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鐵嶺市圖書館,遼寧 鐵嶺 112000)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重大戰略決策部署,這是新時代實現農業富強、農村優美、農民富裕的重要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實現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1]”。轉眼間,我國即將迎來“十四·五”規劃建設新時期,這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機遇期,更是推動作為世紀戰略的“鄉村振興戰略”第二步走的開局關鍵期,即基本實現“鄉村振興”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是建設繁榮、美麗、和諧新農村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不斷提升農民精神風貌的重要手段。圖書館作為信息資源的重要承載體以及促進全民信息素養提升的重要場所,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結合時代需求,激發鄉村文化振興發展內生動力,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因此,圖書館有必要將如何推動“鄉村振興”寫入“十四·五”規劃戰略中。
作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力量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深植于中國人民的內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2014年起,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發表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如“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2]。《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指出全面實現文化發展改革的目標任務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基本形成,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傳承振興民族民間文化。……把民族民間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美麗鄉村。打造一批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它分散于祖國大地上,是中華兒女創造的一切推動人類進步發展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正所謂“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其所蘊含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不斷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得以補充、拓展和完善,是滋養和提振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力量[3],成為建設繁榮、美麗、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精神推動力量。
圖書館是社會信息資源傳播的重要渠道,是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在挖掘與闡釋中華文化精髓,構建民眾強大精神文化支撐等方面承擔著“以文化人”的教育職責。對此,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法規給予了明確指示,如《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充分發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群藝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此項目被列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重大任務之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子欄目下,對圖書館等文化館(站)如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圖書館行業第一部專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一章第三條要求:“公共圖書館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法律的形式突出強調了公共圖書館具有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教育功能。
2020年是我國實現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這一年我國將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夯實脫貧攻堅成果,必須要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必須補齊影響鄉村振興發展的短板。鄉村脫貧,不僅要有物質方面的扶持,更要有精神文化方面的扶持。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魂”,特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地域特色文化,更是人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地域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精神源泉和動力支撐。圖書館有著豐富的館藏文獻資源、有著基于數字化的信息傳播手段、有著總分館體制下覆蓋廣泛的服務半徑、有著個性化服務模式下的信息開發服務,必將成為筑牢鄉村文化扶貧成果的重要推動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積淀的外在表現,它是民眾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各種優秀文化總和,它是植根于中國鄉村文化并作用于鄉村文化的。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加大鄉村地域文化中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深入挖掘、夯實與推廣,正是圖書館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工作中實現知識信息傳播、文化科技普及、脫貧致富引領等重要內容的根基,是推動“鄉村振興”創建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近些年來,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紛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通過組織開展相關文化活動,為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營造濃厚氛圍。
近些年來,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鄉村文化建設,投入大量財力物力興建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設施,為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供強大的文化保障。依托轄境內原有公共文化設施,以總分館體系建設為模式,構建全民閱讀層級服務平臺是圖書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服務新模式。如平源市圖書館以“文化平源·書香社會”建設為總基調,統籌城鄉文化設施,通過搭建“總館(市圖書館)—分館(鄉鎮圖書分館)—農家書屋—鄉村書吧”4級閱讀體系,將書房建到了離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并通過打造“一鎮一品”農民讀書會的形式實現占平湖2/3人口的農民讀者閱讀全覆蓋,如已成為農民閱讀會品牌內容的新倉鎮“懷舊經典閱讀”、新埭“泖水故事會”等[4];再如嘉興市圖書館將推動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服務體系與地方實際相結合,建設完備的市圖書館總館—鎮(街道)分館—村(社區)分館以及圖書流通站—農家書屋和汽車圖書館的總分館服務網絡體系,并充分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打造區域閱讀推廣品牌,如“漁里寶寶”、“運河娃娃”等典型品牌親子閱讀活動[5]。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掛牌標志著文化與旅游進入深度融合發展機遇期,公共圖書館在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紛紛挖掘地域文化底蘊,結合地域文化發展特色,打造基于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理念、新思維,培育發展新路徑、新機制,各級公共圖書館積極參與到地方旅游文化品牌創建活動中,“圖書館+旅游”閱讀新模式應運而生,地方文化、傳統文化經典、民俗民族文化等內容已成為激活地域文化新地標的重要內涵支撐。(圖1:部分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案例)

圖1 部分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案例
據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國內旅游人數60.06億人次,增長8.4%;全年接待觀眾13421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9.7%[9]。2018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超過30億,營業收入超過8000億元,比2017年接待游客多了2億人次,營業收入多了600億元,成為農業和旅游完美融合的直接見證[10]。融地方特色資源于旅游品牌創建,已經成為加強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推動文化和旅游轉型升級的有利抓手,也是實現人們研學之旅、展現地域文化魅力的基礎保障之一。
近些年來,以推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發展進程,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國家級的重點公益性文化工程,其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國家數字資源推廣工程、圖書館數字資源聯合建設等項目均是全國各級公共圖書館通過數字化傳輸實現優秀文化資源進村入戶等服務功能的重要舉措,也是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推廣展示的重要宣傳途徑之一。全國已有多家公共圖書館紛紛借助這些國家重點文化工程層級網絡服務平臺實現了數字文化成果的轉換,圖書館正逐步通過日臻完善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信息供給服務措施,助力搭建鄉村文化振興資源保障平臺,促進越來越多的基層群眾通過圖書館數字化的服務供給實現了文化脫貧。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四十條規定:“國家構建標準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圖書館數字服務網絡,支持數字閱讀產品開發和數字資源保存技術研究,推動公共圖書館利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向社會公眾提供便捷服務” 。這一規定為新時期建立全國統一規范的公共圖書館數字化服務網絡體系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也成為基層圖書館(室)打破數字鴻溝,助力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挖掘與弘揚的有利措施之一。各層次的公共圖書館通過資源聯合建設工作以圖書館公開課的形式實現了本地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傳統文化資源等)的數字化進程,并通過資源展播,發揮傳統文化在傳承鄉音鄉愁、連接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第二條對圖書館作出了精準的功能定位:“公共圖書館,是指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獻信息并提供查詢、借閱及相關服務,開展社會教育的公共文化設施。”圖書館肩負著文化信息資源保存與提供利用的雙重職責,它是形成國家文化記憶的堅定守護者,也是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信息供給者,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主要的服務內容之一。那些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展示生活的地域文化、鄉村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所積淀下來的風土民俗、歷史文化等內容無不帶有鮮明的歷史印記,也是圖書館結合新時期文化發展使命,保存與供給的主要信息資源。堅定圖書館是地域傳統文化及鄉村文化資源守護者與供給者的職責信念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圖書館隊伍的引領者,作為圖書館社會職責分工定位者必須要明確圖書館長期發展歷程中基礎職責所在,國外的部分國家圖書館對此做了相應的規定,如愛爾蘭國家圖書館提出的館藏建設是國家圖書館“履行國家文化記憶者的職責體現”等[11];2)館員,作為圖書館的從業者首先必須要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掌握相關的服務技能,打造基于鄉村文化振興發展策略研究與信息供給為內容的服務團隊;3)讀者,作為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受眾者,應清晰了解圖書館的功能定位,明確自身獲取信息的權力及應盡的義務;4)社會力量,作為圖書館推進社會文化資源普及的重要合作伙伴,應積極投入到圖書館資源建設、資源推廣等活動中。通過四方的努力與合作,共同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助力。
面對社會文化發展的熱潮,圖書館在數字化、智能化、全媒體化發展的新時期,服務的載體形態、服務的功能布局、服務的模式手段、服務的廣度深度以及服務的營銷途徑等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轉變與提升,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供給,形成廣大社會公眾的文化自覺,還需要圖書館多與社會各方力量聯合,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渠道,通過多元化的閱讀服務實現優秀地域文化資源及鄉村文化資源的推廣。1)加強同其他文化館(站)的合作,一方面通過開展聯合送文化、送資源、送技能下鄉等方式推動先進文化進村入戶,一方面通過聯合信息資源開發,實現有深度、有廣度的優秀鄉村文化推廣資源挖掘;2)加強同文保單位、非遺保護中心的合作,組織相關人員力量深入鄉村收集、整理、推廣那些展現鄉音鄉愁、傳承時代精神、起到精神文化引領作用的文化記憶;3)加強圖書館行業內的合作,繼續以總分館體制作為弘揚鄉村文化建設的主渠道,在國家、省、市圖書館為服務主體的帶動下搭建優秀鄉村文化資源的上行下達體系以及實現資源互助;4)加強圖書館與社會力量之間的合作,有針對性的結合鄉村文化振興尋找有共同利益訴求的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個人等一切可以進行合作的社會力量,通過組織開展報告會、講座、展覽、培訓、演出、資源共享等方式,共同推進地域文化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閱讀推廣活動縱深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全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及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推動人們閱讀行為習慣多樣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正有越來越多的讀者選擇電子化閱讀、數字化閱讀,或是紙質+數字閱讀相結合的閱讀方式。在此情形下,圖書館作為知識信息的存儲中心、信息供給中心,應充分實現好、利用好“圖書館+互聯網”、“圖書館+媒體”這種新型閱讀形態,將地域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鄉村文化資源轉換成讀者喜聞樂見、使用便捷、傳播廣泛的數字閱讀形式。1)創立基于本館網站的數字檢索平臺,以特定版塊、特定形式,如公開課、專題圖文展、簡介索引條等方式呈現給讀者;2)利用傳播受用廣泛的微信公眾號,開展基于相關文化資源的閱讀普及活動,如優秀書刊薦讀、闖關答題、知識競賽等;3)聯合傳統信息傳播渠道,利用電視臺、電臺、報社等新聞媒體,開設專欄,邀請相關專家學者進行宣講,并利用圖書館重點數字工程進行展播,提升地域文化、鄉村文化的普及面;4)借助現代新型媒介,如抖音、快手等關注率高、有益于拓展傳播廣度和深度的平臺,精煉錄制短、精、新的微視頻,擴大相關文化資源輻射面;5)借助VR、AR等虛擬體驗空間,編制感同身受的傳統文化體驗場景,形成地域鄉村文化認同感,為深入推進鄉村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引領。
地域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有著重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它是充滿活力,生生不息的文化資源,在中華文化前進發展中圖書館肩負著弘揚與傳承的光榮使命,館員則成為新時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生力軍,面對分散、無序的信息資源以及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圖書館館員的信息開發與供給能力還需不斷得以提升與完善。1)培養館員職業精神。建立館員的社會責任感、工作認同感、榮譽感,使其產生盡職盡責工作的使命感,堅定其崇尚勞動、甘于奉獻的敬業精神,奠定館員挖掘與開發地域鄉村文化資源的信心和勇氣。2)培養館員信息素養。作為文化信息的收集者與供給者,面對繁雜的地域文化及鄉村文化資源,必須要培養館員具有較高的信息素養,一是要具有捕獲提振鄉村文化精神、符合歷史文化脈絡等方面信息的敏感度和涉獵心,二是要掌握去偽存真的信息甄別能力,三是要具有歸納總結精準提煉信息的能力,四是要具有推廣宣傳鄉村優秀文化的知識信息咨詢與解答能力。3)培養館員合作交流精神。既要加強館員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又要加強館員與相關單位、個人、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特別是要注重在挖掘與開發地域鄉村文化資源過程中做好對當地民眾的宣傳、溝通。4)培養館員新技能應用。結合數字技術、新媒體技術的服務方式將是圖書館做好地域鄉村文化開發的重要手段之一,館員在掌握信息服務供給能力的同時,還應充分了解、熟知本地的特色文化資源以及歷史發展脈絡,掌握利用新技術保存、開發、宣傳鄉村文化的方式方法,適時適當調整知識結構、合理規劃館員培訓計劃、有效實現圖書館員的知識轉型。
總之,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是習近平新時代文化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挖掘、保護、傳承、弘揚好地域傳統文化和鄉村文化,是圖書館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的落腳點,是圖書館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閱讀推廣工作的重要抓手,創建基于鄉村文化挖掘與保護的圖書館服務新模式、新技能將成為圖書館實現鄉村文化精準供給、基層網絡服務體系基本構建、日常管理人員服務隊伍專業化等方面發展的不竭動力來源,亦應成為圖書館“十四·五”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