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多重張力中大運河文化遺產與國家形象話語建構研究*

2021-04-15 02:06:47路璐吳昊
浙江社會科學 2021年2期
關鍵詞:建構記憶國家

□ 路璐 吳昊

內容提要 大運河文化遺產并不必然與國家形象相聯接。在當下的形象之爭中,面對全球化語境中文明的斷層線以及西方話語在現代性話語中一貫的強勢地位,我國需征召能體現自身豐厚歷史資源的文化符號去建構國家形象。大運河是代表優良傳統的巨型文化遺產,也攜帶驅動國家不斷進步的文化基因,符合一種溫和、聯通、包容的大國形象建構。大運河文化遺產可以分為三個敘事主題:建構記憶之場、多元與統一的辨證生成以及包容異質與聯通世界的話語建構,在話語形式上注重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結合,最終能達到一種“魅力攻勢”的形象建構。在重構中,大運河文化遺產聯接著歷史想象的諸多斷層,成為民族國家自我想象的歷史鏡像。有了完滿的歷史鏡像,民族國家就能從中獲得可以言說自身形象的主體性,獲得形象建構的話語權。

一、引言

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共同構成了中國大運河的主體部分。作為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它流淌兩千多年,綿延三千多公里,貫穿南北、承接古今。它是中國歷史上南北商業、經濟交通與文化交流的大動脈,2014年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使人們對這個古老的巨型文化遺產開始重新重視。從2017年到2020年,大運河文化遺產開始頻頻出現在國家政策性話語中,包括習近平總書記對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多次批示,國家頂層設計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及構建大運河國家記憶體系等。在國家政策性話語中,大運河這一古老的文化遺產開始與國家形象聯接,“以大運河打造國家形象的金名片”“展示亮麗的國家形象”等表述開始出現在公眾視野。

對民族國家而言,全球化語境下的生存與發展不僅是一次政治、經濟領域的資源爭奪,更涉及國族生存與價值守望的爭戰。大運河作為巨型文化符號,一旦被國家主體征召,它所攜帶的歷史靈性與文化基因就能建構出一種溫和、聯通、包容的大國形象。本文著力探尋的是大運河文化遺產在什么樣的時代語境中被召回,又要如何建構國家形象,以及它所聚焦的話語主題與話語形式。從某個角度看,“把遺址放到特定的文脈中呈現過去,就是一種話語行為”①。話語的視角賦予我們一種更為輕盈的維度,去跨越歷史的蜿蜒曲折,看待這條流向當下公共話語中心的河流。

二、多重張力:形象之爭的話語語境

在全球傳播的語境當中,國家形象是一個民族國家內部與外部的形象總和。作為一種形象政治,國家形象對一國而言極其重要。羅伯特·杰維斯(Robert Jervis)在探索國家形象建設的理性邏輯時,敏銳地發現國家形象在國際關系中是一種關鍵性的資源,“在國際關系中,一種理想的國家形象與聲譽的建立比軍事力量或經濟實力的大幅增長更有用處與價值,一個糟糕的國家形象卻導致國家利益的巨大損失,這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優勢都無法彌補的,而且成為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雹谠谌蚧脑捳Z戰場中,所有的國家都面臨著形象競爭,面臨著自說與他說的問題,國家形象競爭的本質就是話語權之爭。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看,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第三世界普遍面臨的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初,著名美國史學家斯塔夫利亞諾斯(Stavrianos)著有《全球分裂》(Global Rift)一書,該書的副標題是“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作者在其中犀利地指出:“第三世界所有民族的共同經驗和利益——不管他們在歷史、文化和政治信仰上有著多么大的差異——只有在整體的結構和動態中才能得以顯示和澄清”。③

斯塔夫利亞諾斯把20世紀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形成的發達國家集團與殖民主義之后興起的欠發達國家群體之間的分裂與沖突稱為“全球分裂”,一面是世界從多種文明分立并存轉變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普遍化的世界,非西方文明進入現代化國家的覺醒,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價值;另一面是新殖民主義緊隨殖民主義而來,戰場更為隱蔽,戰術更為復雜。西方依然尋求對第三世界的掌控權,甚至不惜“先發制人”。正如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所說:“世界與西方之間的沖突已持續了四五百年。在這場沖突中,到目前為止,有重大教訓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擊,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擊”④。國家形象之爭的沖突與張力根源于此。

對于中國來說,情勢尤為特別。首先是作為第三世界國家所面對新殖民主義秩序的困境與挑戰,因為“所謂第三世界,既不是一組國家,也不是一組統計標準,而是一組關系——占據支配地位的宗主國中心與處于依附地位的外緣地區之間的一種不平等關系”⑤。此外,也因為中國當下的獨特處境,歷經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已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作為唯一延續五千年未曾斷絕、綿延至今的古老文明,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有豐厚的資本與出眾的成績。從某種意義上看,中國已深度介入世界,站在燈火通明的世界舞臺上,就不能不發聲;國家形象是一個“結構十分明確的信息資本”⑥,卻在文化新殖民主義與媒介帝國主義的影響下無法在世界輿論場中得到客觀公正的呈現,究其本質是因為“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也成為一種西方強勢國家實現國家擴張的方法”⑦。

中國當然不可能容忍國家形象長期被“他塑”、被扭曲的處境,必然征召自身的歷史資源與文化符號去建構自身的國家形象,建立一套符合自身文化安全的話語體系。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黃河、長江、長征這些巨型文化符號在國家話語中密集性涌現,一方面,這些文化符號是國家文化“在場”的彰顯,因為國家文化從來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深深扎根于國民“原生性”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土壤之中,并以共同的歷史記憶為基礎進行不間斷地再生產;另一方面,既然控制形象與信息是影響國際政治的核心因素,就有必要進行自身的形象生產,對內一統民眾對民族自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理解,對外在世界輿論場設定符合自身利益的中心議程與話語邊界,而不是站在世界舞臺中心蒼白失語。這是第一重嵌在時代節點與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語境張力。

第二重張力屬于世界共同性圖景與充滿文明斷層線之間的語境張力。當世界以現代性作為開端,世界共同體的圖景還在延續,因人類現代性歷史實踐所帶來的世界歷史多元一體的歷史敘事并未過時,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政治全球化與文化全球化依次展開。應當看到,全球化與地球村曾經帶給人們許多樂觀的想象與美好的期許,《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弗萊德曼甚至以“世界是平的”來概括這一圖景。但是較為清醒的學者則看到全球化下公共性的匱乏以及充滿文明沖突的世界,如貝克就認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種新型風險相伴而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知識與世界主義化之間的關系變得相互矛盾起來——社會的結構和進程正在世界主義化,與之相比,有關國家的公理體系的知識卻保持著偏見……因此,現在所見到的民族國家社會的前提條件,即空間、民族和國家的統一性,已然不復存在——盡管(世界)主義的新型組織形式還不能清晰地呈現出來?!雹嗪嗤㈩D在《文明的沖突》中論斷“普世價值”的虛妄渺茫——世界不可能成為西方化的統一文明,現實恰恰相反,世界不是一個歷史終結的統一世界,而是由“斷層線”(fault lines)形成的不同的文明相互對抗的世界。⑨

新媒體使形象之爭的情境更為復雜。新媒體依仗智能手機終端、移動互聯網以及數字技術,重塑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外部社會之間的信息交流,重構了人類社會。虛擬世界帶來了時空的改變:時間表征為空間,空間“成為一種連結各點,并且與自身的經緯相互交錯的網絡。”⑩對于新媒體,技術樂觀主義者一如既往地樂觀,認為信息的全球化流動超越了空間的限制與民族國家的疆域,開啟“信息主義精神”?。另一種聲音更為清醒悲觀,凱瑟琳·海耶斯看到新的控制:“信息之夢最初具有一種逃離的形象,但當它愈發強力地體現為一個可靠的寄居之所,它就愈發看上去不像是逃離,而是一個競技場,在這里統治與操縱能夠以新的方式進行角力?!?約瑟夫·奈直截了當地批判與幻滅了在當下全球化語境中已明顯站不住腳的“網絡空間全球公域”說,并將具備超地域性質的網絡空間描繪為各種意識形態相互激蕩、交鋒的新戰場。與傳統全球公域相比,顯而易見的是,各個民族國家在這個新戰場中正不遺余力地構筑自身形象,提升軟實力。

外部大環境在進行歷史性變遷,國家形象之爭的規則與趨勢也隨之在變化,用漢姆的話說,“這暗示著一種競爭范式的變遷,從現代社會中地緣政治與權力的競爭轉向后現代社會的國家形象、國家品牌與影響力的競爭?!?戰場在變化,戰術在變化,話語策略在變化。這個話語語境的本質性認定,正是我們的理論起點。當然,對于第三世界國家整體而言,遺產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競爭的資源,聯合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肇始于第三世界國家啟用國家力量保護本民族的文化遺產資源(玻利維亞與秘魯一直對“老鷹之歌”歸屬于誰爭論不休,但兩國同時都使用了國家權力。秘魯宣布其為國家文化遺產,玻利維亞則是通過法令將該歌國家化)。?對于文化遺產自身而言,它本來就來自于不同國族、社會階層、群體通過斗爭使自身文化價值得到認同的過程,它對民族整合和國家認同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也揭示著“遺產不再被認為是一組具有固定意義的靜態對象,而是一種在人類創造物中有意識地賦予紀念功能的社會過程”。?

三、敘事主題:大運河聚焦國家形象的三重維度

河流與國家文化形象有著不解之緣。如美國伊利運河的文化資源開發與國家名片的打造就緊密纏繞,伊利運河國家遺產廊道將“美國的象征”打造成其話語核心。大運河文化遺產也可以分為三個敘事主題:建構記憶之場、多元與統一的辨證生成以及包容異質與聯通世界的話語建構,最終能達到一種“魅力攻勢”的形象建構。?

(一)建構記憶之場

記憶之場是法國哲學家諾拉提出的,諾拉在《記憶之場》一書中指出:紀念碑、歷史遺跡、紀念日等共同構成了一個構筑記憶、喚起記憶的“場”,典型的情景是人們在特定的紀念日來到某個紀念碑前進行紀念活動,這種在特定時間、空間舉行的活動就是一個記憶重構的過程。?大運河作為記憶之場,強調的是國家形象對內部公眾的凝聚力。事實上,國家形象的內聚力在今日全球化時代不同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交鋒中不時閃現,用彼得·伯格的說法,它是一種跨越歷史斷層線的神圣“華蓋”,永遠標注和烙刻在民族斗爭和生存記憶的底片深處。?新媒體對抗性話語加劇集體認同的問題,從共時性儀式到沖突性的實踐,進而影響整個國家文化安全,如中東北非的顏色革命雖然有多重原因,但是傳統文化記憶在現代性轉型中的斷裂、各種群體解讀的尖銳分歧以及對自身國家形象的想象與重塑中的重重阻礙絕對是導火索。因此,我們在今日語境下召回大運河這一巨型文化遺產,終極目的在于以其作為記憶之場,在歷史的蜿蜒曲折中找到一以貫之、不曾斷裂的文化記憶,完成它征召個體、形成集體身份的使命,這也關涉一個民族國家的國家安全。

大運河能作為一個民族的記憶之場,首先在于它巨型的時空體量。從時間上看,它具有豐厚的歷史資源,它始于春秋,吳王闔閭開辟胥河,夫差開通邗溝,勾踐開鑿了以山陰故水道為主的運河;基本成型于隋,隋煬帝為了釋放帝國的整個潛力,興此大役,開通了通濟渠、永濟渠、江南運河;繁榮于唐宋,唐都長安,“所出不足以給京師,備水旱,故常轉漕東南之粟”?;元世祖忽必烈截彎取直,打通南北運河航道,使全國水運連成一體,便于賦稅進貢,成為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成熟于明清,“逮會通河開,海陸并罷,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余里”。?大運河不僅僅實現了南糧北運,解決經濟中心與政治中心分立的問題,還對“中央政府的穩固、地方勢力的限制、邊境力量的加強、社會不安定因素的消除”?起到了重要作用,明人邱濬的評價“用東南之財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矣”?可謂一語中的。總之,大運河是古代中國的“生命線”,對于維系“國命”居功至偉。在記憶之場中,豐厚的歷史饋贈也轉為巨型的空間布局。從當下空間體量看,大運河也是巨型文化網絡空間,它流經8省35市,跨越地球四十多個緯度,遺產涵蓋分類與內容廣袤繁多;同時在當下,大運河北連“環渤海經濟帶”,南接“長江經濟發展帶”,縱貫“一帶一路”,在國家戰略空間上起到文化帶柔性穿引、融通的重要作用。

巨大的時空體量賦予大運河在今日之語境中被重構為集體身份認同的參照框架。哈布瓦赫認為記憶的主體只能是集體,人在其社會化的過程需要參照一個框架才能形成記憶,因此集體記憶先于個人記憶。揚·阿斯曼則進一步用“凝聚性結構”來解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利用參照框架來記錄和尋回回憶,記憶不可能存在于這個框架之外?!?借用這個理論,大運河本身就是集體記憶的顯像,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鏡像,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精神聯系,是實現國家認同的重要文化紐帶。正如揚·阿斯曼在《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中對文化記憶與集體身份形成以及與時代的微妙關系有精細的闡釋:“每個社會和每個時代獨有的重復使用的文本、圖像和禮儀,通過對它們的‘維護’,這個社會和時代鞏固和達成關于自身的圖景?!?

文化記憶之所以能凝聚國族認同,在于一個群體從這種知識儲存中獲得關于我們的整體性和獨特性的意識,一種肯定(我們是誰)或否定(我們不是誰)意義上的認同決斷得到界定的。?對于大運河來說,它巨大的時空體量被整體升華為一個符號,成為可提供集體身份的象征物,成為文化記憶與國家形象的媒介。作為記憶之場的大運河,在當下的國族文化競爭中成為一種作為時間與空間雙重結晶的“凝聚性結構”,用節日、儀式化以及重復的記憶建構集體記憶,通過象征意義體系征召當下零散個體,使“我”成為“我們”。不能忘記的是,從歷史上看,除了經濟功能,漕運本來也是儀式,鏈接千萬個如馬鈴薯般分散的小農個體。

(二)多元與統一的辨證生成

大運河是在多元與統一的辨證生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特質形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大運河文化特點歸結為其代表了人類的遷徙和流動,代表了多維度的商品、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互惠和持續不斷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產生的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與相互滋養,文化融通這一特質在其中熠熠生輝。大運河沿途所連綴的區域文化,沿岸所涵蓋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白蛇傳說、蘇繡、吳歌、金龍四大王民間信仰及廟會等都是特色顯著的文化符號,它們也都在融通中依然保持自身的特質。典型如水網連綴的大運河江蘇段,它的民間藝術界流傳著一句老話“水路即戲路”,也就是多重藝術形式在運河空間交鋒、交流、交融,在特定文化空間中既流傳著花香火、秧歌、雜耍、龍燈、麒麟、蕩湖船等民間歌舞,也有昆曲、徽調、京劇等精品戲曲養料,甚至還有一些民歌清曲、田間號子等鄉村藝術,它們都沿著運河的遷移與傳播,互相汲取養料、為己所用,卻不存在互相吞沒與取代,構成既獨立也雜糅、主體良性溝通的文化景觀。正如齊美爾所闡釋的,空間不僅為人類活動提供了可能,而且空間內要素相互并存。而要素間的主體互動既是對空間的填充,也是空間最吸引人的地方。?

作為漕運主干道的大運河,它北接國家首都,南聯江南地區,有力推動了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大一統,催生了璀璨奪目、一體多元的華夏文明。對比歐洲文明,“羅馬帝國分解后,歐洲大陸的歷史是一部分裂的歷史。而漢朝滅亡后的中國內地,雖然統一與分裂交替,但統一要多于分裂,即便分裂期間也存在追求統一的主流趨勢……通過大運河把一個存在巨大區域性差異的中國連為一體;發達的水陸驛遞系統也有效地把朝廷的意志貫徹到各地;信息通信和文化的交流加強了地域間的互通性。”?從這個角度說,大運河遠不止是漕運之河,它是制度、媒介、文化象征之河,提供著大一統國家所必需的公共空間。

在大運河這個公共空間中,燕趙文化、齊魯文化、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等多重區域的文化在此交融互通。盡管這些區域文化多元多樣,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卻始終如一、自上而下地貫穿其中,成為其精神實質里從未動搖的堅硬內核,以及在共同文化魂魄的統攝下全民族共享的精神財富。一個國家對物理景觀的處理、不同區域文化的構建往往代表這個國家的一種思想路徑與形象資源:多元與統一、地域與國家、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張力特質是我國國家形象的內部思想資源與外部治理思路,如趙汀陽《天下體系》所闡釋的:“中國思想中的某個‘部分’不可能獨立的具有思想的力量,每種思想都具有開放性,都從其他思想那里借力,都依賴著‘中國思想’這個整體結構,所以必須從‘整體’去理解才是有意義的”。?

這種多元與一體的辨證統一的文化特質是國家形象建構的情感焦點。與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中描述的以自我中心主義為取向的西方文明不同,大運河折射著中華文明的某種文化基因,能從容游弋于多元與一體的文化張力中。大運河區域文化的斑斕中隱藏著某種一以貫之的整體國家制度與國家文化,每個區域文化無論是歷史縱軸還是當下空間橫軸都有極強的向心力——指向國家,離開國家的區域文化是不完整的;同時每個區域文化也有內部自洽的意義與光芒,攜帶區域文化的主體意志與特色元素,并不會被一體的宏大敘事全然淹沒。

(三)包容異質與聯通世界的話語建構

包容異質與聯通世界是大運河對自身空間生產的總結與提煉。包容異質主要體現在大運河在溝通南北的過程中,在漫長的時空糾葛中,江南文化特質沒有喪失,北方中原文化也沒有失去自身的認同與訴求,江南文化內部子區域文化的共同與差異也一直存在,甚至有學者認為江南文化本身就是與北部中原文化多次交流的歷史積淀?,而南北文化的互動也形成了全新、統一的中國認同。從歷史上看,有時候,“江南”是中國傳統中隱性的文化向心力,以此凝聚華夏文化認同;有時候,“江南”又成了隱性的文化離心力,以此區別于意識形態化的北方中原“規范文化”。南北交融卻不同質化的核心在于容忍文化差異,容納異質性文化,有能力處理自我與他者之間的平衡。?大運河促進南北文化交融的過程,如同建構了霍米·巴巴所說的“混雜性”文化政治空間,這種混雜性的文化空間以文化差異為原點,把自身放在界定性的立場,放在以差異作為文化建構的生產性空間中,放在異己或他者性的精神之中。?

從歷史上看,大運河是一條聯通世界的文化廊道,其北接長城文化帶,西挽陸上絲綢之路,東聯海上絲綢之路,將平原、草原、沙漠、絲綢之路有機聯系起來并貫通成一條促進世界文化交流和全球商品貿易的溝通渠道。?但是這個巨型文化網絡之所以能流暢運轉,其本質在于它是在尊重差異、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尋求不同文明之間的“共同價值”,這才是真正的聯通,一面是保有自我,不失去原有的文化根基與血脈;另一面是平等相待,吐故納新。在處理好異質文化的基礎上,才能保證在聯通中真正發現世界,而不是扼殺其他“世界”。

回到第一部分所提到的斯塔夫利亞諾斯與《全球分裂》,在本體論上世界是在空間秩序中存在的,“全球分裂”這一核心概念本身就是批判,是作為第三世界的整體對資本主義空間秩序以及空間中主體普遍異化的批判。空間的歷史生產邏輯與經驗也會為今日的空間建構提供話語資源,大運河作為一條充盈歷史與話語資源的河流,支撐當下中國去追求一種更公平的世界秩序,在對當下空間秩序批判性接收中去建構一個更為理想的世界,正如大衛·哈維所提倡的人民地理學,其精神實質是驅除普世主義、忠實反映社會與物理景觀中的競合性空間關系。?

大運河作為一種話語資源,在當下的空間追求就是建構屬于世界的人民地理學,這種創造性空間肯定自身主體性,卻又不以別的文明為奴役與壓迫的對象,它為當下中國提供了表達對世界感受的新位置(a new location),它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以及兼收并蓄、開放多元的姿態努力構建一種前所未有的社會空間新秩序。當崛起的中國深度介入世界時,中國負載著開啟文明敘事新篇章的情勢使命,大運河就是歷史的空間鏡像,既聯通世界又保留自我底色,并能參與涵蓋不同文明的交流與對話,不斷引領發展當代世界文化,在空間的交融中實現人類文明多樣性的交疊以及各類文化主體的和諧相處,“以一種全新的視野來看待人類與世界的關系,在新的價值框架下培育人類社會的共同體意識”?。

四、話語形式:重構與虛擬

大運河沿線區域被重構兩次。第一次重構是歷史上大運河特別是京杭大運河貫通時,它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沿岸賴以生存的數百萬民眾,重塑沿線各個區域的生態環境、自然與經濟、社會結構與區域文化。第二次重構是在歷史中的大運河被當下的話語召回時,運河空間本身也經歷了空間的重構,一方面這個空間是在實體空間的基礎上,大運河經過的水、岸、城,依托特定的河道、區域、遺產點以及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地域文化,以及運河本身蘊藏著的無比珍稀的物質景觀與非物質文化,打造頗具中華文明特色的區域文化高地,再造承載著無數國人文化鄉愁的文化空間“故鄉”;另一方面是那些作為巨型表征的國家工程,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充分顯示“國家文化”的在場,還有各地都在興建的大運河博物館如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中國漕運博物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等,這32 家運河沿線博物館成立了“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它們構成了列斐伏爾所說的“再現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s),包含一種復雜的符號體系,又充滿象征,建構了一個徹底開放且充滿想象力的話語空間。

除了實體空間外,還特別需要注意大運河國家形象建構在虛擬世界的延伸,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大運河文化遺產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首先體現在新媒體提供一種時空共時,展示共存與流動。新媒體有一種“當前共存性”,能夠把不同的歷史貫穿起來,新媒體可以很好展示大運河的變遷:農耕時代的漕糧鹽運、工業時代的煤炭物資、信息時代的智慧運河如北斗導航、人工智能、5G 等高新技術在大運河船閘、船舶、港口、航道中的使用,多維度時空數據與高可靠船岸通信網絡的打造??傊?,多重時代的文明成果壓縮在這一線性、巨型文化遺產線路上,不斷變化的運河景觀中折射著變遷而又生生不息的中國鏡像。新媒體空間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可視性,可以直觀看到大運河中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共處于一個時空體之中。

在這個時空體中,古運河與新運河在歷史的時空交錯以及新媒體虛擬景觀中交匯重合,河流的煙波浩渺與新媒體的虛擬話語體系相互疊加,新媒體空間中大運河沉淀著歷史與現實、主體與客體、實物與象征的“第三空間”,傳統文化價值、意識形態、文化符號在混合的媒介情境中與其他文化元素混合,產生新的意義與靈韻。在新媒體傳播大運河景觀、打造大運河IP 的過程中,傳統與現代深度互動、延展與融合,當下的主體意識被深度喚醒并將其敘事視角一直延伸至遙遠的歷史深處。就像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指出的,過去不異于在現在而活著,它作為現在的力量而活著,它融化和轉化于現實中。?運河不僅僅是概念性、政策性的存在,也非僅僅是歷史山谷所傳回的遙遠回聲,而是以一種活的歷史百寶箱影響當下。

其次,新媒體提供可參與的、互動性的文化邏輯。在傳播與人類社會相互建構的歷史進程中,個體之間的交流溝通方式與知識的傳播推廣模式被處于更新迭代之中的媒介工具接連不斷地打破并重塑。?如中國大百科出版社攜手騰訊打造的《穿越時空的大運河》3D+流媒體等數字技術,把數字媒介的技術含量嵌入到大運河傳播版圖中,用數字影像展示了大運河歷史長卷互動H5 以及種種場景、物象,而用戶點擊其中細節便可以不斷為長卷著色,同時出現對應事物動態詞條。觸摸與感受、延展與在場、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這些新媒體常用的互動方式在大運河文化遺產展示與交互體驗中常常使用,它們吸引觀眾的地方就在于參與、代入和屬于主體的自由。新媒體互動的邏輯提供了主體的解放,在虛擬與現實之間,一種動力學的、充滿著多重主體的鏈接在運河景觀中生成。德勒茲將其美學旨趣命名為“游牧論(nomadism)”,游牧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同時體現為連續性的生命流(flux),無所謂誰是中心,而是一種多元互動、生成流變的生態關系。?比如年輕的受眾在社交媒體上讀到關于運河某個具體景觀的介紹,再親身探訪,最后再把自己生產的新話語傳到社交媒體再次傳播,其所到之處皆媒介(media everywhere)環境。解放主體,也需要立足當下生活主體的美學旨趣,使大運河的歷史與當下通過主體的肉身在場而有機縫合。古運河、今運河、流動的河、歷史的河、生活的河流,不同生命體的歷史在此交匯,這一點頗似德勒茲提出的“水晶象”(crystal image)的概念?。

媒介進化史表明,傳播技術與社會之間是一種動態的互動關系,跨文化交流在新的媒體情境中頻繁發生。?也就是說新媒體自會打造一種話語空間,能與其他文化的話語形式化合,賦予一種“當代性”。站在一個更冷靜的立場看,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內容核心是屬于歷史場景的,它更多地攜帶著的是傳統文化的話語。但是,若要使運河文化在以現代性話語為支撐的電子媒體與大眾文化場域中變得流行,并在當下的語境中完成其與現時受眾的溝通,就必須找尋一種通往當下的文化邏輯,給零散的個體建構想象國家形象的浮橋。對于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傳播,新媒體提供了新的媒介平臺、文化情境、話語生產機制,通過新的話語空間構建共享的符號、認知、儀式,并創造一種共同的意義框架;還可以在互動與協商中加深公眾的理解,促進國家形象的生成及其價值的凝聚,形成國族認同。

總之,在當下多重張力的時代語境中,大運河作為一個巨型文化遺產,聯接著歷史想象的諸多斷層,成為民族國家自我想象的歷史鏡像。有了完滿的歷史鏡像,民族國家就可從中獲得可以言說自身形象的主體性,獲得形象建構的話語權。

注釋:

①山泰幸、陳旭:《“遺址社會學”的可能性》,《遺產》2020年第1期。

②Robert L. Jervis,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incet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p.6.

③⑤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分裂》,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3、17頁。

④黃力之:《多元文化主義的悖論——對亨廷頓理論的再評價》,《哲學研究》2003年第9期。

⑥劉笑盈、賀文發等:《俯視到平視》,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⑦Jarol B. Manheim & Robert B. Albritton,“Changing National Images:International Public Relations and Media Agenda Se tting”,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78,no. 3(September 1982),pp.641~657.

⑧貝克:《世界主義的觀點:戰爭即和平》,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頁。

⑨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第14頁。

⑩包亞明主編:《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19頁。

?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曹榮湘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436頁。

?Joseph S. Nye,Future of Power:Its Changing Nature and Us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Public Affairs,2011,p.140.

?Peter Van Ham,“Branding Territory:Inside the Wonderful Worlds of PR and IR Theor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Vol. 31,no. 2(March 2002),pp.249~269.

?沃爾迪瑪·哈福斯坦、張舉文:《山鷹之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造過程》,《文化遺產》2018年第5期。

?Francoise Choay,The Invention of the Historic Monu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p.12~13.

??Joshua Kurlantzick,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7,p.17.

?王曉葵:《記憶論與民俗學》,《民俗研究》2011年第2期。

?路璐:《話語、動員與主體——西方傳播學界視域中的“顏色革命”研究》,《江海學刊》2016年第1期。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食貨志》卷五十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365頁。

?張廷玉:《明史·河渠三》卷八十五,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077頁。

?吳琦:《中國古代漕運的社會意義》,《光明日報》2009年2月17日。

?邱濬:《大學衍義補·治國平天下之要》卷八十五,京華出版社1999年版,第723頁。

??揚·阿斯曼:《文化記憶》,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頁。

?成伯清:《格奧爾格·齊美爾:現代性的診斷》,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頁。

?孫競昊:《說說明清時期京杭大運河》,《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12月16日。

?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頁。

?李伯重:《東晉南朝江東的文化融合》,《歷史研究》2005年第6期。

?胡曉明:《“江南”再發現——略論中國歷史與文學中的“江南認同”》,《華東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張志慶、劉佳麗:《愛德華·索亞第三空間理論的淵源與啟示》,《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 第12期。

?路璐:《擦亮大運河文化帶這一國家名片》,《紅旗文稿》2019年第13期。

?大衛·哈維、蔡運龍:《論地理學的歷史和現狀:一個歷史唯物主義宣言》,《地理譯報》1990年第3期。

?邵培仁:《新世界主義媒介理論的構想與愿景》,《教育傳媒研究》2020年第6期。

?晏青:《中國文化全球傳播的媒介邏輯與社交融入創新》,《南京社會科學》2019年第7期。

?喻國明、楊嘉儀:《理解直播:按照傳播邏輯的社會重構——試析媒介化視角下直播的價值與影響》,《新聞記者》2020年第8期。

?Brian Massumi,A User’s Guide to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Deviations from Deleuze and Guattari,Cambridge:The MIT Press,1992,p.49.

?路璐、王思明:《大運河文化遺產研究:現狀、不足與展望》,《中國農史》2019年第4期。

?韋路、丁方舟:《論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研究轉型》,《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猜你喜歡
建構記憶國家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記憶中的他們
建構游戲玩不夠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性视频久久| 毛片在线播放a|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 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777|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第一成网站|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欧美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91在线|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日韩在线第三页|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久久semm亚洲国产| 都市激情亚洲综合久久|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国内精品免费|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亚洲人成网18禁| 91久久大香线蕉| 亚洲精品图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国产成人综合网| 国产97视频在线|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免费|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欧美一区国产|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日韩精品无码不卡无码| 在线欧美一区|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亚洲国产第一区二区香蕉|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狠狠|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午夜啪啪网|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欧美成人区| 亚洲国产无码有码| 99re精彩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国产欧美综合在线观看第七页| 亚洲成肉网|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夜夜操狠狠操|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欧美成一级| 99激情网|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