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齊晴 劉標勝



摘 要:隨著現代經濟體系的發展,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對社會經濟發展舉足輕重,但當今企業體系仍不夠完善,存在著企業信用制度滯后、企業違約形式多樣等問題,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同時傳統企業鏈的弊端不斷顯現,整個企業金融平臺票據流轉、拆分均依托核心企業信用,使企業信用半徑受到局限,因此我國更需要建設一個統一高效的企業信用平臺。區塊鏈技術在企業平臺的創新運用,優化了企業信用平臺的功能,簡化了企業信用平臺業務流程,其中區塊鏈所具有的鏈式結構、不可篡改、智能合約等特性,最大化實現了“四流”合一,增加數據的可信度,固化資金清算路線,避免了一系列企業信用損失行為,為更好地實現企業信用平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關鍵詞:企業信用;區塊鏈;企業鏈;智能合約
根據財匯金融大數據終端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底,企業中出現120多家公司存在標準化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其中上市公司占所有債券違約公司的23.5%。由于征信體系不完善,存在企業惡意篡改自身信息,騙取融資等問題,導致了企業融資難度加大。在傳統企業鏈中,企業之間存在著數據不統一、信息傳遞障礙等問題,阻礙了企業間的發展。而區塊鏈所具有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化合約等技術,并通過建立分布式數據庫可以有效解決企業間信息不對稱等問題。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區塊鏈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有鑒于此,本項目對區塊鏈助推我國企業信用優化方面的運用展開研究,利用區塊鏈技術改變傳統企業信用鏈條的內在關系,為完善企業信用機制提供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文獻綜述
傳統的信用體系的弊端不斷顯現,例如企業間系統不互通、貿易上主要依靠紙質單據傳遞,造成企業“信息孤島”,四流難合一。企業間貿易單憑合同約束,融資企業的資金使用及還款情況不可控性較高,交易中出現票據造假等問題,業務風險及金融風險高居不下,此外核心企業信用不能跨級傳遞,二級及以上企業無法通過核心企業授信實現融資等問題。Templar(2016)指出,通過區塊鏈技術提高SCF數據的透明度,建立可信任的業務流程,不僅可以增強融資交易功能,還能消除冗余、改善監管,實現數據共享化。區塊鏈的自治分布式網絡特性,天然適用于企業間服務和流程,其開放性、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以及真實驗證且不可篡改等特性,是幫助企業信用突破瓶頸的最佳方案(Raval,2016)。監管機構、核心企業、金融機構等參與者利用區塊鏈技術為信用多級流轉的企業信用供應鏈模式提供了支撐,增大了信用融資的輻射范圍(姜浩,2019);同時,提出嵌入區塊鏈技術有助于企業間構建開放式、共享式征信架構,優化企業信用體系(劉思璐,2019)。
學者們主要對企業間信息不對稱及信用傳遞等問題展開了研究,但是對區塊鏈推進企業信用結構優化的具體措施研究較少,本研究正是對此展開研究,希望能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對區塊鏈技術運用于企業信用建設有所幫助。
二、我國企業信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企業構成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體,但同時也存在大量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由于有政府信用作為背書,信用要遠遠好于民營企業。以企業為例,截至2018年底,我國企業超過29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的比重超過90%。2018年企業對GDP貢獻度超過35%,吸納全國80%以上就業人口,貢獻50%以上稅收(郭瑩,2020)。但由于企業普遍缺乏可抵押資產、規模不經濟等不足與現有金融體系營運模式存在沖突,現有的融資條件難以滿足金融體系的基本要求。但總體來說,我國企業信用制度建設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
1.企業信用制度建設滯后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我國相關部門也制定了關于企業信用的相關法規和行政規章(見表1)。央行在早期頒布了《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對企業和個人信用的實施主體、信用期限等作了規定;國務院在2013年發布《征信業管理條例》,對征信機構信用使用進行了明確規定等。
據商務部統計,我國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億元,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制定真正的信用法律,現有信用規章制度也僅僅是服務于金融行業,沒有建立全社會統一的信用標準體系,導致信用違約事件層出不窮,對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嚴重損失。
2.企業違約形式多樣
在征信成本高,而違約成本低的情況下,部分社會法人或企業不重視信用記錄,時常出現企業合同違約、拖欠貸款、質量或價格欺詐、披露虛假信息等一系列違約情況(如下圖1),從而導致企業信用受損并面臨財務危機,甚至會迫使企業進行破產清算。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企業信用所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合同違約(約占比24.6%),企業違約事件頻頻發生,究其原因,我國關于企業違約懲戒機制不完善,企業違約成本過低,對企業未起到約束作用。此外,由于信用懲戒對于企業影響較小,企業缺乏主動修復的意識,信用修復態度不積極。
3.企業信用半徑受到局限
從服務網絡來看,當核心企業不再具有信用擔保能力和金融風險授信時,核心企業為“利益節約”,可能會采取一些“信息封閉”手段,據此使企業信用系統的風險大大增加。此外,核心企業的信用傳遞缺乏顆粒層級的滲透,中下游企業仍難以獲取核心企業的憑證,距核心企業較遠的下游企業激勵機制設計不完善,從而使規模效益范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總數量,如圖1所示。
從上圖所展現的傳統金融平臺模式,不難看出各企業機構間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多個金融機構和多個上下游企業之間建立信任。在缺乏信用基礎設施且缺少準確、實時的數據的條件下,鏈上企業的信用評級、融資審批、授信管理以及業務環節等風險難以評估,相關成本難以控制。此外,認可度較低的票據和紙質化的交易程序,存在著票據造假的可能性,并缺少流動性,整個企業金融平臺票據流轉、拆分均依托核心企業信用,造成供應商準入門檻較高,導致核心企業的信用半徑受到局限。
4.企業間缺乏統一高效信用平臺
整個社會的信用平臺還未統一完善、缺乏統一的信用平臺,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信用共享機制缺失,由于企業信用信息系統架設在人民銀行系統內的專網上,使一些非金融系統機構無法接入。另外,由于企業銀行信息涉及企業和銀行的商業機密,相關信用信息的使用、公開和曝光都缺少可參照執行的規章依據,使得信息共享難以實現。第二,缺乏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平臺進行數據交換共享。目前,由人民銀行牽頭帶動企業體系建設,且以收集銀行系統的信貸信用信息為主。同時,部分地方政府也建立了企業數據庫,側重采集政府部門產生的非銀行信息,部分垂直管理單位也在搭建自有信用信息平臺,但是這些信息系統多數沒有聯網,這些局限使我國企業信用共享始終難以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三、區塊鏈助力企業信用優化的流程再造
1.打造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信用平臺
針對我國企業信用所存在的多層問題,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不可篡改、數據統一存儲、可追溯的技術體系,可通過構建分布式數據庫解決企業交易環節的信息不對稱。傳統的企業供應鏈框架中的核心企業的信用半徑僅僅局限于一級供應商與經銷商,使得二級及下游企業的信用無法得到保障,從而導致銀行對中下游企業的放貸嚴格,造成下游企業融資困難。
由圖2可以看出“區塊鏈+企業供應鏈”的創新和優化表現為:憑證的多級可拆、轉、融,線上化的業務執行以及業務的鏈式存儲。對比傳統的業務模式,它的主要優勢體現在:
第一是最大化地實現“四流合一”,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使數據的可信度增加,降低了企業融資、信用審核以及銀行風控的難度。
第二是通過區塊鏈的鏈式結構使合同簽訂、風控數據獲取、票據流轉等業務執行線上化,從而縮短業務周期,提高業務效率,緩解了因業務流程繁重所造成的銀行對企業信用狀況的忽視。
第三是憑證可多級拆、轉、融,解決非一級供應商融資難,資金短缺的問題,提高企業資金流轉效率,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拖欠貨款、貸款等情況的信用損失。
第四是智能合約固化資金清算路徑,極大減少故意違約及拖欠賬款等行為的發生,促進了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
綜上所述,區塊鏈技術所具有的不可篡改性、高安全性、鏈式存儲結構、智能合約、實物與數據的真實對接,為更好地實現企業信用平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智能化合約提高企業信用傳遞半徑
基于區塊鏈的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可以保證風險完整監控,將合同和需要執行的條款通過計算機代碼的方式編入區塊鏈中,智能合約在確認條約執行條件滿足后,機器將自動執行交易流程,便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工執行的操作風險。此外在“區塊鏈+企業供應鏈”的新型體系中,每一項區塊信息的錄入均具有可追溯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區塊鏈技術確保分類賬本的信息安全,且僅有授權主體可查看具體企業業務的訂單信息、信用信息、融資請求和操作進度,有利于企業訂單、合同、票據等紙質憑證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資產。同時電子憑證的可拆分,可以無障礙實現多級流轉,可使鏈上企業始終處于公平共存、互相監督的良性商業場景中,真正做到“信用自證”和“信用自增”,徹底釋放核心企業的信用價值,增大核心企業信用傳遞半徑。
3.實現高效、安全的企業信息數據流轉
與傳統企業平臺數據庫的中心化管理不同,區塊鏈是由多個權利節點共同組成的點對點網絡,根據協議,其中的每個節點可以擁有維護和管理數據庫的義務和權利。由于節點數據所具有的一致性,不同的參與者使用這些數據時,可直接查看自有數據,避免了反復校驗和審查的過程,提高了信息處理效率。同時,整個區塊鏈的運作并不會因部分節點遭到破壞而受到影響,極大地提高了數據的安全性。此外,融合了區塊鏈“零知識證明”技術的企業信用鏈,實現對客戶主體披露信息的真實性,且確保敏感信息的安全性,可以有效保護鏈上企業的信息安全,降低企業信息泄露的風險。
四、區塊鏈助推企業信用優化的路徑選擇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信用平臺的建立,完善了企業信用制度,運用智能化合約技術大大減少了企業的違約事件,同時通過區塊鏈鏈式架構將核心企業信用傳遞半徑發揮最大化,打造統一高效的企業信用平臺。
1.加強制度建設,完善企業信用法制環境
考慮以《中小企業促進法》為指導,整合現有的《公司法》、《擔保法》等,制定出有效的相應有關企業信貸方面法律,就補償機制、擔保機構的性質、風險分擔、稅收優惠等方面做出具體的規定,使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設立運作有法可依。同時,完善與信用擔保體系有關的相應法律,如制定企業促進法、企業信貸法等,這有助于明確各級政府以及各部門對企業發展的政策方針及所承擔的責任,使信用擔保機構在企業債權保護、欺詐處理、信息披露等方面具有通暢的訴訟渠道和完備的法律保障,促進我國企業信用體系有效發展。
2.依托區塊鏈技術,再造企業信用流程
基于核心企業和區塊鏈技術平臺打造的企業信用服務平臺體系,主要服務于運營機構自身的上下游企業。需要核心企業、金融機構及技術平臺三方之間依托物聯網組建成平臺,融合區塊鏈技術,保證“四流”數據的完整性與真實性,通過強化數據管理,精準完善企業信用體系進而實現企業“平臺化”。堅持以標準化流程吸引各產業核心企業對接平臺,擴大多層企業信用鏈的產業覆蓋范圍,降低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成本,實現資產包的高效審核、發行、交易、融資,鼓勵多方探索、共建基于區塊鏈技術多層企業信用體系,以助推我國企業信用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參考文獻:
[1]白燕飛,翟冬雪,吳德林,林熹.基于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優化策略研究[J].金融經濟學研究,2020,35(04):119-132.
[2]Simon Templar,Erik Hofmann,Charles Findlay. Financing the End-to-End Supply Chain:A Reference Guide to Supply Chain Finance[M].Kogan Page,2016.
[3]Raval. 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s: Harnessing Bitcoins Blockchain Technology[M].O'Reilly Media,2016.
[4]姜浩.信用多級流轉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與國內實踐研究[J].西南金融,2019(9):33-39.
[5]劉思璐.嵌人區塊鏈技術的供應鏈金融征信系統優化[J].征信,2019(8):16-20.
[6]郭瑩,鄭志來.區塊鏈金融背景下小微企業融資的模式與路徑創新[J].當代經濟管理,2020,42(09):79-85.
[7]商務部市場秩序司.中國企業信用缺失導致每年損失達6000億元[EB/OL].(2011-05-04)[2021-01-20].http://dz.jjckb.cn/www/pag es/webpage.
[8]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失信治理分析報告[EB/OL].(2012-09-12)[2021-01-20].https://www.creditchina.gov.cn/xinxigongs hi/sxhmdydbg.html.
作者簡介:趙齊晴(2000- ),女,山東菏澤人,江蘇經貿學院金融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劉標勝(1976- ),男,江西九江人,經濟學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農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