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蘇軾與吳子野相關書跡三題

2021-04-15 05:42:46胡濤
中國書畫 2021年11期

◇ 胡濤

吳子野(1004—1101),原名吳復古,號遠游,“潮州前八賢”之一,廣東揭陽蓬州(今鮀浦道)鄉人。吳氏人如其號,性情清逸,超然絕俗,大詞家天章閣待制李師中曾為之題書:“白云在天,引領何及。”〔1〕蘇軾與吳子野往來甚密,其中貫穿二人交游始末的有不同時期東坡對吳氏“出世間法”的接受過程,這在蘇軾三幅刻帖中亦有所體現。此外作品中一些問題筆者在研讀中仍存疑竇,如《遠游庵銘帖》書寫時間、《子野出家帖》書寫背景及作品所蘊含的書家思想、各帖書法風格探析等,對此筆者分成以下四部分進行分析論述,且所論相關書跡皆選用宋拓西樓蘇帖版本。

一、蘇軾與吳子野之交游

東坡與吳子野之父吳宗統的結識早于吳子野,吳宗統于仁宗嘉祐間任翰林侍講時,東坡剛登進士,與吳宗統始有往來。而后蘇軾通過李師中(誠之)的介紹才對吳子野有所了解,其在貶謫惠州期間寫給子野之子的信說:

與子野先生游,幾二十年矣。始以李六丈待制師中之言,知其為人。李公人豪也,于世少所屈伏,獨與子野書云:“白云在天,引領何及。”〔2〕

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吳子野性情高雅,志趣超逸,為人所稱揚。到了熙寧十年(1077)正、二月間,蘇、吳二人首次晤面,彼時蘇軾自密州改任徐州,遷禮部員外知河中府,經青州赴山東齊州(濟南)。此番會面吳子野便與蘇軾“論出世間法”,此法既非追求長生不死,也不同于道士般練氣服藥,而是更注重精神上的無為和超脫。但當時身處地方要職,積極入世的東坡對這一思想還未能以身踐行之,僅持“仆雖不能行,然喜誦其言”的保留態度,并將吳子野的養生思想記錄成《問養生帖》一文,其中關于“靜”“安”的思想于下文有所闡述。元豐元年(1078)四月十七日,東坡為吳子野建于潮州的庵堂撰寫銘記,此即《遠游庵銘》,文中借《大人賦》及《遠游賦》比擬吳氏灑脫出塵的品格,點出庵名所自,并寄托了自己對現實迫隘的慨嘆和隨子野遠游的愿望。

蘇軾書法拓本《凈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宋拓西樓蘇帖》,帖心高29.5cm,天津博物館藏端匋齋本

元豐二年(1079),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任團練副使。在此期間,吳子野不僅托人為東坡送去文章、墨帖和沙魚等食用物品,還數次通過書信慰問蘇軾,《蘇軾文集》卷五十七《答吳子野七首》便有六首作于謫居黃州之時,且從信中可知子野這段時間因居父喪在潮陽直浦都麻田山守廬墓,并于州城建歲寒堂、遠游庵等堂閣以教養子弟,對此東坡曾盛贊之為“古人之事業”。元祐八年(1093),蘇軾與蘇轍同在京都,吳子野到京都與蘇氏兄弟晤面,且向他們申明自己要出家的心愿,并向蘇軾求一度牒。東坡聽聞這一消息,屢次勸阻子野出家之舉,認為在家出家即可,可子野“出世間”之意已決,東坡只好為其求度牒。但當時子野尚未正式剃度出家。隔年四月,哲宗改年號為“紹圣”,推行變味的王安石新法。東坡慘遭誣陷,紹圣元年(1094)四月初被貶英州,途中接到朝廷“三改詔令”,加重處罰,這無疑是其政治生涯的又一沒頂之災。五、六月過揚州時泊舟儀真,在此與吳子野相遇,這便是他在惠州寫給吳子野之子吳芘仲的信中提到的“真、揚”之晤,那時吳子野或已知曉東坡遭受政治迫害,因此向其開導佛法義理,說明“黃粱之夢”的虛幻不實,想必那時東坡對子野“出世間法”的內涵更能切身體會了,故其“閉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3〕。紹圣三年(1096)十一月,吳子野與陸惟忠(子厚)一道自筠州出發前往拜訪謫居惠州的蘇軾,同行的還有蘇轍。東坡見到子野已經出家,因自身經歷而深感“世間、出世間”不能兩立的他對吳氏此舉表示贊嘆與理解,其在《聞潮陽吳子野出家》一詩中吟道:“世間出世間,此道無兩得。故應入枯槁,習氣要除拂。”〔4〕后來東坡被貶至海南儋州期間,吳子野皆不辭勞苦,數次前往探訪,足見二人情誼之深厚。不久子野溘然長逝,東坡悲慟之余,為吳氏傳寫祭文,以“急人緩己,忘其渴饑。道路為家,惟義是歸”〔5〕贊揚吳子野高尚的君子人格。三個月后,東坡病逝于常州。

吳子野長東坡三十余歲,二人實為忘年之交,每當東坡政途不順,窮困潦倒之時,吳氏皆不避嫌且為東坡送去物質與精神上的慰藉,東坡對其“出世間法”的理解與體悟也隨年歲與閱歷漸長而發生變化。子野經常和東坡講一些佛道思想,這對于身處政治糾纏的東坡而言,是提醒,亦是撫慰,只有無欲無念,才能真正擺脫羈絆,獲得自由,可以說蘇軾對佛禪思想的理解和參悟是有受到吳子野影響的。關于東坡對“出世間法”的思想變化亦在其與吳子野書跡中有所體現,下文有相關闡述。

二、《問養生帖》中所體現的東坡思想

元豐四年(1081)七月,距蘇軾被貶至黃州已有一年半的時間,蘇軾在答吳復古第一簡中提到:“濟南境上為別,便至今矣。”〔6〕簡中所言為二人于濟南境上的會面,時在熙寧十年(1077)的正、二月間,此為蘇、吳首晤。吳子野首次見到蘇軾,“便論出世間法,以長生不死為余事,而以練氣服藥為土苴也”〔7〕。當時蘇軾聽聞此言后的態度是“仆雖未能行,然喜誦其言”〔8〕。由此可知,蘇軾對于吳子野所言“出世間法”的觀念雖在思想上認可,但對彼時“入世”觀念濃厚的蘇軾來說,尚未能完全付諸實踐。其實這結合其當時背景便不難理解,在抵達濟南前兩年蘇軾任密州太守,他身先士卒與百姓一起抵御嚴重的蝗災,并上書朝廷請求豁免秋稅。對正在實行的“方田均稅法”“手實法”乃至即將在密州推廣的“官鹽專賣法”等,逐條予以批駁,并提出強烈反對〔9〕。而后更是寫下《江城子·密州出獵》以釋儒家濟世之豪氣,可見深含儒家濟世思想的蘇軾此時的“入世”理念依舊深刻,自然無法將“出世間法”完全落實。但蘇軾依舊將這一重要思想記錄了下來,作于濟南與吳子野首晤不久的《問養生帖》便體現了蘇軾對其的重視。該帖收錄于西泠印社出版的《宋拓西樓蘇帖》第二冊,帖凡二十二行,共三百字。其中吳子的“安”“和”養生思想也與東坡“虛”“靜”觀異曲同工地反映出對道家出世人生的親和。東坡對“出世間法”雖未踐行,但在心靈深處對此已有認同的感情基礎。帖道:

余問養生于吳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謂安?曰:我嘗自牢山浮海達于淮,遇大風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橰而與之上下,如蹈車輪而行,反逆眩亂不可止。而我飲食起居如他日。我非有異術也,惟莫與之爭而聽其所為。故凡病我者舉非物也……知其生于我也,則雖與之接而不變,安之至也。吳子古之靜者也,其觀于物也審矣,是以私識其言而時省觀焉。〔10〕

蘇軾書法拓本《問養生帖》,《宋拓西樓蘇帖》,帖心高29.5cm,天津博物館藏端匋齋本

無論外界變數如何,皆不與之爭,動靜如常,則不會受外界所擾。此思想與蘇軾《靜常齋記》所言“虛而一,直而正,萬物之生蕓蕓,此獨漠然而自定,吾其命之曰靜”〔11〕及其重要的書畫理論“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12〕的觀念不謀而合,可見蘇軾對此觀點的接受。子野之“安”與東坡之“靜”皆有守心自定,不隨世變的思想內涵。另外從書風的角度看,該帖為行楷書,字形稍扁,用筆豐腴遒潤,肉豐而骨勁,行距舒朗,顯得安靜沉厚而極具遠韻,從該書法藝術創作中折射出東坡對虛靜、安和的理想追求。

三、《遠游庵銘帖》的書寫時間及地點考證

《遠游庵銘帖》正文部分凡十四行,共計二百二十字。在宋拓西樓蘇帖中此帖正文后有其寫給文同的題記,凡三行,共四十二字。文中以“不喜不憂,不剛不柔,不惰不修”形容其恬淡中和的性情與處世理念。隨即借用屈原《遠游賦》與司馬相如《大人賦》中儒者隱居山澤之間,俯仰天地的意境及不縱而逸的文風來比擬吳復古之風度,以彰顯“遠游庵”之名稱所由。最后抒發了東坡對世俗之拘縛和逼迫的慨嘆,希冀隨子野一道遠游,滄海寄余生。可見《遠游庵銘》不僅闡述了庵名之內涵,更是寄托了東坡所愿。

筆者在查找文獻的過程中,發現對于《遠游庵銘帖》書寫時間的記載有所不同。水賚佑編《蘇軾書法史料集·下》中,認為《遠游庵銘帖》書寫于元豐元年四月十七日,即1078年,彼時東坡四十三歲,于徐州任太守。《中國書法全集·蘇軾二》(以下簡稱《全集》)劉奇晉先生認為此文作于熙寧十年(1077),帖書于元豐元年(1078)四月十七日,并提出四點理由對《蘇詩集成總案》(以下簡稱《總案》)中《遠游庵銘》書于紹圣三年(1096)的說法進行辯駁。孔凡禮撰《蘇軾年譜》(以下簡稱《年譜》)謂此帖作于紹圣四年正、二月間,即1097年,蘇軾62歲,謫居于惠州。按,筆者從水賚佑與劉晉奇所言,且認為《蘇軾年譜》所言有誤,理由如下:其一,吳子野游歷四方的時間,如以蘇轍贈子野詩自注,最早在嘉祐、治平間〔13〕,即1063到1064年間,若如《年譜》所言《遠游庵帖》書于紹圣四年(1097),則子野遠游至該帖寫成已將近三十四年,與帖中所言“今子野行于四方十余年矣”不合。若如《全集》所言作文于熙寧十年(1077),書帖于元豐元年(1078)四月十七日,則距遠游十三、四年,與帖文吻合。

蘇軾書法拓本《遠游庵銘》,《宋拓西樓蘇帖》,帖心高29.5cm,天津博物館藏端匋齋本

其二,《年譜》確定時間為紹圣四年(1097)是因為“《遠游庵銘》謂復古歸老江湖之上,‘相逢乎南海之上’,乃此時作”〔14〕。這句話出現在書中紹圣四年(1097)正、二月間,且收錄有誤—“相逢乎南海之上”一句帖中作“歸老于南海之上”。其實自紹圣三年(1096)子野與蘇軾相交游于惠州,至紹圣四年(1097)正月月末吳子野已“往桂管曹輔處”〔15〕順便替蘇軾帶信件給廣南西路的曹子方了,并非與蘇軾相逢于南海之上,故《年譜》根據“南海”二字對該帖書寫時間的判斷并不準確。

其三,(嘉靖)《惠州府志》載:“宋元豐中,吳子野,潮陽人,再舉不第……六年還家告妻子曰:‘黃卷塵中非我業,白云深處是吾家’。”〔16〕若依書帖世間為元豐元年(1078)的看法,為何書于元豐元年(1078)的帖中所謂“歸老于南海之上”卻在元豐六年(1083)仍欲考取功名?《全集》劉奇晉先生認為子野并非歸老于東坡書寫此帖之時,而是于潮州家中“很可能給蘇軾談了打算歸老的話”〔17〕,故“歸老于南海”一事是子野當時的未來打算,此說合理,與帖中內容并不沖突,因此本文認同此說。

其四,從書法的角度看,此帖當為東坡早期之作。帖為行楷書,卻不似中晚期坡公書法成熟時期的風格,比如同為行楷,作于元祐二年(1087)的《祭黃幾道文》,用墨豐腴,筆畫沉雄,用筆多取側勢,結體扁平豐腴。相反,《遠游庵銘帖》筆畫瘦勁,體勢端穩,筆意輕松蕭散,意韻簡遠,恰如徐無聞先生所言:“東坡早年的字,結體端直,筆姿秀潤,行筆熟而不滯,功底厚實,但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三四十歲的字,如《讀孟郊詩二首》一類,確如黃山谷說他早年學《蘭亭》,很有些《蘭亭》的味道。”〔18〕故此帖作于元豐元年(1078)更為可信,彼時東坡四十三歲。

除以上四點外,筆者發現宋拓西樓蘇帖《遠游庵銘》后有一段蘇軾寫給文同的題記,刻帖上部分題記文字殘蝕,現完整抄錄西樓帖對該段的注釋:

與可寄此黃素一卷,求余自書近日□作,乃為書此七首以遺之。□□□午□月十七日。彭城守□□遙堂記。〔19〕

彭城即是徐州,元豐元年(1078)蘇軾謫居彭城,且關于彭城逍遙堂不乏史料記載,如“東坡守彭城,子由來訪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詩曰:‘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20〕。可見題記中缺字中“ □遙堂”為“逍遙堂”無疑。

此外,東坡作于徐州的《與文與可三首》第三簡中出現向文同索要《字說》潤筆,其言:“近屢于相識處見與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說《字說》潤筆,只到處作記作贊,備員火下,亦合剩得幾紙。”〔21〕此為東坡向文與可戲言,稱其不僅《字說》一文,但就為其畫作所寫雜文如《文與可墨竹屏風贊》《文與可畫墨竹贊》和《石室先生畫竹贊》等亦可多索其幾張畫作。此簡書于元豐元年(1078)四月〔22〕,在此之前不久的熙寧八年(1078)四月二十三日蘇軾曾撰《字說》寄給文同。故《遠游庵銘》后這段寫給文與可的題記作于元豐元年(1078)的可能性極大(1078年是一個平年,是農歷戊午年,元豐元年即元豐戊午年),故缺字部分“□□□午”當為“元豐戊午”。

不僅如此,筆者查閱《蘇軾年譜》,發現蘇軾于元豐元年間寫給文同的信簡中,除此四月十七日所作外均非有文題立意之“書作”,現一一列舉如下:元豐元年二月蘇軾“與文同簡,為同未得大用而慨嘆”〔23〕。三月二十六日,與文同(與可)簡,憂黃河決口未塞〔24〕。六、七月間與文同(與可)簡,詢問是否得浙都〔25〕。十月十六日,與文同(與可)簡,贊道潛之詩及其為人,催作《黃樓賦》〔26〕。此皆為普通的書信往來,而非有專題的文章書作。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年譜》將蘇軾寫與文同的《凈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又稱《凈因院畫記》,文末題記有“筆凍”二字)的時間置于元豐元年(1078)近年底之時段〔27〕。根據西樓蘇帖中《凈因院文與可畫墨竹枯木記》帖末題記“ 三年十月初五日”〔28〕可知,雖然年號殘蝕,但書寫之年為三年而非元年,故年譜有誤。《蘇軾全集》將此作書寫時間歸于元豐三年(1080)端陽月八日〔29〕,可是蘇軾已于元豐三年(1080)二月一日被貶至黃州,無由于開封凈因院書此作與文同,況且文同已于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仙逝了,故《蘇軾全集》亦不確。此文應作于熙寧三年(1073)蘇軾與文與可往別于凈因院之時,故當以“熙寧”補文末殘蝕之空。《凈因院畫記》并非作于元豐年間,故元豐元年(1078)除了四月東坡并沒有撰寫專題文章給文同,所以《遠游庵銘》極有可能作于元豐元年(1078)四月,缺字“□月十七日”當為“四月十七日”。

除了以文本進行推論,書法風格亦是重要線索。《遠游庵銘帖》與文末題記書風極為統一,大小和諧,皆為東坡書法早期風格,當為同時所作。綜上所述,《遠游庵銘帖》與其后與文同的題記應同為元豐元年(1078)四月十七日于徐州所作,且《遠游庵銘》與《文與可墨竹屏風贊》《文與可畫墨竹贊》和《石室先生畫竹贊》一樣,為彼時東坡將要寄予文同的“七首近作”之一,水賚佑編《蘇軾書法史料集·下》與《中國書法全集·蘇軾》中關于《遠游庵銘帖》所作時間的結論正確,《蘇軾年譜》有誤,且《凈因院畫記》作于熙寧三年(1073)而并非作于元豐元年(1078),《蘇軾年譜》對此記載有誤。

四、《子野出家帖》所反映蘇軾由“世間”到“出世間”的觀念變化

《子野出家帖》書于紹圣二年(1095)年末,彼時坡翁正謫居惠州。該帖為東坡晚期書風成熟時的手札風格,字形稍扁,呈左低右高體勢,筆畫厚重遒潤,章法錯落有致,與書于元符三年(1100)的《答謝民師論文帖》風格極似。帖凡十五行,計一百六十六字。其中部分文字與相關文獻略有出入:“子野□得度牒當攜來就仆”(□表示帖中殘蝕不清之字),西樓蘇帖對□的注釋為“云”字〔30〕,《中國書法全集·蘇軾》釋為“如”字〔31〕,皆可。而《蘇軾全集》注為“口”字,不確。帖中“候”字在《蘇軾年譜》與《蘇軾全集》中被釋作“俟”字。以上兩處注釋的不同均不影響文意。此帖文沒有說明受書人為何人,據《年譜》所說,其為東坡友人,書中言:“吳復古(子野)出家,友人來簡請阻之,回簡。”〔32〕《蘇軾全集》收錄此文并以《與友人一首》名之。《中國書法全集·蘇軾》認為此友人為子野之子吳芘仲(吳秀才),三者所言皆是。因東坡稍長于吳芘仲,且二人書信往來頻繁,故稱之為“友人”并不矛盾。

帖文開頭便云:“子野出家之議,前年在都下始聞其言。私心亦疑之,屢勸不須如此,在家出家足矣。”〔33〕“前年”即元祐八年(1093),是年五、六月間,蘇軾與子野俱在“都下”,都下即京師開封城,彼時吳復古到京師向蘇軾求度牒欲出家,蘇軾對其出家的態度是“屢勸不從”,并作詩《吳子野將出家,贈以扇山枕屏》與之,詩中之句“出家非今日”典出《蓮社雜錄》,其謂:“謝靈運謂生法師曰:‘白蓮道人不知我在家出家久矣。’”〔34〕與《子野出家帖》中東坡所言“在家出家足矣”意思相同,即勸子野不用剃度出家,清心寡欲,以戒為師,在家做居士亦能成就佛道,可見在元祐八年(1093)東坡對子野出家的想法尚未表示支持。東坡屢屢勸阻,但子野出世之意已決,他無奈只好為其求一度牒,度牒即成為僧尼者所發放的證明文件。但到東坡寫《子野出家帖》的紹圣二年(1095),子野尚未至完成剃度出家的齋禮,正式出家,所以蘇軾在《子野出家帖》中安慰友人道:

侯他到此,即取其度牒收之,力勸令且更與宅中評議也。仍旦夕發一書與舍弟,亦令似此勸之。但恐他未到筠州已落發,則無及也。〔35〕

其意謂等到子野到惠州與東坡晤面,若其真的拿到度牒,東坡便拿過度牒并收起來,盡力勸說其先回家中商議此事。同時很快寫一封信寄與彼時正在筠州的舍弟蘇轍,讓其力勸子野不要出家。但是倘若子野在到筠州找到蘇轍之前就已經剃發出家,那就一切都來不及了。

東坡于帖中雖作此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東坡在紹圣二年(1095)作《子野出家帖》的心態,是否依舊和兩年前的元祐八年(1093)一樣,認為“在家出家可也”并極力反對子野出家呢?筆者翻閱東坡于紹圣年間的資料,發現東坡此時對子野出家的態度或與兩年前不同,因為其對“在家”“出家”可以并行的看法已經有所變化。紹圣元年(1094)十月二十二日,謫居于惠州的蘇軾作《事不能兩立》一文,文曰:

樂天作廬山草堂,蓋亦燒丹也。欲成而爐鼎敗。明日,忠州刺史除書到。乃知世間、出世間事不兩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終無成者,亦以世間事未敗故也。今日真敗矣。〔36〕

東坡提到昔日白居易建廬山草堂并在其中燒煉金丹,在金丹將要煉成之時煉丹爐毀壞了。次日任命其為忠州刺史的圣旨就送到了。東坡借此典故說明了脫塵出世與入世作為這兩件事無法兼立,而后慨嘆自己長久以來堅持“世間”“出世”可以兩立的看法,但最終皆無所成,也是因為世間之事沒有完全挫敗,故仍懷有對二事均有所作為的愿想。自己對于超凡脫俗早有愿望,之所以一直未能成功,關鍵在于入世的追求尚未徹底放下,前途還未徹底斷絕,緣分還未徹底解盡〔37〕。可見此時東坡的心態已經與元祐八年(1093)“在家出家足矣”“出家非今日”的觀點判然有別,坎坷的仕宦生涯和名韁利鎖的束縛終使其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發生改變。

蘇軾書法拓本《子野出家帖》,《宋拓西樓蘇帖》,帖心高29.5cm,天津博物館藏端匋齋本

不獨此例,東坡作于紹圣三年(1096)十二月十九日生日時的過壽詩《大人生日·其二》便有“世間出世何由并”句,詩曰:

窮寓三年瘴海濱,簞瓢陋巷與誰鄰。維摩示疾原非疾,原憲雖貧豈是貧。紡嫗固嘗占異夢,肉芝還已獻畸人。世間出世何由并,一笑榮枯等幻塵。〔38〕

東坡在詩中運用維摩詰居士和孔子弟子原憲的典故以自喻。據《維摩詰經》載,“維摩嘗以稱病為由,在丈室(一丈見方的房間)中向釋迦遣來問訊的舍利佛和文殊師利等宣揚大乘教義”〔39〕。維摩示疾是度化眾生之方便法門,因其身患疾病,故眾人皆往探望,維摩便借病體為眾生廣為說法,其道:“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所惱,眾病所集。”〔40〕故而“維摩示疾原非疾”,眾生不親眼看見肉身是會歷經生老病死的,是虛幻不實的,怎會徹底放下對世間的迷戀?東坡以維摩示疾自喻其志,世間法虛幻不實,如夢幻泡影,是生滅法,有為法,無可執著,而這道理只有等到其世間之事“真敗矣”才能幡然醒悟并徹底放下,故其“杜門燒香,閉目清作,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41〕。(東坡此言作于紹圣元年貶居惠州之時)此外,另一詩句“原憲雖貧豈是貧”典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書中載:“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終身恥其言之過也。”〔42〕子憲在其師孔子過世后退隱草澤,作為衛相的子貢帶著“結駟連騎”的排場去探望他,不料見到原憲衣衫襤褸的樣子。子貢見狀感到羞恥,問他是否生病,原憲答道,沒有錢財稱為貧,學習了道卻不能施行的才叫作病,故而自己乃貧而非病也。子貢聞言深以為愧。原憲之所以言此,是因為他謹遵孔夫子教誨并力行之—“憲聞恥。子曰:‘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43〕若國家無道,還享有高官俸祿,是可恥的。東坡借原憲之典故,寄托對喧囂官場的厭倦和自身慘淡處境的無奈,渴望如顏回、原憲般安貧樂道。故而東坡借詩言志,官場之得意失意皆如草木榮枯,虛幻不實,只有像維摩、原憲一樣徹底放下,才能得到真正解脫,出世離塵。可以想見東坡此時不僅深感世間、出世無可兩立,而且更有理由認為其心態已偏向“出世”一邊。因此后來當聽聞子野出家的消息時,東坡于《聞潮陽吳子野出家》一詩中吟出“世間出世間,此道無兩得”〔44〕的詩句便不足為奇了。

綜合以上分析筆者推斷,東坡在紹圣二年(1095)書寫《子野出家帖》時,內心深處并非如同兩年前般反對吳子野出家且認為子野在家出家可也,其已深感“世間”“出世間”無法兩立。但因為當時是撰寫此文給吳子野的家人,故東坡表明會收起度牒讓子野回家商議,并交代蘇轍一同勸阻其出家,皆乃撫慰家人情緒之語,是在情理之中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何東坡對世間、出家的看法會在紹圣年間發生如此轉變,欲解此惑當從紹圣元年(1094)東坡書于惠州的書信《與吳秀才三首·其一》開始說起。信中說道:“近者南遷,過真、揚間,見子野無一語及得喪休戚事,獨謂仆曰:‘邯鄲之夢,猶足以破妄而歸真,子今目見而身履之,亦可以少悟矣。’夫南方雖號為瘴癘地,然死生有命,初不由南北也,且許過我而歸。”〔45〕吳、蘇二人的“真、揚”之晤時在紹圣元年(1094)五、六月間,彼時東坡過揚州,但因風故泊舟儀真,故于此地與吳子野晤面。子野并沒有一句話提及得失與喜憂,且對蘇軾說,“黃粱美夢”的故事尚且可以用來破除人們對功名富貴的妄想,回歸本真,今日你親眼看見并切身感受,應該也能從其中悟出不少道理吧。可見此番晤面,子野又對東坡“以佛理喻之”〔46〕,向東坡“論出世間法”了,然而此時的東坡頗能感同身受,而不像熙寧十年(1080)始聞子野此語時僅僅“仆雖未能行,然喜誦其言”了。在此不久前,蘇軾的政治生涯又遭受一次沒頂之災。元祐九年(1094)四月十二日,哲宗下詔改年號為“紹圣”,意思是繼承神宗朝的施政方針〔47〕。這批重回朝堂的變法派大臣,完全拋棄王安石新法的革新精神,把變味的新法繼續推行,在這場政治風暴中蘇軾作為“元祐黨人”首當其沖。紹圣元年(1094)四月,侍御史虞策、殿中侍御史來之邵等人指陳蘇軾“所作詁詞,語涉及譏訕”〔48〕“軾凡作文字,譏斥先朝,援古況今,多引衰世之事,以快忿怨之私”〔49〕。此皆乃虞、來等輩沿襲“烏臺詩案”李定等人的斷章取義之誣陷伎倆,以致四月十一日蘇軾連落兩職,“落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依前左朗奉郞知英州。范純仁上梳乞貸蘇軾。不聽。時宰有加害意”〔50〕。更糟糕的是,蘇軾在被貶嶺南英州途中短短十天左右的時間,朝廷竟“三改謫命”〔51〕,加重處罰,這段貶官落職的過程具體為:“又告下,降充承議郞,仍知英州。又告下合敘,復不得與敘,仍之英州。六月告下,落左承議郞,責授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52〕這段官場變故對東坡人生觀的影響不可謂不大。就在不久前,東坡還是朝廷中最為位高權重的幾個近臣之一,任兵部尚書,詔兼侍讀,并賜對衣、金帶、金鍍銀鞍轡馬,郊祀大典之后,進官端明殿學士、翰林侍讀學士、禮部尚書,這是蘇軾一生最高的官位,不料轉眼被貶落至這一瘴癘之地。對于政治的榮枯興衰與虛幻不實,東坡如今一定如吳子野所說般“子今目見而身履之,亦可以少悟矣”〔53〕了,故其“閉目清坐,深念五十九年之非耳”〔54〕,對“出世間法”也更能夠感同身受了。所以當紹圣三年(1096)吳子野同蘇轍一起到惠州與東坡晤面,見到子野已經出家時,東坡所作《吳子野絕粒不睡,過作詩戲之,芝上人、陸道士皆和,予亦次韻》一詩對其表示贊許,該詩開頭便道:“聊為不死五通仙,終了無生一大緣。”〔55〕《東坡詩集注》于下注曰:“佛具六通,而神仙眾特五通而已。五通則不死,而佛無死無生。”〔56〕吳子野已經由只具“五通”的道士,出家斷其無生之緣,徹底達到“出世間”的境界,于此不難看出東坡對子野此舉表示由衷的歡喜贊嘆。綜上可知,東坡于紹圣二年(1095)年末書寫《子野出家帖》時,心態已并非元祐八年(1093)勸其不必出家,“在家出家足矣”,而是認為“在家”“出家”不可兩立,在很大程度上對其出家之舉表示認同。故作為給子野家人書寫的信,《子野出家帖》更多表現出的是對其家人情緒的撫慰。

結語

蘇軾與吳子野相關的書跡有《問養生帖》《遠游庵銘》與《子野出家帖》,本文在對各帖書風進行簡要分析外,亦從相關角度對各帖進行挖掘,敘述蘇、吳二人之交游過程,分析東坡初見子野后所作《問養生帖》的心態背景,考證得出東坡《遠游庵銘帖》書于元豐元年(1078)四月十七日東坡任徐州太守之時的結論,且文末所附題記為與該帖同時所作,乃寄予文同之言。通過對相關史料的查詢,認為東坡于紹圣二年(1095)所書《子野出家帖》時的心態已不同于元祐八年(1093)的“在家出家足矣”“出家非今日”,經歷政治官場變故使其深切認識到“世間、出世間事不能兩立也”,故其對子野出家之舉更能理解與支持。

注釋:

〔1〕〔2〕〔3〕〔41〕〔45〕〔53〕〔54〕〔宋〕蘇軾《蘇東坡全集5》,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12 月版,第2732 頁。

〔4〕〔44〕〔宋〕蘇軾著,鄧立勛編校:《蘇東坡全集上》,黃山書社1997 年版,第503 頁。

〔5〕〔宋〕蘇軾:《蘇東坡全集6》,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 月版,第2987 頁。

〔6〕同上,第2729 頁。

〔7〕孔凡禮:《蘇軾年譜上冊》,中華書局1998 年版,第348 頁。

〔8〕同上,第348 頁。

〔9〕王水照,崔銘:《蘇軾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年11 月版,第106 頁。

〔10〕王海明編:《宋拓西樓蘇帖之二》,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年版,第7 頁。

〔11〕〔宋〕蘇軾:《蘇東坡全集3》,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 月版,第1532 頁。

〔12〕〔宋〕蘇軾:《蘇東坡全集1》,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 月版,第441 頁。

〔13〕〔17〕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34 卷》,榮寶齋出版社1991 年10 月版,第447 頁。

〔14〕孔凡禮:《蘇軾年譜下冊》,中華書局1998 年版,第1243 頁。

〔15〕同〔7〕,第1242 頁。

〔16〕〔明〕《惠州府志16 卷》,卷十五,明嘉靖刻本。

〔18〕《徐無聞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3 年5 月版,第103 頁。

〔19〕同〔10〕,第16 頁。

〔20〕蘇轍:《與子瞻會宿逍遙堂二絕》,見《集部集成·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宋〕何汶·竹莊詩話·卷十九·雜編九》。

〔21〕〔宋〕蘇軾:《蘇東坡全集5》,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 月版,第2553 頁。

〔22〕同〔7〕,第396 頁。

〔23〕同〔7〕,第391 頁。

〔24〕同〔7〕,第392 頁。

〔25〕同〔7〕,第398 頁。

〔26〕同〔7〕,第408 頁。

〔27〕同〔7〕,第417 頁。

〔28〕同〔10〕,第11 頁。

〔29〕〔宋〕蘇軾:《蘇東坡全集3》,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年12 月版,第1535 頁。

〔30〕王海明編:《宋拓西樓蘇帖之三》,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年6 月版,第7 頁。

〔31〕同〔13〕,第525 頁。

〔32〕同〔14〕,第1218 頁。

〔33〕王海明編,蘇軾:《宋拓西樓蘇帖之三》,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年6 月版,第6 頁。

〔34〕〔宋〕蘇軾:《蘇東坡全集2》,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 月版,第923 頁。

〔35〕王海明編,蘇軾:《宋拓西樓蘇帖之三》,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年6 月第一版,第7-8 頁。

〔36〕〔宋〕蘇軾:《蘇東坡全集6》,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12 月版,第3417 頁。

〔37〕王水照,崔銘:《蘇軾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年11 月版,第363 頁。

〔38〕同〔14〕,第1234 頁。

〔39〕〔清〕林則徐著,陳景漢選注:《林則徐詩詞選注》,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 年版,第97 頁。

〔40〕梅慶吉整理:《釋迦如來應化事跡》,1995 年版,第304 頁。

〔42〕〔漢〕司馬遷著:《史記全本下》,2016 版,第23 頁。

〔43〕〔春秋〕孔子:《論語全解》,2013 年版,第346 頁。

〔46〕同〔14〕,第1156 頁。

〔47〕王水照,崔銘:《蘇軾傳》,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年11 月版,第357 頁。

〔48〕〔49〕同〔14〕,第1140 頁。

〔50〕同〔14〕,第1141 頁。

〔51〕同〔14〕,第1149 頁。

〔52〕〔宋〕蘇軾:《東坡樂府箋》,2016 年,第305 頁。

〔55〕同〔1〕,第1025 頁。

〔56〕〔清〕王文誥輯注:《蘇軾詩集(1—8 冊)》,1982 年版,第2213 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日本激情|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成人国产|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毛片在线直播完整版| 日本午夜影院|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天堂伊人| 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αv毛片|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色综合激情网|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久久精品最新免费国产成人|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在线日本国产成人免费的|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制服丝袜亚洲|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 色成人亚洲| 国产爽妇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亚洲| 无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剧情免费|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午夜久久影院|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2|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男人天堂|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不卡午夜视频|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日本在线国产| 久久五月天综合| 色老头综合网| 久久这里只精品热免费99|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999在线| 亚洲无码91视频| 色135综合网| 日本黄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mv| 毛片最新网址|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制服无码网站|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黑丝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日韩无码视频网站| 538国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