庭成員的范圍。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和姻親;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為近親屬;配偶、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近親屬為家庭成員。
3.在撤銷婚姻制度上,在被脅迫而結婚的情況下,受脅迫人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的,應自脅迫行為終止之日起一年內提出;在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情況下,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向人民法院提出。同時增加規定一方隱瞞重大疾病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
4.為保護婚姻關系中無過錯方的利益,增加規定婚姻無效或者被撤銷的情況下,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同時增加了夫妻一方“有其他重大過錯”規定為離婚損害賠償的適用情形。
5.總結在實踐中所積累的經驗,針對夫妻共同債務認定難、清償難以及“被舉債”的情況,對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及范圍作出明確規定,這一方面從債務源頭上盡可能杜絕夫或妻一方“被負債”現象的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避免債權人因事后無法舉證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而遭受不必要損失,對于保障交易安全和夫妻一方合法權益都有積極的法律意義。
6.針對輕率離婚、閃婚閃離等社會現象,增加了離婚時的冷靜期制度。離婚冷靜期一個月僅僅適用于協議離婚,不適用于訴訟離婚。對于有家庭暴力等情形的,可以及時向人民法院起訴離婚,不受冷靜期限制。
7.將夫妻采用法定共同財產制的情形,納入適用離婚經濟補償的范圍,以加強對家庭負擔較多義務一方權益的保護,在立法中承認家務勞動的社會價值,即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
“有恒產者有恒心”,眾所皆知,物權制度是產權保護的基石。民法典物權編筑牢現代產權保護制度的堅實基礎,讓公民財產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護。民法典聚焦了諸多經濟社會熱點問題,體現了對公民財產權利的高度重視。對于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民法典物權編均作出了回應。
1.民法典完善了對業主權利的保護。城市居民的房屋所有權是業主及其整個家庭最重要的財產,也是個人居住的根本保障。只有安居,才能樂業。民法典在物權編單設一章規定,充分體現了立法對于業主權利保護的重視。在具體制度上,民法典針對物權法頒布后業主投票難、成立業主委員會難以及維修資金使用難等問題,對原物權法的規則進行了富有針對性的修改,并且明確了物業服務企業在使用業主共有財產時獲得的收益屬于業主共有。
2.民法典在合同編中,專門增加了物業服務合同這一有名合同類型,該章進一步強化了對業主權利的保護。如民法典合同編還規定了物業服務企業維護基本秩序的義務,依據民法典第942條規定,物業服務人應當根據具體的物業服務人的能力、資歷、收費標準等具體情形來判斷其采取具體措施的合理性,如對小區內已經發生的毆打業主事件,應當予以制止;對公開搶劫,應當予以阻攔;發生刑事案件后,應當及時報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障業主的權利。再如,民法典第944條新增第3款規定:“物業服務人不得采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在業主未交納物業服務費用的情形下,物業服務人應當通過物業服務合同主張權利,而不得通過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否則就侵害了業主依據其他合同所享有的權利。
3.民法典增設居住權以實現“住有所居”。所謂居住權,是指以居住為目的,對他人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所享有的占有、使用的權利。居住權主要是為了贍養、撫養、扶養等生活需要而設立,解決特定的家庭成員和家庭服務人員之間的居住困難問題。在夫妻離婚后,如果一方無房可住,且經濟困難,另一方則有幫扶的義務,為其提供居住權。家庭成員和親屬間由于分家析產、共同生活等原因,甚至在長期為家庭提供服務或在一起生活的非家庭成員之間,也可以依法設定居住權。與租賃權不同,居住權沒有最長期限的限制,當事人可以約定居住權直到居住權人去世才消滅。另外,居住權具有物權效力,不僅可以對所有權人主張,也可以向除雙方當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主張。這就有利于維護居住權人對他人房屋占有、使用的穩定性,防范各種不測的風險。
4.民法典合同編還進一步完善了租賃合同制度,充分保護房屋的承租人的權益。為實現人民群眾居住的需求,注重維持租賃合同的穩定性。民法典合同編為房屋的承租人提供了全面保護,不僅繼續規定了“買賣不破租賃”規則,完善了承租人優先購買權制度,還新增第734條,規定租賃期限屆滿后,房屋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承租的權利,從而能夠保障租賃關系的穩定性,有利于推進“租購并舉”的政策,對于規范租賃市場秩序、保障承租人的居住利益具有重要意義。
5.長期以來,由“高空拋物”而引發的悲劇,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民法典在侵權責任編中,增加禁止性規定,即每個人都負有“禁止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的法定義務。針對調查取證這一難點,民法典增加了公安機關、物業公司等組織的責任,一是規定了物業服務企業等建筑物管理人應當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高空拋物的發生,否則應當依法承擔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的侵權責任;二是強調了公安等機關應當履行調查職責,應當對此類事件依法及時進行調查,查清責任人等,為切實保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提供法律依據。
民法典方方面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本文僅僅是對民法典中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一部分內容的解讀,為了能夠切實落實民法典,服務老百姓,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第一,加強民法典普法工作。民法典共7編1260條、10萬多字,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條文最多、體量最大、編章結構最復雜的一部法律。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在社區基層廣泛開展民法典普法工作,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學習民法典。
第二,將民法典作為行政執法的重要標尺。各級行政機關要以保證民法典有效實施為重要抓手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督的重要標尺,不得違背法律法規隨意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決定。
第三,提高民事案件辦案質量。各級司法機關要秉持公正司法,提高民事案件審判水平和效率。加強對人格權保護、財產權保護等重點民生領域的民事審判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重點關切熱點。
民法典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應新時代發展需求,反映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利益訴求。由于民法典的專業性較強,實施中還要充分發揮法律專業機構、專業人員的作用,幫助人民群眾實現和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同時要發揮人民調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加強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過社會力量和基層組織務實解決民事糾紛,多方面推進民法典實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