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的紅軍戰爭史就是一部反‘圍剿史”,毛澤東在總結十年土地革命戰爭歷史時如是說。
“擁有強大武裝力量的敵人,總是把弱小的紅軍四面八方包圍起來,因而紅軍作戰采取了反圍攻的方式?!眳⑴c指揮鄂豫皖根據地反“圍剿”斗爭的徐向前元帥,指出了根據地反“圍剿”斗爭的實質。各革命根據地看似弱勢的反“圍剿”斗爭,卻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弱勝強,創造出驚人的輝煌戰績。
1928年至1932年,國民黨軍隊對湖北地區革命根據地進行了三次“圍剿”。此時,湖北地區根據地紅軍主力已發展到數萬人,開始有可能實行從游擊戰為主向運動戰為主的重大轉變。
1930年12月,鄂豫皖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中,紅軍勝利進行雙橋鎮戰役,活捉敵師長岳維峻,俘斃敵將士7000余人。1931年秋冬至1932年春夏進行的第三次反“圍剿”,紅四方面軍兵強馬壯、氣勢如虹,先后進行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等戰役,連戰皆捷,其中,黃安戰役歷時43天,殲敵1.5萬人,生擒敵師長趙冠英。
這是紅四方面軍成立以后,第一次取得攻下敵人整師兵力設防的重要據點的重大勝利,使得黃安、麻城、黃陂、孝感等縣革命區域連成一片,根據地中心區域更加鞏固并向南得到很大擴展。
雖然湖北各根據地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但兵員和財力損耗極大,加上“左”傾領導人的急躁情緒、錯誤決策和根據地內部的肅反,紅軍的軍事斗爭由急躁冒進轉為消極防御,第四次反“圍剿”遭遇失敗。
在第五次“圍剿”斗爭中,在鄂豫皖根據地獨立堅守的紅二十五軍,靈活機動地開展斗爭,但由于敵眾我寡,省委和紅二十五軍不得不多次尋求突圍和轉移戰場,尋找新的發展基地。1933年秋,紅三軍決定放棄湘鄂邊根據地,冒著嚴寒、穿越大山深谷,開始了游擊轉戰、創建湘鄂川黔根據地的漫漫征途;湘鄂贛根據地主力紅軍也遭受重創,不得不轉移至九宮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
紅色印記:
鄂豫皖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1930年12月,國民黨發動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曾中生指揮鄂豫邊地區的地方武裝及半脫產的紅色補充軍,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打擊進犯之敵。由蘄春、黃梅、廣濟(今武穴)地區轉戰而來的紅十五軍,也立即投入反“圍剿”作戰,先后在黃安河口、七里坪予敵以重創。
洪湖根據地反“圍剿”。1931年1月至3月,國民黨軍隊組織對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皣恕?,并把重點置于洪湖地區。中共湘鄂西特委和聯縣政府指揮由各縣游擊隊編成的江左軍、江右軍及赤色教導軍、赤色守備隊、少先隊,開展游擊戰爭,在3個多月的反“圍剿”作戰中,積極打擊和遲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