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不列孜·熱合曼



黑絨鰓金龜又稱鵝絨金龜子、東方金龜子,屬鞘翅目、鰓金龜科,是以成蟲危害的雜食性害蟲。黑絨鰓金龜已經成為北方農林業的主要害蟲之一,我國分布在內蒙古、甘肅、河北、山東、河南、寧夏、江西、臺灣等省份,危害葡萄的金龜子種類繁多,危害較嚴重的有白星花金龜、斑喙麗金龜、蘋毛金龜、銅綠麗金龜、黑絨鰓金龜等。黑絨鰓金龜除危害葡萄外,還危害蘋果、桃、梨、桑、柿等薔薇科果樹,楊、柳、榆等綠化樹種和各種農作物及十字花科等40多科約150種植物。2016年筆者在新疆伊吾縣山南火石泉農業開發區一葡萄園中發現黑絨鰓金龜,隨即進行了系統觀察,并探索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1 形態特征
1.1 成蟲
體長7~8毫米,寬4.5~5.0毫米,卵圓形,前狹后寬,雄蟲略小于雌蟲;初羽化為黃褐色,后漸轉黑褐至黑色,體表具絲絨般光澤,前胸前緣角呈銳角狀向前突出,側緣生有刺毛,前胸背板上密布細小刻點;鞘翅上各有9條淺縱溝紋,刻點細小而密,側緣具刺毛;前足脛節外側生有2齒,內側有1刺;后足脛節有2端距(圖1)。
1.2 卵
初產為卵圓乳白色,后膨大呈球狀。
1.3 幼蟲
體長14~16毫米。肛腹片區滿布略彎的刺狀剛毛,其前緣雙峰式,峰尖向前止于肛腹片后部的中間,腹毛區中間的裸區呈楔狀,將腹毛區分為二,刺毛列位于腹毛區后緣,呈橫弧狀彎曲,由14~26根錐狀直刺組成,中間明顯中斷(圖2)。
1.4 蛹
體長約8毫米,初黃色,后變黑褐色。
2 生活習性
以成蟲在20~40厘米深的土中越冬,一般5月上旬開始出土,首先危害返青的雜草,特別喜食豆科牧草,危害盛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6月為產卵期,卵期約9天左右。6月中下旬開始出現新一代幼蟲,幼蟲一般危害不嚴重。9月3齡老熟幼蟲作土室化蛹,蛹期10天左右,羽化出來的成蟲不再出土而進入越冬狀態。成蟲白天潛伏在1~3厘米的土表,夜間出土活動。活動時間為晚上8時至次日晨6時,以晚11時至凌晨1時最盛。雌蟲產卵于被害植株根際附近5~15厘米土中,單產,通常4~18粒為一堆。雌蟲一生能產卵9~78粒。具假死性,略有趨光性。
3 發生規律
此蟲在新疆哈密市1年發生1代,以成蟲或幼蟲于土中越冬,5月上旬開始出土,6月上旬交尾,6月下旬產卵,7月上旬卵大量孵化成蟲,危害期約80天。老熟蛹9月下旬羽化為成蟲,成蟲不出土在羽化原處越冬。以幼蟲越冬者,次年4月間化蛹,羽化出土。成蟲則白天潛伏,黃昏后開始出土活動,常聚群危害嫩梢及頂芽,并交尾產卵,6—8月為羽化盛期,也是危害葡萄最嚴重的時期,此蟲主要以成蟲危害。盛發期成蟲會聚集在葡萄果穗上啃食漿果,造成葡萄腐爛。
4 防治方法
4.1 人工防治
利用成蟲具趨光和假死習性,成蟲發生期采用黑光燈誘殺或振樹捕殺。可兼治其他具趨光性和假死性害蟲,可于夜晚捕捉。
4.2 農業防治
4.2.1 避免使用未腐熟的農家肥 對拉運到果園的生雞糞、牛糞攪拌時,應加入碳酸氫銨等,之后用塑料薄膜覆蓋,阻止成蟲產卵,減少蟲源基數。
4.2.2 葡萄套袋防治 防治黑絨鰓金龜的另一有效措施就是采取套袋技術。對葡萄進行套袋處理后,黑絨鰓金龜無法接觸到葡萄,就不能對其造成危害,對于增加葡萄園的經濟收入非常有利(圖3)。
4.2.3 冬前耕翻土地 可將部分成、幼蟲翻至地表,使其風干,凍死或被天敵捕食,防效明顯。
4.2.4 糖醋液誘殺 糖醋液是由適量配比的殺蟲劑,配方為V紅糖∶V醋∶V酒∶V水=5∶20∶1∶8,按比例搖勻,在黑絨鰓金龜發生期,將盛放糖醋液的誘蟲碗、桶、瓶、盆,懸掛于葡萄園內進行誘殺(圖4)。
4.2.5 植物誘餌防治技術 向日葵花盤的香味對黑絨鰓金龜成蟲誘集力強,在果園以單株分散種植向日葵,每天早上用一個袋子套住向日葵的花盤,敲擊使成蟲落入袋中可集中殺滅黑絨鰓金龜。
4.3 化學防治
在黑絨鰓金龜成蟲盛發期,噴灑50%殺螟松乳油1500倍液或80%敵百蟲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200倍液或50%久效磷1000倍液,效果特別好。
(作者聯系電話:13319700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