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娟
內容提要 黨性教育是黨的優良傳統,是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黨性教育百年歷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性教育探索與實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性教育發展與受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性教育恢復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性教育創新與完善四個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百年黨性教育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為教育指導思想和學習內容、以聚焦黨的中心工作為教育重點、以解決黨員領導干部的突出問題為教育抓手、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教育基本原則等經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黨性教育要根據所處時代的黨性要求,圍繞黨的事業發展目標,堅持黨性教育的人民性立場、時代性訴求、系統性構建,持續鞏固、深化、拓展黨性教育,扎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開創黨性教育新局面。
黨性教育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把黨性教育稱為共產黨人的“心學”,是“終身教育的必修課”。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黨性教育作為黨員自我凈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重要方法,持之以恒地加強黨性教育。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是一部黨的自我革命史,也是一部黨性教育的發展史。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性教育的歷史進程,深入總結建黨以來黨性教育取得的實際成效和主要經驗,對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工作深入發展有著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黨性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建黨以來,中國共產黨緊密結合不同時期黨的中心工作與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黨性教育,黨性教育體系也在動態變化發展中日趨完善。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性教育歷程,我們可以把它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性教育探索與實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性教育發展與受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性教育恢復與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性教育創新與完善。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從當時革命斗爭客觀形勢出發,切實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黨性教育,培養了成千上萬的優秀黨員干部,形成了豐碩的黨性教育理論成果。
1.建黨早期黨性教育的積極探索
中國共產黨從建黨之初就高度重視黨員的黨性塑造,通過黨綱和黨章明確要求黨員要忠于黨的立場、嚴守黨的紀律。大革命時期,黨通過大力發行黨報黨刊、創辦黨校等方式提高黨員思想理論水平,增強黨員黨性修養。1928年,中共六大重申了黨性的重要性,要求完成黨的布爾塞維克化、加強黨內組織紀律建設和肅清黨內非無產階級意識。古田會議決議初步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系統論述了黨內教育的重要意義、學習材料和教育方法,指明了黨性教育開展的方向。建黨早期,盡管沒有正式提出“黨性教育”的概念,但是“黨內教育”思想的提出與實踐,其實就是早期黨性教育的積極探索。
2.延安時期黨性教育的多重建構
鑒于黨內存在“左”傾和右傾錯誤思想以及黨員隊伍成分新變化,中共中央深刻認識到加強黨性教育、增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性,力圖通過多種形式不斷增強黨員黨性修養。黨中央首先恢復和創辦了一些學校和培訓班,開展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在內的黨性教育,培養了大量優秀黨員干部。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強調“四個服從”,重申了黨的紀律和黨內法規。1939年7月,劉少奇同志發表了題為《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公開演講,從黨性高度提出了黨員修養的任務,系統闡述了黨性修養的目的、方法和要求,對我們黨的黨性教育實踐產生了深遠影響。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要求全黨同志強化黨性,使黨成為團結統一的堅強戰斗堡壘。1941年5月至1945年春,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開展了以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為主要內容的整風運動,使全黨在思想上達成高度統一。1947年冬至1948年秋,中國共產黨結合當時的土地改革運動,開展以“三查”和“三整”為主要內容的整黨整軍運動,進行了培養黨員階級性和革命性的黨性教育。可以說,延安時期成為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取得豐碩成果的重要階段,尤其是以整風運動形式在全黨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教育這一開創性實踐,成為黨性教育史上的成功典范。
3.革命勝利前夕黨性教育的重心轉移
1949年3月,在革命臨近全國勝利的新形勢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勝利召開。毛澤東在會議報告中專門論述了黨的作風建設,鄭重告誡全黨要做到“兩個務必”,提出在全黨開展思想教育運動。這為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保證。
新中國成立后,針對黨內存在的黨員思想墮落問題,黨中央借鑒延安整風時期的黨性教育方式,及時出臺有關整黨整風、加強理論學習的系列決策來增進黨員黨性,促使全黨始終保持堅強的領導力、戰斗力。
1.以整黨促進全黨團結統一的黨性教育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應以一年時間(一九五一年)普遍進行關于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教育,使所有黨員明白做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頁,第112頁。同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完全同意了劉少奇報告中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意見,整黨工作由此開展。與此同時,結合整黨開展“三反”運動,要求“整黨工作必須與‘三反’運動相結合,在‘三反’運動的基礎上,進行黨員八項標準的教育”。加之后來的“五反”“新三反”,事實上直至1954年春,新中國成立后首次整黨運動才告結束。這次運動對肅清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整頓黨內貪污腐化、官僚主義的領導作風,樹立廉潔樸素的作風,確保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具有重要作用。同年,中共七屆四中全會通過《關于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提出了增強黨的團結的各項規定,要求對全黨廣大干部和黨員,進行關于增強全黨團結的教育,號召全黨同心同德,為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陰謀,保證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偉大事業的勝利而奮斗。
2.以理論教育提升全黨工作水平的黨性教育
理論素養是黨員黨性修養的基石。針對黨內理論教育工作薄弱引發的黨內忽視理論學習的經驗主義危險傾向,1951年2月中共中央通過的《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明確指出,“黨在學習上的任務,就是徹底糾正任何忽視理論的經驗主義的危險傾向,就是領導全體黨員在統一的制度下無例外地和不間斷地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系統的學習”[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38頁,第112頁。。國民經濟恢復后,為了實現黨的總路線,1955年3月中共中央出臺的《關于宣傳唯物主義批評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指示》提出“宣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批判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并在這個思想戰線上取得勝利”[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3頁。,強調黨的思想工作的最根本任務是使廣大黨員干部在提高理論水平和黨性覺悟的過程中能夠懂得根據社會現實生活的發展規律來開展工作,提升執政本領。
3.以整風解決新矛盾的黨性教育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發生轉移,但許多黨內干部和黨員顯然缺乏思想準備,加之前期整黨運動、“三反”以及“新三反”運動并未能完全解決當時黨員干部在黨性層面存在的問題,因此,1957年4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黨范圍內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官僚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但是在整風運動過程中,反右斗爭嚴重擴大化,使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左”的思想又迅速發展起來,致使黨性遭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黨性教育也因此遭遇挫折。
在“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這場思想運動的推動下,中國共產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時期,黨中央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心任務,開展了整黨、黨內集中學習教育活動,開啟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1.全面撥亂反正后黨性教育的恢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全面撥亂反正的序幕。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及事關國家發展的一些重大方針政策得以重新確立,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強調,“派性同無產階級的黨性根本不相容”。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系統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恢復黨的優良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為了實現對黨員更為系統和充分的教育,堅決有效地整頓黨內思想上、組織上和作風上的問題,進而更好地領導和推動現代化建設,整黨任務再次提上議事日程。1983年,中共十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整黨的決定》,《決定》提出“用三年的時間對黨的作風和組織進行一次全面整頓”[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0頁。。這次歷時三年的整黨運動對于黨的建設非常重要,確保我們黨能更好地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去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
2.國際風云變幻中黨性教育的推進
20世紀80年代末的政治風波促使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視為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而緊迫的問題。針對黨內外、國內外的嚴峻形勢,黨中央認真總結黨建工作的經驗與教訓,高度重視黨性教育。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認為改善黨群關系就要堅定不移加強廉政建設,在黨內進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以及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2]參見人民出版社:《中國共產黨員黨性教育手冊》第7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43頁。。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將黨的建設視為新的偉大工程,成為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綱領性文件。1998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對縣級以上黨政領導干部自上而下、分期分批進行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進入21世紀,針對世情、國情、黨情的巨大變化,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為核心,提出“八個堅持、八個反對”要求,著力解決黨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等問題,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3.21世紀黨性教育的新理路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全面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在全黨積極開展黨性教育活動。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成為新時期黨性教育的重要遵循。2005年1月至6月,中共中央在全黨分三批開展了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這次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嶄新理論成果武裝全黨的黨性教育活動取得了扎實成效。黨的十七大后在全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黨性教育活動,旨在進一步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和增強黨的先進性,解決黨員和黨員領導干部黨性不強、黨風不正、執行黨紀不嚴等問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黨要進一步提高執政能力、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以應對復雜的國內外和黨內外形勢。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黨中央堅持把黨性教育作為黨的建設的根本任務,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推進“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黨性教育,實現黨性教育向“制度型”“常態型”轉型發展[3]參見陳榮武:《黨性教育的時代訴求與實踐路徑》,《思想理論教育》2016年第1期。,構筑了以黨章學習為基礎,以作風建設為抓手,以常態化的學習為主要途徑,以規章制度為保障,以時代訴求為導向的教育體系。
1.以作風建設為抓手推進黨性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黨的作風建設為抓手開展黨性教育,不斷推進黨的自我革命,著力解決黨員干部中存在的思想墮落、作風不良、信仰退化等問題。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同志模范踐行黨中央的“八項規定”。隨后,各地各單位相繼制定落實“八項規定”實施細則。與此同時,黨中央部署一系列富有成效的黨內集中教育活動,先后開展了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教育,加強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全體黨員黨性修養,以解決黨員隊伍在思想、組織、作風、紀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保持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等突出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隨后十九屆中央政治局首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的實施細則》,再次彰顯了黨中央持之以恒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
2.以政治建設為統領深化黨性教育
黨的十九大旗幟鮮明地提出“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為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定黨員政治信仰、提高黨員政治能力,黨的十九大以來,中共中央先后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背景之下,2019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分批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錘煉黨員、干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確保全黨思想統一、步調一致”[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99頁。,增強黨員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覺悟和行動自覺,推動全黨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站在黨的百年歷程新起點,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動員全體黨員同志積極投身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共中央于2021年2月決定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要求全體黨員同志“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提高全體黨員政治判斷力、領悟力、執行力。
3.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鞏固黨性教育
“從嚴治黨靠教育,也靠制度。”[2]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10月9日。制度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黨性教育開展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黨開展的集中學習教育取得了顯著效果。為鞏固黨內集中學習教育成果,中共中央于2017年3月出臺了《關于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意見》,并把“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為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基礎性工作常抓不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提出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通過長效機制的建立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黨性教育的永恒主題,錘煉黨員忠誠干凈擔當的政治品格,堅定謀求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政治信仰。兩次活動都以長效機制建設作為手段鞏固集中學習教育成果,確保黨內教育的常態化、制度化。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充分利用黨內組織生活這個平臺加強黨性教育。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旗幟鮮明講政治,嚴肅認真開展黨內政治生活。2015年以來,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多部黨內法規,有序推進制度化的黨性教育,在從嚴管理監督中加強黨性教育,增強全體黨員的紀律意識。
黨性教育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重要法寶。回望百年黨性教育實踐歷程,可以發現我們黨在黨性教育的指導思想、學習內容、教育重點、教育原則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黨性教育百年實踐,始終以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作為我黨黨性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學習內容。
抗日戰爭期間,黨在陜甘寧邊區和其他根據地積極開展黨內思想教育,對致使紅軍遭受重挫的黨內“左”傾和右傾錯誤思想進行反思。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提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力圖促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轟轟烈烈的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開展大規模黨性教育的典范。針對此前理論學習中存在的脫離實際的情況,中共中央選擇了22份具體且實用的文件作為整風學習的必讀材料,其中黨內領導人報告和文章、黨內決定和文件占總數的72%,《矛盾論》《實踐論》等都是黨員學習的主要材料。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堅持用毛澤東思想武裝全黨,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黨性教育的關鍵內容。1951年2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理論教育的決定(草案)》開宗明義地指出:“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教育,必須極大地加強起來。”[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頁。
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先后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作為黨性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學習內容,教育黨員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世界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中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取得了全方位的、開創性的成就,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首先體現為思想理論上的先進性。”[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9頁。黨的十九大以來,全黨深入開展理論學習活動,在干部輪訓中要求原原本本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始終以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作為當前黨性教育指導思想和學習內容,不斷加強思想建黨、理論建黨,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
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都肩負著特定的歷史任務與時代使命,黨的中心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完成歷史任務、履行歷史使命的核心關鍵。深入分析百年黨性教育的實踐及其成效,我們可以發現黨性教育始終圍繞著黨的中心工作而展開,從而推動黨的各項工作服務于、服從于黨的中心工作。
革命戰爭時期,黨的中心工作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黨性教育緊緊圍繞著這項中心工作來開展。在《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等文章里,毛澤東進一步總結了過去黨內路線的分歧,深刻分析了黨內主觀主義、宗派主義等非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作風,以及受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傾向影響的黨八股。延安整風運動就是圍繞著“民族解放、革命勝利”這一中心工作,肅清黨內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等非馬克思列寧主義作風,開展全黨范圍內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鞏固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黨內外的陣地,使廣大黨員的思想大大提升,使中國共產黨達到了空前的統一和團結。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歷史變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全黨的工作中心向經濟建設轉移,黨性教育圍繞提高干部的執政能力,保證黨員干部純潔性和先進性而展開。鄧小平指出:“我們執了政,拿了權,更要謹慎。……不要以為有了權就好辦事,有了權就可以為所欲為。”[1]人民出版社:《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手冊》第6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頁。他要求全黨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要避免沾上官氣,堅持黨的優良傳統。改革開放后,黨性教育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心工作,聚焦于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覺悟、工作紀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力,加強黨性培養。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科學研判黨情、國情、世情,圍繞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提升以及拒腐防變與抵御風險能力提高兩大歷史課題,繼續深入推進黨性教育。黨的十八大以來,基于黨面臨的重大風險考驗和黨內存在的突出問題,全黨以作風建設為抓手,在貫徹全面從嚴治黨中狠抓黨的思想政治建設,深入開展以理想信念教育、黨的宗旨教育、黨章黨規黨紀等為學習內容的黨性教育,切實提高黨員干部的思想理論素養和黨性修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證。
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中國共產黨百年黨性教育秉承問題導向這一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直面特定歷史時期黨員干部存在的黨性問題,著眼于解決黨員領導干部的突出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黨性教育,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文獻資料中有五十多篇談到了黨員的黨性問題。黨的領導人如毛澤東、劉少奇、陳云等都發表過專門文章強調加強全黨黨性教育。這一時期,加強黨性教育的直接原因是黨內領導人如張國燾公開叛黨、王明凌駕于中央之上以及個別黨員政治上自由行動,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再次強調黨的“四個服從”[2]“四個服從”即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紀律和黨內法規。但項英反抗中共中央的機會主義所引起皖南事變的歷史教訓,使中共中央認識到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和軍隊干部中的“個人主義”“獨立主義”等嚴重缺乏黨性的傾向,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嚴重影響到黨的事業。由此,中共中央于1941年7月做出《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要求“全黨黨員,尤其是黨員干部更加增強自己黨性的鍛煉,把個人利益服從于全黨利益,把個別黨的組成部分的利益服從于全黨的利益,使全黨能夠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3]人民出版社:《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手冊》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頁。。隨之開展的延安整風運動使黨員領導干部在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中提升了黨性修養,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中國共產黨全面執政初期,革命的勝利使黨內高級領導干部出現了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思想,不少黨員干部在執政過程中,出現了居功自傲、貪腐腐化、官僚習氣、命令主義等違反黨的政策和黨的紀律的行為,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針對這一現象,黨內加強了黨的紀律檢查工作,并先后開展了整黨運動、“三反”“新三反”運動,黨性教育重點就是加強黨員標準教育和紀律教育,清除黨內高級領導干部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思想,增加黨的團結,確保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和封建主義殘余思想對黨內的影響有所增加,黨內干部出現思想混亂、作風不正等問題,中共中央隨即開展了歷時三年的整黨運動。此后,從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五屆六中全會的黨內若干決定大都是圍繞著黨內作風建設。黨的十六大以后,中共中央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面臨“四大考驗”和“四大風險”,堅持問題導向,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這一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這期間,黨性教育主要圍繞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建設和黨性修養展開,通過黨內主題教育活動、黨校干部培訓、黨內組織生活等形式全面推進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化對黨員干部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促使黨員干部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培養一批符合時代發展的信念堅定、本領高強、作風硬派的年輕黨員干部。
理論聯系實際是人認識或學習的普遍規律之一,也是教育必須遵循的原則。百年黨性教育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引導全黨從理論和實際聯系中理解理論、應用理論、發展理論[1]參見段妍:《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百年探索歷程與經驗啟示》,《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2期。。
毛澤東在整頓全黨學風問題的時候就指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人民出版社:《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手冊》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1頁。延安整風運動時期,黨性教育改變了以往單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模式,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和革命實際出發,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拓展黨性教育內容,增加了切乎實用的文件學習,形成了理論學習與調查研究、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教育模式。中共八大明確指出,黨的建設基本任務就是提高全體黨員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原則,要求黨員教育側重于理論和實際相統一,反對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實踐性原則鮮明體現在黨性教育實施過程中,引導黨員及黨員干部科學認識黨所面臨的新環境新任務,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從實際出發分析問題。十三屆四中會以后,黨中央發布的《關于加強黨的建設的通知》明確提出,黨員干部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克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黨的十六大以后,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總目標,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執政黨先進性建設為主線,與時俱進開展黨性教育,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引導黨員同志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把黨性增強與能力提升結合起來,始終保持和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十八大以來,中共中央從戰略高度對黨的建設做出新謀劃,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開創黨的建設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要求全黨深刻學習領會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可見,黨性教育貴在知行統一,百年黨性教育堅持將理論的“知”與實際的“行”緊密聯系。如在革命時期,組織黨員深入農村、工廠開展調研;建設時期,要求領導干部下基層接觸廣大群眾,密切黨群關系,在躬身實踐中實現革命理論與革命實踐活生生的統一。
百年的光輝歷程昭示,正是因為重視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性教育,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取得了黨和人民事業的巨大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黨性教育要根據所處時代的黨性要求,圍繞著黨的事業發展目標,堅持黨性教育的人民性立場、時代性訴求、系統性構建,進一步鞏固、深化、拓展黨性教育,在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完善教育制度機制、創新教育方式方法、構建教育話語體系、拓展教育載體陣地等方面下苦功,不斷提升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扎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開創黨性教育新局面。
黨和國家事業成功與否,關鍵在黨。黨性教育是黨領導一切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政治保證,是提高黨員政治定力和執政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中,各級黨組織要把培養一支政治強、懂專業、敢擔當、作風正的高素質黨員隊伍作為黨性教育的目標,在黨內組織生活和具體工作實際中,切實抓好黨員黨性教育,提升黨員黨性修養,進而使全體黨員擔當起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3]參見丁俊萍、王欣:《中國共產黨黨性教育的百年歷程及經驗》,《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