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實驗中學 沈允琴
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相互聯系而產生的一系列認知過程。為突出語言學習的有意義,教師需要借助非語言信息等知識結構圖來活化英語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學習中建構意義。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知識結構表征方式,它能將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或內在聯系通過可視化的圖形方式展示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學生既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了解知識的內在機理,培養邏輯性思維能力,又可以通過思維導圖來發展自己的記憶能力,從而賦予學習過程意義。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學生有兩種能力至關重要,一種就是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另一種是英語語言知識的記憶能力。思維導圖正契合了學生的語言能力發展需要。教師要大膽創新,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發展思維品質,提升英語學習和記憶效果,實現英語學習的跨越式發展。常見的思維導圖有簡筆畫、連線、對比分析圖和表格等,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構建較為復雜的思維導圖,以形象直觀的圖式來幫助學生構建自己對語言知識的理解,發展自己的語言技能,從而真正發揮思維導圖的促學作用。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通過將外部信息和自己已有信息進行整合、融合,從而生成自己獨特的理解,并通過一定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思維導圖在促進學生將外部信息轉化為內在認知結構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轉站”作用。教師要善于運用思維導圖,開展建構式教學,讓學生借助思維導圖的“東風”,對知識體系進行建構,對語篇情節進行梳理,對文章框架進行整合,從而生成可視化的語義結構圖。在此過程中,學生發展了思維能力,同時也對語言知識和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為記憶和語言輸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注重文本文字的閱讀,并對信息進行提煉、講解和轉換,但效率不高。若教師用思維導圖對文本的結構進行顯性展示,對語言信息進行勾勒,對語篇的邏輯關系進行可視化呈現,則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主要內容和框架結構,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將閱讀中所獲取的信息進行長時的保存。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閱讀“travel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 hours”中,筆者以思維導圖為載體,將此文本所描述的各大景點以網狀的形式呈現,助推學生理解文本信息,明晰文本架構。
根據思維導圖,學生很快厘清了文章的結構和脈絡,形成了條塊狀的結構化知識,從而保持在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一是方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二是為了學生快速提取相關語言信息提供幫助和支撐。在語言輸出環節,教師可以將學生建構的思維導圖作為參照和坐標,開展縮寫、改寫和復述課文等活動,從而發揮思維導圖的支架作用。對中國學生來說,英語是外語,無論是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基于文本的輸出,教師都要為學生提供語言、結構等支架,讓學生在理解和表達時減少焦慮,增加自信心和獲得感。
初中英語教學涉及到很多零碎的知識,如音標、詞匯的拼寫,詞塊的搭配以及語法的使用歸類等。教師要樹立“授之以漁”的教學思想,更新英語教學觀,幫助學生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化繁為簡、化多為少,分門別類的建構自己英語學習的“文件夾”。為了化零為整,整合知識,形成記記條塊,初中英語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開展分類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形成適合自己的英語學習策略。
例如,在教學牛津初中英語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法時,由于此語法講的是一個全新的時態——現在完成時,學生既要學習領會并運用have/has+done 的時態結構,還要學習動詞的過去分詞。在動詞的過去分詞中,盡管有規則的動詞過去分詞較為好記,學生有章可循,但更多的是大量的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分詞,有的學生望而卻步,死記硬背的效果又不好,很多學生感到束手無策。教師如果引入思維導圖,對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分詞進行歸類、整理,找到不規則作動詞中的規律性,畫出表格,則學生記憶起來較為簡單,隨用隨提取時也較為方便。學生借助表格來記憶,可以事半功倍,從而增強語言運用和表達的流利性和能動性。筆者組織學生將不規則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以表格加以歸類和整理,形成如下表格式思維導圖。

i
通過思維導圖的創建,學生發現,英語學習需要有“類別”思想,需要找到不規則中的“規律性”,從而找到形式變化個性中的共性,為語言表達和記憶服務。有了表格,學生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為現在完成時態的學習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為后面的過去完成時態以及非謂語動詞的學習提供了語言基礎和能力支撐。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詞塊和句型的教學是重點,對于學生來說,詞塊和句型的記憶就是一大難點,很多學生不知道如何記憶詞塊,很多學生只知死記硬背,即背即忘,對于句型更是機械記憶,不知如何運用,造成英語學習機械化、符號化。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受挫,主動性下降。教師要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抓住共性,集中識記,讓學生在導圖的可視化效應下巧妙記憶詞塊和句型,并以導圖的形式經常激活自己的語言知識結構,學以致用,從而將語言知識內化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中。
在很多句型結構或詞塊中,動詞原形的出現都較為普遍,如情態動詞后、祈使句中、使役動詞結構中以及had better do 等句型結構中,教師要抓住這類結構的共性——動詞原形,將這些句型結構累積起來,歸類呈現,并以動詞原形為圓心,畫出思維導圖,讓學生結合思維導圖進行集中識記,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筆者以思維導圖中的氣泡圖為載體,以動詞原形為中心,構建了如下思維導圖。

根據此思維導圖,學生以動詞原形為出發點,聯想到感官動詞結構如see sb.do sth.,find sb.do sth.等,再聯系到祈使句,還可聯想到特殊句型had better do sth.,以及使役動詞句型結構如let sb.do,have sb.do 等等。學生抓住動詞原形這個共性,以思維導圖為背景進行發散性聯想,進行集中識記,這樣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記憶和學習效果。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思維導圖的運用范圍相當廣泛。教師要及時更新英語教學觀和語言觀,積極運用思維導圖來輔助教學,并嘗試讓學生自主建構思維導圖,開展個性化學習,從而既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又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效果,不斷發揮思維導圖的促學價值。教師本身也應加強學習,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要適時豐富思維導圖的樣式,增加思維導圖的品種,優化思維導圖的結構布局,努力讓教學內容和不同思維導圖的形式相匹配、相統一。教師創造性的運用思維導圖,才能發揮思維導圖在英語學習中的橋梁和支架作用,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培養初中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最終提升初中生的英語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