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也會碰到這些現象:手機軟件顯示行程預估價格30元,到了目的地發現實際上是40元;早高峰叫車,等了很久最終被取消;蘋果手機和非蘋果手機用戶使用同款軟件到距離相同的地方,蘋果手機用戶的打車費更貴?
好像是這樣,對嗎?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孫金云副教授和他的團隊在5個城市,花費5萬元,打車800多次得出了一份確切的報告,確定了這件事。
算法“殺熟”
大數據時代,我們生活中的絕大多數行為都會被大數據捕捉和收集。但驚人的數據總量讓人工方式進行數據甄別、整合變得不現實,這時就需要機器來幫忙提高效率。
資深安全技術專家余弦介紹說,人們會把算法簡單理解為“人工智能”,但它和人類的思維、行為相比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雖然在不遠的未來,算法會有更精準的表現以及更好的應用場景,但當下算法有時還是比較“粗暴”的。
算法“粗暴”是指其不精確性,甚至表現出較大的隨機性。比如有人因錯誤操作進入了求職網站并停留片刻,隨后短視頻網站給此人推送“如何處理好工作關系”,購物網站推薦“辦公桌上最好養的綠植”,網頁上的漂浮廣告也都和求職有關。
算法“粗暴”的另一個表現是可能被利用。比如,算法可能會幫助企業“殺熟”,還可能會幫助企業“看人叫價”。
教授的打車報告
孫金云副教授和他的團隊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和重慶5座城市以不同距離、工作日早晚高峰、日間非高峰和晚間非高峰4個時間段進行了分層抽樣調查。
孫金云副教授表示,本次調查一共采樣821個樣本。其中,蘋果手機樣本占比1/3,安卓手機占比2/3,和現實生活中蘋果、安卓手機的占比基本一致。他的團隊在測試中點選某平臺“一鍵呼叫多頻道”選項,選取233個樣本進行調查,結果發現蘋果手機“被舒適”的比例比非蘋果手機高,這無疑需要蘋果手機用戶支付更多的費用。
除了“被舒適”,蘋果手機用戶的優惠福利也被打了折。研究數據表明,蘋果手機用戶一次打車結束后平均能獲得2.07元的優惠,非蘋果用戶的平均優惠是4.12元。除絕對金額外,優惠折扣比也同樣支持此研究結果。
打破壟斷,從“揚招”做起
有消費者向網約車平臺方投訴:為什么同一距離我打車貴,別人就便宜;為什么我打車等待得久,別人等待的時間就短?平臺方的回復是“這是你的個人感覺”或者“這可能是系統判斷上的問題”。潛臺詞:反正就這,愛用不用!
我們應該反思的是:當我們需要打車時,點擊某款固定的打車軟件,是否真的經濟劃算,且效率最高?
孫金云副教授的實驗里其實有一項“揚招”(揚手招車)專項測試。結果顯示:除北京外,“揚招”是各城市打車最快的首選。
沒想到吧?所以打車時我們不妨突破思維定式,多考慮幾個途徑!能用多個平臺就盡量不要用單一平臺,能不使用打車軟件就不用,努力形成打車多元生態,延緩獨家壟斷時代的到來。
平臺有自己的算法,我們要有對策算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