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飛
圖1 竹桃壺
一般人不仔細觀察,可能會覺得所有的竹林都是差不多的樣貌,但實際上,自然的叢竹,竹節的疏密,竹子的韌性剛勁,竹葉的飄逸,都各不相同,千百棵竹子就有千百種樣貌,它們和而不同,都是由竹節竹葉組成,但就是那么的千變萬化,所以在將“竹子”融入到紫砂壺的時候,既困難又簡單,難的是塑造出竹與竹之間的不同,簡單的是竹子的造型結構并不復雜,裝飾和造型都可以制作的非常簡潔,想要展現出“竹子”的與眾不同,就要全盤考慮,從整體的情景來塑造出不同竹子所帶有的獨特韻味。
竹子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帶有著多重的文化內涵,比如虛心有節,寧折不彎,竹報春來等,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雅士以竹為題創作了許多的詩詞歌賦,其中宋代蘇軾就曾作《惠崇春江晚景》,其中寫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將竹與桃花合成一景,引人遐想;元人屠性作《竹桃》詩:“仙子吹笙處,碧桃花正開。花邊有竹實,留待鳳歸來。”亦是無邊的春色美景,可見將竹子與桃花擺在一起,就帶來了濃郁的春韻,圖1“竹桃壺”的造型設計就是考慮到了這一點,以塑造情景而非單純的茶壺裝飾的方式,將“竹”和“桃”結合在了一起,隱隱然將秋韻帶入了壺中。
“竹桃壺”的壺身腹鼓,表面光潤,在制作的時候采用經典的圓器圍身筒法。跟一般圓形茶壺不同的是,在壺底的制作上,壺面的曲線先收后擴,將茶壺的基礎進一步的打牢固,腹鼓的壺面非常的流暢,且大部分不做任何裝飾,在壺腹中線偏上的位置設置出水口,壺流暗接三彎,是常見的三段竹節的形態,流根略闊,流口略細,以此來增強出水的力度。在壺流上方,同樣采用暗接法鑲接提梁。
“竹桃壺”的提梁造型顯得與眾不同,前后都采用暗接的形式,線條與壺面連成一體,配合光潤的壺面,提梁兩端緊湊的竹節如同不同方位生長的竹子,提梁中部的空間如同透過竹林向外望去,這種情景感非常強烈的將中央部分的塑造內容凸顯了出來,在提梁之下,橋型鈕被塑造成桃樹枝的形態,壺鈕旁貼塑著桃子桃葉,蟠桃有祝壽的含義,在這里被塑造的飽滿可人,在整個情景中,如同置身于秋日的竹林,林外就是一棵桃樹,樹上的果實已經成熟。為了呼應這一點,提梁上的竹節繼續延伸出竹葉貼塑,其生長的方向與桃葉相一致,雖然在這把壺上兩者是處于上下的位置,但置身于茶壺所呈現的情景之中,兩者則生出了前后的感覺,這樣的塑造生動而形象,讓情景的塑造不再是浮于表面,能夠與人的想象相互配合,從而產生幾分現實動態的感受。
紫砂壺的造型永遠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我們常見的以竹、桃為題材的作品,也可以通過對應不同的情景生出更豐富的變化。這種制作方法的要點在于,情景與具體的形象制作要形成一定的形體邏輯,它們相互之間并不是單獨存在的,造型和裝飾以及主題會相互影響,只有合情合理的塑造才能夠被人所認同,進而接受。
綜上所述,情景的塑造更類似于主題之上的創新,但并不意味著在原有造型的基礎上進行一些變化或是裝飾上的調整,這種本身不帶有邏輯語言的制作是毫無意義的,只有從整體上規劃,先塑造情景,再設計造型和裝飾,并通過全局的比例梳理,現實沖突,從而達到和諧有序的作品形態。