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信 王七景 郜建國



西梅具有很悠久的歷史,它是從海邊界的高加索山脈附近傳入西方,最終在歐洲的中部、中南部、西部以及巴爾干半島地區種植。野生西梅種產于中國新疆,栽培種是在1855年前后傳入中國,煙臺最早栽培,后在河北昌黎、北戴河一帶栽種。現在新疆栽種面積最大,品種以法蘭西為主,內地省份有少量栽種。山西省晉城市果樹研究所在日本研修人員30年前回國時引入西梅栽種于長治縣郝家莊果園,2013年又在晉城澤州縣柳樹口鎮干旱山區以扶貧項目建立了生態園(圖1),由于其外觀美麗,好吃、好管、好賣,山區果農譽為“東方女神”。通過幾年來的觀光釆摘示范,效益非常好。一般栽后兩年見果,三年有產,四年畝產可達1500千克,采摘每千克25元,南方市場每千克40多元。
晉城市果樹研究所目前己引進西梅品種16個,即東方女神、法蘭西、紅西梅、優系藍蜜、尤薩、理查德早生、大總統、來客、卯爺、金西梅、蒙娜麗莎、愛麗娜、斯特勒、大玫瑰、巨早、皇后西梅。部分已開花結果,多數正在觀察記載篩選中,以期選擇出最優品種(圖2)。
西梅優點突出,稱第三代功能性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及食物纖維素,不含脂肪和膽固醇。抗氧化劑是一種特殊的化合物,可降低自由基對人體細胞的損傷,對大腦有延緩衰老的功效(圖3)。
西梅適應范圍廣,耐干旱,花期晚,抗低溫、晚霜及沙塵危害能力強,2020年4月上中旬兩次寒流及晚霜氣候條件下,園內杏、李等均受凍害,而西梅沒受一點損失。西梅可自花授粉,但采取多品種異花授粉可提高產量和品質。西梅果形獨特、美觀,果色不同而艷麗,果實香味濃郁,鮮食、制干均宜,深受南北方人的喜歡,種植面積和市場空間亟待拓展。因其適應山區多地生長,是當前鄉村振興致富、生態建設的好樹種。
1 主要性狀
1.1 果實經濟性狀
東方女神:果實橢圓形,果核小,長扁形,表面有極淺點狀花紋,離核。藍色果粉濃,果實縱徑4.5厘米 ,橫徑3.0厘米 ,平均單果質量50克,最大120克,成熟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6%~20%,剛采摘的果鮮食不如貯存后熟食的風味更佳。
法蘭西:葉片卵圓形,多以短枝結果為主。果實為卵圓形,單果質量60~100克,平均75克左右。果柄部有乳頭狀突起,果皮成熟時為紫紅色,果粉白色,果肉橘黃色,果肉松軟,味濃甜,無澀味,有特殊香味,口感極佳,品質上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果實耐貯運,常溫下可貯存30天,冷藏可貯存90天。
卯爺:果實卵圓形,縱徑5.2厘米,橫徑4.5厘米,平均單果質量51克,最大單果質量78克。果面呈深紫紅色,被灰白色果粉,果點小、密,淺黃褐色。果肉黃色(琥珀色),近核處色淺,多汁,細脆甘甜,具清香味,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口感極佳,可食率98.0%。果實硬度大,耐貯耐運,貨架期長。常溫下可貯40~60天,0~5 ℃條件可貯120~150天。
1.2 生長結果習性
西梅頂端優勢非常明顯,只有枝條頂端或剪口下幾個芽成枝,中下部容易“光腿”。在水肥條件良好的地方栽種,一年生枝平均生長量在1米以上;在干旱地栽種,一年生枝平均年生長量50厘米。萌芽力高、成枝力較低、易形成花芽,花量大,可自花結實,以短果枝、花束狀果枝結果為主,坐果率較高,豐產性好(圖4)。
1.3 植物學性狀
西梅綜合性狀優良,適應范圍廣,耐寒、耐旱性好,在干旱山區山地,半陰坡地塊內,全年不澆水,仍能正常開花結果。與蘋果相比管理相對簡單,由于病蟲害發生較輕,使用農藥少,符合當前無公害果品生產要求。
2 推廣利用價值
2.1 營養保健,市場廣闊
果品營養保健價值高,消費群體廣,市場潛力大。美國一項研究表明,西梅所含的抗氧化物質有延緩機體和大腦衰老的功效。所以,美國健康專家曾指出,成年人每人每日至少應攝入一顆新鮮西梅或3粒天然西梅制品,以補充人體生命活動需要的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纖維。除鮮食外,可作休閑食品;具有多種生理和藥理保健功能,獨具優勢,可形成產業化生態鏈。合力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模式開發,市場前景誘人。
2.2 美化環境,休閑采摘
從一品一村、美化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角度講,種植西梅是生態環保、美化綠化的最佳樹種。它春季開花,美麗動人;夏季葉大翠綠,樹姿優美;晚秋果實掛滿枝頭。鄉村栽植后環境可大為改觀,形成獨有的靚麗風景線。該品種花形美麗、風味獨特,可謂果中珍品,建設生態莊園、旅游觀光采摘園都離不開,具有很高的觀賞、食用、生態、經濟價值(圖5)。
2.3 資源獨特,改善生態
西梅是一種獨特資源,由于是鮮食加工用的優良品種,在生態綠化、荒山治理水土,尤其是北方的河北、遼寧以及西北的甘肅、寧夏等地,把大量野生山桃山杏改接,是生態經濟林建設的最佳方案,可獲得顯著的經濟、生態效益。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砧木選擇
西梅用毛桃砧木接口愈合好、生長勢強、抗逆性強;榆葉梅、毛櫻桃砧木接口易產生“小腳”現象、有矮化作用;野酸梅在新疆作砧木較多,表現生長良好,抗寒抗旱;用杏作砧木雖愈合好但接口有離層,4~5年后結果時易風折,有待進一步探索(圖6、圖7)。
3.2 授粉樹優化配置
研究表明,在實際生產中,用不同品種作授粉樹能提高產量和品質。栽種法蘭西以東方女神作授粉樹效果較好。配置比例以3∶1或4∶1。
3.3 果園選址
根據氣候的要求,西梅為亞熱帶落葉果樹,對氣候土壤條件要求不高、適應性很強,有李、杏分布的地區均可栽培,但光照充足的梯田果實品質優干平原。以深厚肥沃、疏松透氣的沙壤土為最好。在干旱山區均能正常生長結果。
3.4 定植技術
栽種時間:冬季較為溫暖的地區,在11月至次年3月上旬前均可定植。以秋末上凍前栽植最佳。
西梅可不帶土取苗,在挖前最好灌透水,以便挖后根系保存良好。不帶土的苗木,栽植前可用多菌靈等殺菌劑浸泡一下,浸泡苗木根系至嫁接口10厘米處,然后蘸泥漿栽植。
栽植密度:傳統栽培方式,南北行栽植,山區瘠薄地株行距2米×3米,平地4米×5米。新型寬行高壟密植栽培模式,要求行距比株距大2米以上。
4 樹形選用及幼樹生長習性
西梅最顯著的生長特點是樹體和枝條頂端優勢非常明顯,只有枝條頂端或剪口下幾個芽成枝,中下部容易“光腿”,同時中心干短截后抽生的側枝“抱頭”直立,競爭生長比較明顯,與蘋果的生長和修剪反應明顯不同。通過冬夏剪枝、拉枝措施促使中心干抽生足夠數量和分布合理的側枝,是整形成功的關鍵。西梅萌芽率高、成枝率低,樹體整體枝量偏少,好處是修剪量少、省工,壞處是枝量少、早果豐產受影響,平川幼樹新梢年生長量大,特別是在暖溫帶地區,應以輕剪緩放拉枝為主,待形成花束狀果枝結果后可短截。
樹形選用:根椐栽植密度栽后及時定干,一般為80厘米左右,可選用主干形或V字形,樹體高度控制在2.5米左右,成形快、易高產優質。亦可采用自然圓頭形、自然開心形、紡錘形或兩層開心形。
5 肥水管理
5.1 幼年樹果園
幼樹根系發育不完全,施肥遵循薄施、勤施的原則,從栽植成活至萌芽時,施第1次肥。生長前期追肥以氮肥為主,輔以磷鉀肥;中后期以磷鉀肥為主,輔以氮肥。
5.2 成年樹果園
每年果實采收后施基肥,一般采用沿樹冠外圍投影處開環狀施肥溝,將肥料均勻施入溝內并及時填平,N、P、K的質量比是2∶1∶2。或在樹冠外圍兩側(東西或南北)挖施肥溝,東西南北隔年輪換施肥。
一年可追肥2次,分別在花前(3月中下旬)和果實膨大、花芽分化始期(6月中旬)。
主要作用是促發春梢生長,同時,促進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因而此次施肥比較重要,以速效氮、磷、鉀復合肥為主,可施復合肥10~20千克/畝。間作,1~2年園的行間以種植綠肥為最好,在5—8月將其割下蓋于樹盤內;也可間作豆類、花生、蔬菜、草莓等。
5.3 樹盤覆蓋
對成年果園可全年用雜草或作物稈等覆蓋樹盤,在秋季施肥或擴穴改土時一并壓入園中,既可培肥土壤,又可在夏季保持土壤濕潤、降低地溫、有利于植株生長。秋季可全園中耕1次,以10~20厘米深為宜,結合翻壓施入有機肥。
5.4 灌水與排水
干旱時注意灌水。果實成熟期間若降雨過多,易造成果實著色不良和裂果,因此在多雨季節,應注意排水。夏季暴雨和秋季的連陰雨,易造成死樹。
6 引種注意事項
目前市場混亂,網上多家炒作,己知多家單位以酸梅或西梅種子苗出售以假亂真。
(作者聯系電話:189352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