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益
宜興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宜興 214200
顱內動脈瘤好發生于腦底動脈環分叉處及其主要分支,但此患者在破裂出血之前,多數不會出現明顯的癥狀與體征,病情進一步發展則會導致出血增加,患者會出現記憶力下降、偏癱、失語、呼吸困難、意識障礙等嚴重性臨床癥狀,致殘和病死率極高,對患者及其家屬帶來極大痛苦[1]。顱內動脈瘤術為治療此種疾病有效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一般癥狀,改善疾病,但患者會由于疾病困擾、經濟壓力等因素形成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身心健康。因此,在手術治療基礎上結合有效護理干預具有重要意義。該文為進一步探討心理護理干預臨床應用價值,方便選擇2017 年2 月—2019 年2 月期間在該院就診并進行顱內動脈瘤手術患者40 例作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在該院就診并進行顱內動脈瘤手術患者40 例,對照組(20 例)、研究組(20 例),對照組男 13 例、女 7 例,年齡最小 20 歲、最大 72 歲,平均(46.00±4.50)歲。研究組男 14 例、女 6 例,年齡最小 21 歲、最大 72歲,平均(46.50±4.50)歲。對照組與研究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該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 詳細向其講述顱內動脈瘤應注意事項等。研究組聯合心理護理:根據顱內動脈瘤患者特點進行對應心理護理:①焦慮、煩躁心理護理干預:顱內動脈瘤疾病起病較急,患者會出現心煩易怒、坐臥不安、焦慮等不良情緒。醫護人員應以患者心理特點為基礎上,根據患者具體病情狀況,給予足夠關心,體貼患者。②緊張、恐懼心理護理干預:此疾病患者具有持續性頭痛癥狀,患者由于對手術不了解會產生精神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對患者頭痛原因進行評估,并向主治醫生報告,使其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干預,與患者加強溝通交流,通過近距離相處,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③憂郁、悲觀心理護理干預:醫院陌生的環境及長期的治療,患者生理節奏被擾亂,進而會導致睡眠障礙、煩躁、自卑等不良情緒的形成。護理人員應以耐心熱情的態度給予患者陪伴工作,使其感受到呵護與陪伴,保持輕松身心狀態。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蘇醒時、術后3 d、出院時焦慮與抑郁評分,術后相關指標,生活質量評分與護理滿意度。
焦慮評分判定標準:根據焦慮自評量表,分界值50分,50~59 分為輕度焦慮,60~69 分為中度焦慮,70 分以上為重度焦慮[2]。
抑郁評分判定標準:標準分分界值53 分,53~62 分為輕度抑郁,63~72 分為中度抑郁,73 分以上為重度抑郁[3]。
生活質量評分判定標準:采用生活質量評分量表,滿分100 分,分數高低與患者生活質量高低正相關關系。
護理滿意度判定標準:自制護理滿意度統計表,滿分 100 分,0~63 分: 不滿意;64~83 分: 一般滿意;84~100 分:滿意。
選擇SPSS 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t 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以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蘇醒時,對照組與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出院時研究組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焦慮與抑郁評分比較[(±s),分]
組別對照組(n=20)研究組(n=20)t 值P 值焦慮評分蘇醒時 術后3 d 出院時56.11±2.10 56.20±2.11 0.135 0.893 54.04±1.43 50.13±1.55 8.292<0.001 51.17±1.38 48.12±1.25 7.326<0.001抑郁評分蘇醒時 術后3 d 出院時59.13±2.15 59.00±2.17 0.190 0.850 56.01±2.10 53.14±2.14 4.281<0.001 53.22±2.01 50.19±1.01 6.024<0.001
研究組相關指標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比較(±s)
組別 心率(次/min)平均動脈壓(KPa)空腹血糖(mmol/L)血漿皮質醇(ng/L)對照組(n=20)研究組(n=20)t 值P 值82.34±4.73 77.66±4.50 3.206 0.003 13.68±1.36 11.60±1.25 5.036<0.001 4.88±0.35 4.40±0.23 5.126<0.001 28.68±1.76 25.00±1.64 6.841<0.001
研究組生理指標、心理指標、社會功能、自理能力評分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生理指標 心理指標 社會功能 自理能力對照組(n=20)研究組(n=20)t 值P 值80.34±3.73 85.66±4.55 4.040<0.001 80.18±3.40 85.67±4.45 4.380<0.001 80.11±2.35 86.44±4.23 5.850<0.001 80.08±2.76 85.77±4.64 4.710<0.001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臨床常對患者進行術前常規護理,體位指導、飲食指導以使其充分做好術前準備工作[4-5]。對于煩躁、焦慮狀態患者,應以同情的心給予患者關心與陪伴,使患者更加理智面對自己疾病。對于緊張、恐懼狀態患者,應尋找引起患者緊張原因,與患者加強溝通,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避免出現醫患糾紛。
李敏[6]在“規范化護理對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后的作用分析”中分析得出“術后72 h,A 組的心率(77.65±4.51)次/min、平均動脈壓(11.64±1.27)KPa、空腹血糖 (4.41±0.25)mmol/L、血漿皮質醇 (25.01±1.65)ng/L 等 指 標 優 于 B 組 (81.35 ±4.72) 次/min、(13.65±1.33)KPa、(4.86±0.34)mmol/L、(28.66±1.73)ng/L(P<0.05)”。該研究得出,研究組心率(77.66±4.50)次/min、平均動脈壓 (11.60±1.25)KPa、血漿皮質醇 (25.00±1.64)ng/L、空腹血糖(4.40±0.23)mmlo/L,等相關指標優于 對 照 組 (82.34±4.73) 次/min、(13.68±1.36)KPa、(28.68±1.76)ng/L、(4.88±0.35)mmlo/L(P<0.05)。王娟莉等[7]在“快速康復理念護理干預對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栓塞術后康復質量及自我效能感和生活質量的影響”中探究得出“研究組、對照組生活質量總分及各個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該文通過研究得出“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邊雪梅等[8]研究得出“術后蘇醒時,兩組患者的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 72 h 和出院時,觀察組患者 SAS 和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 (P<0.05)” 該文研究得出“術后蘇醒時,對照組與研究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d、出院時研究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與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顱內動脈瘤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聯合心理護理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