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中旬的上海,寒流初至。西北季風穿過街巷,催行人裹緊大衣。夜晚11點半,徐匯區漕寶路一家大型民營建筑工程公司門前,十余個行色匆匆的身影依次用工卡刷開門禁。
一行人分兩部電梯上樓,方才還談笑風生,此時卻集體沉默。一個年輕人試圖接續此前的“內部笑話”,卻被同事用嚴厲目光制止。“電梯的攝像頭和OA系統關聯,還有錄音設備,”步出電梯后,資歷較深的高級工程師傅程低語,“這事本來保密,但人力一位離職的兄弟偷偷告訴了我”。
這群人夜晚來到公司是為了加班,但這并非是領導督促,也不是自愿。“我們員工系統的任務節點到了。”傅程說:“系統在14號突然出了個行動項,要求16號前必須完成,只好爭分奪秒。”
這個“行動項”亦非上級安排,而是由辦公系統自動生成,并直接下發給員工。若不能按期完成,所涉員工當月績效“將減少30%以上”。
這個辦公系統內部叫做“智能任務分配系統”,擁有強大的機器學習程序,能按照工程各環節時間節點自動將任務分配到室組,還能通過連接公司各處的攝像頭及打卡器“提升員工工作效率”。
但一線員工被系統管理的感受并沒有那么美好,普遍反應,系統“不考慮人的感受”。
“原本不需要加班的強制安排加班,甚至明明沒啥事,周末也被強制來打卡,否則就要扣績效。”傅程開始不理解這種“愚蠢”的算法設置,但后來他覺得自己想明白了點:“可能是領導鼓勵加班奉獻吧。自己不好直接說,借著機器告訴我們。”
因認為一些工作計劃“不合理”,有人找領導反映情況。但得到的回復是,系統的安排確實有問題,但仍建議他們加班完成任務。因為走公司正常流程“申訴”耗費時間長,且有很大可能“敗訴”。
傅程他們的遭遇絕非個例。數據顯示,中國企業數字化采購市場規模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超200億元。在現實層面,越來越多的數字化管理手段進入企業。最普通的場景是,使用OA系統(OfficeAutomation)完成對員工考勤和工作量的全面監控。數據分析師甚至可以根據企業需求編寫算法,接管了管理者的決策權乃至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對企業來說,將管理流程通過算法實施,無疑更高效精準,也能夠降低管理成本;但對于一線的普通員工而言,則別有一番風味——這張數據大網密不透風,令人無處可逃,原本的工作方式和節奏被改變。“一些我們熟悉的東西,漸漸變得陌生了。”一位白領感嘆。
失落的主管
當數字化管理手段開始介入后,主管們發現自身“權威”正遭受挑戰。自2020年以來,吳浩發現,自己的職場生涯進入“瓶頸期”:他在員工中的存在感正不斷降低。
吳浩是無錫一家外資電子設備制造公司的車間主管,2019年,公司開始引入全智能員工管理系統。“據說是美國總部的死命令,一定要強推,”吳浩表示。
新系統的車間終端包括20余個遍布車間的攝像頭、錄入所有工人信息的OA系統和車間門口的電子考勤系統。它們分別有不同的功能:
攝像頭記錄下車間內所有工人的在崗情況,并監測他們的工作效率。比如,每一個元件均有規定加工時長,系統會通過攝像頭畫面識別工人動作,若用時過長,將會體現在月末對這名工人的考核中,并扣除相應績效,考勤員亦會對系統判定結果進行人工復核。
電子考勤系統則把之前設在公司大門口的打卡程序細化到車間。工人若離開車間必須刷卡,若離開超過15分鐘,該記錄將與攝像頭錄像被一起提交到OA系統,并在月末核算時扣除績效。
OA系統記錄工人當月的工作量和缺勤情況,它將攝像頭錄像和考勤記錄一并歸檔。超額完成者將受到額外獎勵,缺勤和效率低下者將被扣工資。
雖然公司規定“車間主管有對績效考核的最終決定權”,但吳浩認為自己徹底失去了對員工的管控力:“如果員工真的對考核結果提出異議,上級一般會采信OA系統的決定,他們認為機器不會出錯,而我可能夾雜私人感情。”
但當一切嚴格按算法程序運轉,主管也失去了粘合劑作用。
2019年夏天的一件事讓吳浩記憶猶新:一位工人去洗手間的時間超出規定時間3秒,月末結算時系統扣了他50元工資。工人提出申訴,吳浩給人力部門打電話反映,得到一句冷冰冰的答復:超出一秒也是超,要遵守規章制度。
一個飯團惹的禍
在北京某國有大型電力集團,一天內,員工用員工卡刷大門門禁、乘坐電梯、工位打卡、食堂用餐、超市購物等。傍晚時,在該公司人力內部平臺上查閱,發現平臺記錄了上述所有活動的準確時間和消費金額,而且所有數據均關聯到員工個人OA系統中。
該公司相關負責部門員工劉飛直言,這些信息全部有用。
“我們工作時間是8:30-17:00,午休12:00-13:30。若發現有工作時間去園區超市購物或刷門禁出門,都要作為‘可疑信息備案,績效考核也會將這些信息納入。若一個月類似現象超過五次,就會自動扣除一部分獎金。”
上海一家科研民企員工王菲菲就遇到過類似的事。2020年8月她選擇離職,沒想到公司要求其賠付一筆數百元的誤工費:“按照公司考核,工作時間段擅自離開園區算違反勞動紀律,數據要被錄入信息庫內。”王菲菲表示不解,人力部門當即從打印機上拉出一張單子,上面有她半年工作內工作時間刷門禁出門的記錄,均為紅色字體。
“我只是去便利店買個飯團而已啊!”王菲菲感到委屈。人力則回應,白紙黑字的勞動紀律她入職前就已知曉,屬明知故犯,扣錢“理所應當”。
企業類似行為是否損害員工隱私權?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德良表示:“企業基于工作場所對員工的管控行為雖然不人性化,但并不侵犯法律意義上的個人隱私。”但他同時強調,過于嚴格、缺乏人性化的管理,往往不利于企業員工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