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靜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一小學,北京 100071)
優秀的教學必須建立一個合理的教學目標,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規定,老師們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們正確認識以及應用語文,使得學生們語言積累更為豐富,加強學生們語言思維能力,將他們培養為具有語文素養的人才。然而,目前語文課程教學目標逐漸向兩極化方向發展。第一,許多老師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僅停留于認識方面,缺乏更為深入的了解,將學生們對字詞句的積累以及語法的掌控視為教學中心,完全忽略了小學生們全方位發展的教學目標,使得學生們缺乏對語文有關知識的了解,這種教學并不全面,不能實現學生們的全方位發展。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推動學生們的全面發展。教學目標的設計應更為關注個人與學生們的共同進步,追求真理,以了解教學的美感。同時,新課程改革開展過程中,老師為了展現自由、個性的情感目的,在日常教學中把語文課程轉變為藝術課程,一部分老師在設計課堂中融入大量學生們的才藝展示,如此不能令小學語文的重要性得到突出。同時,部分老師將學生們之間的互幫互助理解為小組討論學習,導致教學內容的設計以及活動的安排太過隨意,忽略了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伴隨多媒體技術在實際教學中的運用愈漸廣泛,媒體技術在教學設計之中的應用也愈漸頻繁。至今,多媒體教學已然是老師們較為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幾乎每節課程都采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就教學。這種對媒體技術的過分應用,使得老師們忽略了對自己授課技術的提升。事實上,多媒體技術僅僅是一種教學工具,重點還是老師們在課堂中的作用與價值。而目前,許多老師的教學設計是舍本逐末,僅僅依靠多媒體技術完成課堂講授,而學生們也習以為常,不能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不利于學生們思維能力的培養。故而,在語文課堂設計過程中,需要重視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尺度。
老師在制定教學目標過程中,需要運用科學主義思想以及人文注意思想開展批判性地吸收以及舍棄,兼顧領域行為目標以及情感領域目標同時完成,使得教學目標的設計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教學目標設計之中,注意重視教學目標針對標準化教學流程的重要性,更為關注教學行為的目的性,這也是其科學支持,畢竟教學活動本身便是一種有目的性的活動。針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例如字詞句的學習能夠通過該方式獲取成功。但是針對學生們思維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老師還需要重視學生們學習熱情、創造性的培養。而上述目標可以通過人文主要教學設計完成。由于人文主義更為側重復雜,強調人所具有的主觀能動性。借由兩者的科學融合,老師在設計課堂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的教學場景明確是否需要制定更為詳細的、可操作的行為目標,以實現對教學的掌控,充分考量人情感方面教學目標的完成。不僅如此,學生們學習期間需要管理與指導學生們開展積極的探索。以課程《示兒》為例,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可以將一些字詞句認識等科學目標放在初讀部分,優先完成科學目標,包括讀準字音與節奏、了解“定”“祭”等字的寫法等。之后,設計教學活動完成人文目標,包括引導學生們收集陸游的詩詞,要求學生們朗讀陸游的詩詞,從中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感。學生們通過朗讀,能夠感受到陸游一生追求國家收復失地,至死不休,實現對學生們愛國情懷的培養。又如課程《有的人》,老師在教學期間,需要注意教授學生們熟讀全詩,特別注意一些字,包括“摔垮”、“不朽”,同時要求學生們思考兩個“有的人”分別都代表誰?這些人有哪些品質?你想當什么樣的人?在引起學生們思考的同時,也回顧教材中所學內容對魯迅的介紹,同時要求學生們回顧之前曾經學習的魯迅的文章,如《閏土》,同時收集魯迅的其他相關內容,包括《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也引導學生們積極搜索魯迅的其他文章《狂人日記》、《論雷峰塔的倒掉》以及《孔乙己》等,通過上述文章的閱讀,引導學生們自由分析自己眼中的魯迅是什么樣的人,借此加深學生們對《有的人》的理解與認識。
不管是傳統媒體,如板書,還是現代化媒體,如多媒體技術,所有媒體都有其優勢,沒有一種媒體適用于全部的教學環境。現代化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固然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兼具許多傳統媒體所不具有的優勢,例如生動形象、表現力優秀、用途廣泛等,同時能夠通過圖、文、聲、像不同媒介傳達教學內容,激發學生們學習熱情,但是其并非萬能的,甚至不及傳統教學方式。因此,老師在設計課程過程中,需要合理地將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融合。同樣以課程《示兒》為例,老師在教授字詞書寫過程中,就需要設計為板書的方式,如此老師可以向學生們一筆一畫演示漢字的正確書寫順序,且在講解書寫過程中加以講解,這是多媒體技術所不具備的功能。同時,在閱讀以及朗誦《示兒》過程中,可以在設計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借此烘托氛圍,體現一個愛國詩人臨終時的悲涼。這樣,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又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文,老師可以在黑板上為學生們演示其中的生字或是生詞,同時老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播放杜甫相關視頻,包括他的愛國情懷,對國事的關心,使得學生們了解杜甫雖然自己窮困潦倒,但依舊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進而引導學生們思考杜甫此時愉悅的心情,加深學生們對詩篇的思考與認識。不僅如此,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在課后通過網絡、書籍等渠道搜集杜甫的其他詩句,例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蜀相》以及《春望》等,然后從中尋找知名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以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等,都是講述杜甫對國家的深切的關愛,引導學生們感受其中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同時也是對學生們道德精神的一種洗禮。
如今,自己在語文教學設計依舊存在許多弊端,只有在發展過程中持續進行完善,方能提高教學工作質量,推動學生們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應該明確教學設計的目標,通過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