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剛 胡阿祥


在法家所推崇的“法術勢”思想中,具有一定隱蔽屬性的“術”有著典型的東方神秘色彩,表現出耐人尋味的冷靜與智慧。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其中“法家”有三種主要的思想流派,分別在主張“法治”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其一重“法”,強調建立法制以約束臣民;其二重“術”,強調運用謀略駕馭臣下;其三重“勢”,強調確立權威以震懾群臣。三者之中,“法”與“勢”都具有外顯屬性,而“術”則具有一定的隱蔽屬性,特別是某些暗藏于心、不動聲色的權謀之術,更是難形之于外。
重“術”思想以鄭國人申不害為宗。申不害曾擔任韓國的相國,輔助韓昭王推行“法”治和“術”治。在他的治理下,韓國一度十分強盛,諸侯各國不敢來犯。申不害為政,主張君主對“術”的運用要順勢而為,化解矛盾,以獲“以柔克剛”之效。
“因以為己善”
《戰國策》中有一則故事,就講了齊襄王通過對“術”的靈活運用,來達到收獲民心的目的。
齊襄王即位后,任用田單為相國。此前,由樂毅率領的燕國軍隊曾接連攻破齊國七十余城,只有莒和即墨兩個城沒有攻下。田單堅守即墨數年,最后以火牛陣大敗燕軍,并乘勝追擊,盡數收復齊國失地,還迎立了齊襄王。因此,田單在齊國的威望很高,齊襄王對他頗為顧忌。
一天,田單乘車外出,經過一條河時見到一位老人徒步涉水,但因河水太冷,老人凍得坐在地上走不了路。田單就解下自己的大衣送給老人穿。齊襄王聽說這件事后,認為田單是故意向百姓施恩,借此博取更大威望,然后找機會來取代自己。他心里這么想,嘴上不自覺地就說了出來,被一位穿珠人聽到了。齊襄王索性就問穿珠人如何看待此事。穿珠人答:“不如因以為己善。”勸齊襄王把田單做的這件善事轉化成自己做的。
齊襄王采納了這個建議,下令說:“寡人憂民之饑也,單收而食之;寡人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這段話說得很漂亮,簡而言之,就是你田單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是按照我齊襄王的意思做的。不但如此,幾天之后,齊襄王還特地召見田單,在大庭廣眾之下慰勞了一番,同時又下令表示要收留那些受困于饑餓和寒冷的百姓。這樣一來,齊國的百姓都認為,田單所有的善政都是因齊襄王授意,于是紛紛頌揚齊襄王的功德。
齊襄王借力使力,幾乎沒費多少力氣,既收攬了民心以為己用,也消除了君臣之間潛在的對抗危險。
“杯酒釋兵權”
宋朝建立之初,除了致力統一天下,宋太祖趙匡胤還一直擔心某種可能來自身邊的潛在威脅。他的擔心不無道理:從歷史上看,因地方藩鎮勢力太強,五代十國,可謂前車之鑒;從當前情形看,一批能征善戰的將領手握重兵且功勛卓著,一旦生出反叛之心,后果將不堪設想,這是眼前之憂。更何況,當初趙匡胤自己也是仗著手里的兵權,才奪取了后周的天下。
趙匡胤思來想去,最后決定“開誠布公”地和這些將領談一談。但具體如何談,卻是需要一定謀略的。于是,某天下了晚朝,趙匡胤召集石守信等將領留下來喝酒。喝到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向幾位將領倒起了苦水,說如果不是靠著大家的力量,自己是做不了皇帝的,但現在感覺做皇帝太難了,幾乎每天都睡不好覺,吃不下飯,遠遠不如當初做節度使時快樂。經他這么一說,石守信等人自然就要問個為什么。趙匡胤接著說,原因其實很簡單,皇帝這個位子,天下有幾個人不想坐呢!話說到此,幾位將領都嚇了一跳,忙表忠心。
雙方的對話進行到這里,趙匡胤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將領們也表了忠心,第一個環節已經完成。但趙匡胤接下來話鋒一轉,說道:我知道你們不會這么做,但誰能保證你們的手下沒有貪圖富貴之人?一旦他們硬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你們就算不想做皇帝,也不得不做了。趙匡胤的這番話,首先表達了對幾位將領的信任,接著又表示信任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甚至直接以自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故事為例,把困擾自己的難題又拋給了幾位將領。這樣一說,石守信等人總算明白了皇帝真正的意思,但這個難題又不是僅僅靠著空口表達幾句忠心,就可以解決的,不禁心下惶恐,繼續叩頭表示自己也不知如何處理,還請皇帝拿出個妥善的解決方案。
這正是趙匡胤想要的結果。在對話的第三個環節,他先是跳過問題不談,而是從側面提醒諸將,人生苦短,所謂富貴不過是多多積財享樂,保持后代足用而已。然后他又轉回到原來的話題,勸說諸將不如放棄兵權,受封到地方上去,擇買好田好宅,為子孫后世置辦家業,以歌舞美酒相伴,讓自己盡享天年。同時他還保證,要同諸將結為姻親關系,君臣之間上下相安,永無猜疑。
言盡于此,趙匡胤已充分表達了他打算解除諸將兵權的真實想法。趙匡胤的這一番話,擺事實,講道理,且邏輯清晰,條理分明,既暗含皇帝權威,又兼顧君臣情分,最后還把方案當面提出,這樣一來,幾位將領就避無可避,只得連聲稱謝了。第二天,諸將紛紛以生病為由,請求罷去軍職。趙匡胤依其所請,并信守諾言,將諸將分置各州,輕輕松松地將兵權收回到了自己手中。唐末以來,曾給諸多帝王造成無數困擾的君弱臣強現象,就因為這場宴會上的幾杯熱酒,而從此煙消云散。
“術”雖無形,但是有力,關鍵在于講求謀略,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以化解矛盾,消除對抗,平衡各方力量。如若齊襄王不把田單的善政歸為自己所有,而是與之進行對抗,可能會有什么結果?如果宋太祖沒有把解除兵權這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且對后事做好妥善處理,而是直接要求諸將交出兵權,后果又會怎樣?如此看來,戰國時“法家”提出“術”的概念,并將之與“法”“勢”并列,共同看作帝王治國理政的三大要素,的確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