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謀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宏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意義重大、經驗寶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獨特本質和時代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跨越。
[關鍵詞]十九屆五中全會;兩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
[作者簡介]顏曉峰: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副會長兼社會主義現代化研究會會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及對黨和國家工作的新要求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總會形成那些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對民族和國家的跨越式發展起著關鍵性、轉折性、標志性作用的歷史交匯點。2020年,是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在這樣一個重要時刻召開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召開和《建議》的發表,意味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意味著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號角吹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攀登新的歷史高峰。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使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目標,不僅是建黨百年與目標實現的融合,而且是黨領導人民在民族復興偉大征程的百年奮斗中,一次次進軍、一步步前行、一級級登高所取得的一個重大歷史性飛躍,成就輝煌、意義非凡、經驗深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就,是增強“四個自信”,凝聚人心力量,繼續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昂首進發的強勁動力。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國成立后,這一初心和使命集中體現為把貧窮落后的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過艱辛探索,我們黨從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有步驟、分階段建設社會主義,從推進社會發展的量變到質變,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將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目標設定為需要經過上百年的長期艱苦努力逐步演進的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要準備和必經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接力棒,砥礪前行、開拓創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攻堅決戰階段,戰勝各種風險挑戰,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取得了決定性成就、總體性戰果。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100年時間,放在世界和中國歷史的時空之中是短暫的,但對于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百年中華而言,卻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意義重大而非凡。
從歷史角度看,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領導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征程的歷史性成果和重大里程碑。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經歷了多個重大的歷史交匯點,矗立起多座重大里程碑。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開啟了在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黨的成立和五四運動是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交匯點。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從建立新中國到建設新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是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交匯點。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啟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新征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向改革開放新時期轉變的歷史交匯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轉變的歷史交匯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站在了新的更高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都是值得濃墨重彩書寫、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事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了堅實基礎,積累了寶貴經驗,積蓄了前行力量,既是“成”又是“啟”,既是登上一座高峰,又是一鼓作氣繼續攀登新的高峰。
從政治層面而言,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這一證明的根本是要看實踐、看成就。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過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將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建設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溫飽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困境中發展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跨過一萬美元門檻,即將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成就。實踐證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推進偉大社會革命和黨的自我革命,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步步推向前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領導力量。歷史證明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重大階段性、跨越性、歷史性成就。
從社會層面來看,這使14億中國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極大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上解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與20世紀末實現總體小康相比,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又上了一個新臺階,收入增長,幸福指數提高,社會安全。特別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中國奇跡。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滿足,社會生產有了大的發展,才有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更高目標。為人民謀幸福,滿足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順應民意、穩定人心的基礎建設,是執政黨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的首要條件。
在世界范圍內,這個中國奇跡正影響和感召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的發展成就越來越為世界矚目,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不斷增強。講好新時代中國的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一個最大的故事、最有說服力的故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事實雄辯地向世界證明,中國作為一個東方大國,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實現國家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完全有底氣在蘇東劇變30年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高高舉起科學社會主義的旗幟,引領中國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軍;中國作為一個由共產黨長期執政的大國,完全有自信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肩負起領導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向歷史、民族、人民、未來交出一份優秀答卷,向世界提供一份中國樣本。2020年以來的抗疫斗爭,我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躍升,顯示了中國強大的修復能力和旺盛生機活力。
二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經驗彌足珍貴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樣如此。改革開放以來,黨帶領人民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航船乘風破浪、堅毅前行,黨和國家發展戰略節節推進、步步落實。特別是在決勝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的2020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黨和國家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時間表一如既往,路線圖及時繪就。正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的:“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有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頑強奮斗,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一定能夠在新時代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有力地推向前進。”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20-10-30(01).
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處于關鍵時期的環境背景下推進的。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深深影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只有胸懷兩個大局、統籌兩個大局、用好兩個大局,才能確保決戰決勝全面小康,進而開啟新征程。決勝全面小康內在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之中,是這一戰略全局的當前主要任務,要圍繞決戰決勝的攻堅目標布局運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改變著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安全格局,決勝全面小康要因勢而變,充分運用新的機遇,并且應對新的挑戰。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卻不期而遇,黨帶領人民取得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大戰略成果,統籌國內防控和國際防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恢復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將如期實現。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形成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等基本方略和重大部署。其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居于總攬全局的重要地位。全面小康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個領域全面發展的小康,“五位一體”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系統工程。全面小康需要各種機制的全面保障、各種力量的全面支持,“四個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動力機制和力量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牽引,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運行制度,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法治基礎,全面從嚴治黨提供堅強領導。“五位一體”相互支持,“四個全面”相互促進,構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支撐平臺。
統籌發展和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02).有了安全的環境,才能有發展的成就;安全的根本在于發展,不發展本身就包含著重大的安全隱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發展的全面小康,也是安全的全面小康。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方面堅持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推動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另一方面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防控風險挑戰,維護總體安全,發展和安全相互支持、相互促進,保證了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成就。在抗疫斗爭中,黨中央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
統籌決勝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這一交匯期,既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因此,要同時推進這雙重任務,保證“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接續過渡、順次前行,早做準備、及時籌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基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可以說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綱領性文件。
三 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十四五”版藍圖
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站在建立新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歷史交匯點上,高瞻遠矚地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推進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始終走在新的長征路上。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做出新的戰略擘畫,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長征推進到新的歷史起點和時代高度,明確指出:“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從明年起將開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0-11-04(02).這是決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途命運的偉大進軍,激動人心、任重道遠。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的不懈追求和偉大目標,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建設我們國家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文化和現代化的國防”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58.的目標。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鄧小平同志把“一心一意地搞四個現代化”作為“黨在現階段的政治路線”,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對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戰略部署。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科學籌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作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緊密銜接、漸次過渡,基本實現現代化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階段相連、分級上升。正是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主題集中、目標明確、系統布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特別是第一個五年和第一個階段的建設工程,提供了總要求、總規劃、總方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自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從未止步,從現在起再奮斗30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這個現代化是全面發展、系統協調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第一位的要求是全面,全面就是要使現代化的發展全面,使現代化的系統協調。這體現在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上,體現在堅持系統觀念,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同步推進經濟社會現代化和國家治理現代化,統籌發展和安全上,等等。
這個現代化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實質上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本目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的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滿足人民更加廣泛、更有質量和品位的需要。《建議》提出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把推進共同富裕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一體化。
這個現代化是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開局起步就是高起點的高質量發展。解決新的社會主要矛盾,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能主要靠規模和數量,而是要依靠高質量發展。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要靠高質量發展贏得競爭新優勢。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遠大計。
這個現代化是
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事業,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的歷史進軍。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黨的領導保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正確方向、科學指導、組織體系、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最大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全面現代化的起飛跑道、躍升平臺、穩固基石。
這個現代化是
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行共存的現代化。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落后為代價的現代化。我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走和平發展道路,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建成的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符合世界各國的發展利益,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世界共同繁榮發展、世界各國合作共贏,更有利于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塑造新型國際關系和良好周邊環境。
四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黨領導的新的偉大革命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是中國共產黨走向第二個百年新的偉大革命,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創舉,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新的偉大實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強大軍隊,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將不斷得到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在歷史比較、國際比較、政治比較、實踐比較中得到令人信服的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滿活力、興旺發達,治理有序、長治久安,在兩大制度體系的較量中立于不敗之地,在遇到重大風險考驗時巋然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現代化的實踐要求和歷史規律,這一奮斗目標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現代化整體性協同性認識更加深刻和自覺,對現代化發展趨勢和建設規律把握更加準確和深入,形成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系統布局,使之成為綱領、成為實踐。
這是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21世紀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革命。世界現代化已有幾百年的歷程,與資本主義發展是同時起步的。迄今為止,世界上的現代化國家都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實現的現代化,建成的都是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今天,新時代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僅是開辟出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更為重要的是要在人類社會建成有著獨特本質、內涵、優勢、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世界歷史意義將超過十月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最重要貢獻。我國將有14億以上人口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
這是在中國近代以來現代化進程中最為接近實現現代化目標的歷史進軍的偉大革命。自1840年我國國門被帝國主義列強打開以來,就開始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都受挫或夭折,孫中山的《建國大綱》被稱為近代中國謀求現代化的第一份藍圖。中國共產黨經過百年奮斗,今天已經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包括前所未有地接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路線圖,全面現代化不僅可望而且可及,是一個再經過30年接續奮斗就可以實現的宏偉目標。
這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的最有信心、最有能力、最有條件實現現代化的偉大革命。十月革命后尤其是二戰結束后,蘇聯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由于蘇東劇變,這一進程出現嚴重挫折。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地舉起科學社會主義的旗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勵精圖治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道路。蘇東劇變30年后,社會主義不僅沒有“終結”,反而復興圖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大步前進。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已經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我們黨勇于推進偉大自我革命,極大提高了黨的戰斗力、感召力、創造力,確保黨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集聚了強大的建設力量。經過黨的100年、新中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新時代的積累準備、前行推進、步步登高,全黨和全體人民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信心滿懷再出發,新征程上再攀登。
這是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偉大革命。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帶領人民對中國現代化建設進行了艱辛探索,到改革開放前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后,從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到達到小康水平,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展現出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這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反映了現代化的實踐要求和歷史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