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瑋


幾個月后,雷鋒又從團山湖農場轉到新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此時的雷鋒又做了一個改變自己人生道路的決定:報名應征鞍山鋼鐵廠的招工,支持國家工業建設。
1940年12月18日,在湖南省望城縣安慶鄉簡家塘村一戶貧苦農家里,一個小男孩呱呱降生。因為這一年是農歷“庚辰”年,他的父母給他取了個乳名“庚伢子”。此時,他的親人不會想到,這個瘦弱的“庚伢子”以后竟成為中國的紅色偶像、令世人景仰的道德榜樣。
他,就是雷鋒。
苦水里生,紅旗下長
“我和雷鋒是本家,從苦水里生,在紅旗下長,小時候在一起砍過柴……”在雷鋒故里,湖南雷鋒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雷孟宣談起雷鋒,他十分激動。
“雷鋒的祖父一年到頭給地主當牛作馬,竟被地主活活逼死。他的父親一生做苦工,后來被國民黨士兵和日本鬼子毒打后含恨死去。他的哥哥和弟弟也在貧病交迫中離開人間。”雷孟宣說,雷鋒的母親性格剛強,吃苦耐勞,在給地主家當傭人時受盡了迫害和凌辱,最終含恨自盡。雷鋒在他的憶苦思甜報告中這樣講述自己的身世:“黑暗的舊社會是一個吃人的社會,窮人只能給富人當牛當馬,過著非人的苦日子。”
本該在父母懷里撒嬌的雷鋒,不到7歲就成了孤兒,是叔祖母養育了他,但當時,雷鋒的叔祖母家也很窮。由于童年經常挨餓,雷鋒小小年紀就得了胃病,營養不良,身高、體重都不及同齡人。
1949年8月,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開進了安慶鄉,雷鋒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0年夏末,人民政府保送他進入小學免費讀書。雷孟宣回憶:“雷鋒特別愛書,只要有點錢,舍不得買吃的就愛買書讀。有的書買不起,他就周末到書店去看。”
1954年6月1日,《中國少年先鋒隊隊章》正式公布,就是這一年,雷鋒光榮加入中國少年先鋒隊組織,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少先隊員。
在整個小學階段,雷鋒給老師、同學留下的印象是:盡管不是很聰明,但憑借著超人的刻苦和事事都想爭第一的精神,成績依然名列前茅,在各項活動中也都干得很出色。1956年7月15日,在畢業典禮上,系著紅領巾、穿著白襯衣的雷鋒上臺發言:“我小學畢業了,將來,我要響應黨的號召當一名新式農民,駕駛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做個好工人建設祖國;將來,如果祖國需要,我就去參軍做個好戰士,拿起槍用生命和鮮血保衛祖國,做人類英雄。同學們,讓我們在不同的崗位上競賽吧!”
畢業后,雷鋒回到農村,在生產隊做征收公糧助理員。他懷著極大的熱情,憑著一股子韌勁兒投入到工作中,業績突出。不久,他就被調到鄉政府做了一名全天候的通訊員。
隨后,一個偶然的機會,雷鋒的命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轉變。
勤快而好學的公務員
這一年8月,時任縣委組織部干事的黃菊芳被縣委派到各個鄉去物色縣委機關通訊員人選。她跑了好幾個地方,也見了不少人,但一直都沒有中意的人選。黃菊芳來到雷鋒所在的安慶鄉政府時,恰巧鄉長不在,雷鋒義不容辭地承擔了接待任務,熱情禮貌、勤奮積極的雷鋒引起了黃菊英的注意。
熱情、勤快、好學——這是雷鋒當年留給望城縣委機關工作人員的印象。時任宣傳部干事的李仲凡回憶道:“雷鋒個子不高,一臉孩子氣,很引人注目。他由鄉下來到縣城,進了縣委機關,陌生、新鮮也很好奇。他到每個房子的門口都望望,把電話機、油印機和交通班的幾部單車等很少見過的東西仔細看了個夠,不時跟大家問問……很快就跟大家都熟絡了。”
雷鋒進機關后,他的誠實、熱情、勤奮贏得了大家的高度贊揚,組織上也特別關心他的成長。有一段時間,大家發現他有了驕傲自滿的苗頭,組織上決定找他談話。在黃菊芳的回憶里,從那次談話后,雷鋒進步更快了,同志們對他的反映也更好了。
1957年10月,望城縣作出治理溈水的決定。溈水河是湘江的一條支流,河道曲折,堤長險多,水患頻發。望城縣成立了專門的指揮部,集中干部民工近兩萬人同時上堤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開始,縣委考慮到雷鋒年紀小,留在機關比較合適。但雷鋒一連幾次遞交申請書,要求參加治理溈水河工程。他還多次找時任望城縣委副書記的趙陽城論理,說:“舊社會,我討過飯,什么苦都吃過,比起來,工地上算是幸福生活了。何況我還年紀輕,能夠吃苦。”在雷鋒的強烈要求下,縣委領導同意了他的請求。
治理溈水河工程完工后,1958年2月26日,雷鋒成為團山湖國營農場最早的一批職工。他來這里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開拖拉機,并很快就成了全縣第一位拖拉機手。幾個月后,雷鋒又從團山湖農場轉到新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此時的雷鋒又做了一個改變自己人生道路的決定:報名應征鞍山鋼鐵廠的招工,支持國家工業建設。
從家鄉走向全中國
趙陽城回憶起雷鋒去鞍鋼的往事時,說:“他去招工時找過我。我說我是北方人,但我沒去過東北,那里比太行山還冷,沒有大米吃,沒有辣椒吃,你行不行?雷鋒卻說‘我不怕苦也不怕累,他們能夠生活我也能。”然而,招工方看雷鋒矮小,不感興趣。雷鋒著急了:“我個子矮、精神高!”對方最終還是被打動。
趙陽城回憶:“當時,望城縣城不通公路,我送雷鋒到湘江邊望城碼頭離開家鄉。在候船室,我對他說,這兩年我身體不好,謝謝你對我的照顧。雷鋒連連說,不要謝,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我說,今天你就要離開生你養你的地方,也是你工作第一站的地方,你要走向遙遠的地方,到鞍鋼好好聽黨的話,向工人老大哥學習。他說,我決不會給望城人、望城縣委和你趙書記丟臉,我會像我的名字那樣,在前面打沖鋒!”
故鄉就這樣作別在身后,雷鋒把全部家當裝進一只箱子,帶上心愛的口琴,第一次坐上火車,出了遠門。在告別家鄉前,他特意去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毛主席是這個年輕人最崇拜的人。
從此,雷鋒從家鄉出發,遠赴東北,走進了鞍鋼,走進了軍營,走向了全中國,走進了中華兒女的精神世界。這么多年來,在雷鋒的家鄉,他的名字沒有隨歲月的流逝而褪色,雷鋒精神像一顆種子在他的家鄉生根發芽,在全中國廣泛播撒、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