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新明 周紅飛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深刻變革,農業新業態、新產業對農業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河南農業大學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扛起強農興農的時代重任,聚焦新農科建設,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關鍵詞:農業高校;新農科建設;農林人才
農業高校因農而生、因農立命,長期以來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貢獻。但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深刻變革,農業新業態、新產業不斷形成,這都對農業高校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9年6月,教育部在江西安吉召開新農科工作會議,并發布了《安吉共識》,這標志著我國新農科建設工作正式啟動。之后,《北大倉行動》和《北京指南》,形成了新農科建設三部曲的引領。作為一所有著百年歷史的地方農業高校,河南農業大學始終將培養現代農業人才作為工作重心。近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和回信精神,立足河南農業大省、人口大省的省情、農情,認真分析傳統農業學科存在的引領力不足、培養模式單一、專業建設滯后等問題,以新思維、新舉措、新模式,持續在新農科專業體系建設、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協同育人機制建設上下功夫,全面推進新農科建設步伐,服務農村農業現代化建設。
一、針對傳統農科學科引領力不足問題,持續推進新農科學科專業體系建設
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是新世紀的國家戰略,傳統農科理論和實踐在為其提供需求時驅動力不足,無法完全適應新時代的新形勢和新要求,農科學科發展存在滯后現象。河南農業大學立足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產業鏈,服務新產業、新業態,重構新農科的知識體系、學科專業體系、組織結構體系、人才培養體系,以學科重構和建設引領新農科高水平的人才培養。
專業重構堅持與時俱進。學校緊抓教育部啟動新農科、新工科、新文科契機,推進學科專業體系重構,構建以優勢特色學科為引擎、以農科為主體、以理工科和文科為兩翼、新興交叉學科相互融合、多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系。2016年以來,學校瞄準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主動布局新興專業,設置了土地整治工程、人工智能、經濟林等11個專業及專業方向,停招21個專業及專業方向,撤銷1個專業。
集群式發展推進交叉融合。學校整合學科專業資源、打破固有邊界壁壘,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推進新農科專業集群發展。以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為導向,構建新農科專業設置管理體系。完善人才需求預警機制,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預警、退出機制。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用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改造提升現有涉農專業;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文明建設,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新生態,把握農業農村發展的新業態、新崗位、新要求,積極培育作物產業工程、畜牧產業工程、智能農業裝備等新興專業方向,力爭在林業信息工程、農業人工智能等方向上有所突破,力求實現理、工、農等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良性互動。
二、針對傳統農科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問題,持續構建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
傳統農科單一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的人才已無法完全適應新時代創新創業和各類工作崗位的綜合要求,河南農業大學基于新農科著眼于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未來農林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加強人才培養模式頂層設計。按照“學校統籌、學院主導、校企合作、分類實施、靈活多樣”的總體思路,重點從知識體系、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等方面開新路,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理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共性要求與個性發展的關系,探索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具有“三農”情懷、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各類人才。
構建人才培養分層分類機制。基于現代農林業創新發展新形勢,學校以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為契機,聚焦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對接現代農林人才發展新要求,依托農科、涉農工科、涉農文科特色優勢學科,凸顯創新創業特色,精準定位各類人才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以紹骙實驗班、鄉村振興戰略、卓越計劃為主要形式分別開展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實踐。
重構新農科人才培養體系。新農科人才培養方案總體框架按照“一目標兩體系三模塊四平臺”進行課程設置。圍繞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構建理論教育體系和實踐教育體系;選修課設置專業拓展類、創業教育類、綜合素質類三個模塊;四平臺即素質教育平臺、基礎教育平臺、專業教育平臺、個性拓展教育平臺。將學農愛農、強農興農和“一懂兩愛”的思想價值引領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著力打造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融合、產學研融合的“三元融合”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實踐崗位應用檢驗、針對問題探索研究、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學—用—研—創”新農科產學研融合、產教融合、校地等多元協同育人的四段式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三、針對解決傳統農科專業建設與行業需求不相適應問題,持續探索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
傳統農科專業依據產業分工和學科體系設置,與目前市場需求難以對接,和農業生產方式存在脫節。河南農業大學創新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強力推進校校、校地、校所、校企育人要素和創新資源共享、互動,積極參與農科教協同育人工程,以協同發展推動校內外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互動。
拓展協同育人合作平臺。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的基礎上,學校與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河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開展戰略合作,不斷加強信陽、南陽等4個國家級農科教合作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協同推進與普萊柯集團、牧原股份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育人資源互動共享,建設一批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的人才培養基地,拓展育人空間,豐富育人載體,增強育人成效。
成立協同育人創新聯盟。2020年9月16日,學校與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信陽農林學院共同發起籌建河南省新農科建設創新聯盟。聯盟堅持開放創新、共建共享、協同發展的理念,積極倡導、引領、推進河南省新農科在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課程改革等方面強化合作與創新,不斷提升農林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以此服務河南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中原經濟區建設。
探索多元協同育人機制。牽頭建設河南農林高校在線課程聯盟,將教育資源與科研資源緊密整合,探索多元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推進與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等國外高水平大學開展聯合培養新模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交流、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推動科研反哺教學,強化科研育人功能,鼓勵教師及時把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推動國家級、省部級科研平臺和基地更大范圍開放共享。
新農科雙創育人實踐探索初顯成效。多年來,學校以培養造就新時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人才為使命,著力構建“三元融合”培養方案、“三級施教”課程體系、“三維發力”管理模式、“三駕齊驅”隊伍建設的雙創教育體系,實施激發金點子、孵化金種子、扶持真金子的“三金”計劃等途徑,進一步彰顯鑄魂“一懂兩愛”、培育現代農業雙創人才的辦學特色。此辦學特色曾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的認定。2014年,教學研究成果《高等院校卓越農林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農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研究與實踐》同時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7年獲批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入選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50強,并多次作為代表在教育部發言。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我國“十四五”規劃擘畫了藍圖,其中更是對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這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為做好新時期“三農”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今后,河南農業大學將時刻牢記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扛起強農興農的時代重任,聚焦新農科建設,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項目名稱:“農林高校以‘雙創為特色的新農科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No:124);“地方農林高校新農科新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No:2019SJGLX009);農業產業體系(No:CAR~27)
(作者簡介:尹新明,博士,河南農業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植物保護;周紅飛,河南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